APP下载

学术期刊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互动融合的构想

2019-02-21郭晓亮吉海涛郭雨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层面学术期刊学术

■郭晓亮 吉海涛 郭雨梅 张 璐

1)《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南十三路1号 1100232)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7101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受到空前重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自信。秉承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推进各项工作,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学术期刊在新时代首当其冲,必须结合时代需要努力进行优化与变革。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新时代我国媒体融合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此后,媒体融合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大众传媒领域,近几年已经积累许多宝贵经验。在学术期刊领域,众多学者关注媒体融合问题并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融合案例亦层出不穷。基于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态势和前期取得的成果,结合学术期刊界不断增加的实践探索,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加强宏观认识和顶层设计,据此构建更为全面深入和行之有效的融合模式,本研究尝试着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本研究提出贯通公共层面与个体层面的“共媒体云+自媒体库”互动融合模式来整合学术内容生产的核心环节,加强学术期刊四大利益主体的互动反馈与互促提高,以期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及其学术集群的良性发展。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基础

由于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领域的重要作用和不同于大众传媒的显著特点,如何参与媒体融合值得深入探究。在宏观层面,景勇等[2]和吉海涛等[3]从机遇与挑战的角度探讨媒体融合带给学术期刊的新变化,提出虚拟联盟[4]、分学科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总体思路[5];郭雨梅等[6]从内生发展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在微观层面,景勇等[7]在学术期刊网络传播与微信平台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具体的技术经验。

“媒体云”或“云媒体”方面的已有研究为笔者提出并论证的学术期刊共媒体云发展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8]。媒体融合引发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不仅学术期刊要考虑如何参与其中,兼具学术生产、传播主体与受众角色的学术个体也要与时俱进地融入其中,并衍生出共媒体与自媒体的互动融合问题。有学者运用“5W”模式分析云传播机制,并探讨云模式终端解放、个性化定制、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将自媒体与云媒体结合起来进行研究[9]。“自媒体”(We-Media)的定义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提出,认为它是普通大众通过数字科技分享其本身的事实与新闻的途径。就笔者掌握的资料,自媒体相关研究可分为5个方面。

(1) 自媒体特征。自媒体具有传播者话语权泛化、受众良好的反馈和互动、传播权空前膨胀、把关失效、导致部分已有理论失效等特征,但也存在着欠缺采编专业技能、难于驾驭深度报道、公信力有待提高、更适合于小群体传播等局限性[10]。自媒体在用户数量、使用习惯、传播效果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11],其本质是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核心功能是“潜传播”下的即时信息发布与获取[12]。自媒体传播具有时效性、个性化、立体性特点[12],但“内容为王”原则仍适用于自媒体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13]。

(2) 自媒体运作机制。针对内容输出型、服务输出型、社区关系型及品牌展示型自媒体盈利模式,其可持续发展要素是内容专业表现力、市场细分与窄化、社区强关系、资本介入以及品牌意识[14]。自媒体运营要着眼于提供细分、专业的内容,活跃圈层化的社群,构筑“内容+商业”生态系统等[15]。就自媒体平台内容、服务、打赏激励、众筹、社群经济等盈利模式来看,优质内容不可或缺[16],其运营应遵循个性原则、互动原则、利益原则和法律原则[17]。

(3) 自媒体发展策略。应着力提高自媒体发展过程中的舆论引导力度,增强舆论引导实效,丰富舆论引导形式,巩固主流舆论阵地,深化“全媒体”的机制优势、集约优势和资源优势[18]。应坚守“内容为王”准则,推出精细化信息服务,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19]。自媒体创新社群经济、推动内容IP化、重构信息传播格局,但目前存在监管不力、自律不严,信息同质、资源闲置,盈利不足、变现单一的问题,应采用内容为王、打造个性化平台、垂直细分市场等策略[20]。

(4)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自媒体和主流媒体互动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模式双重叠加、信息流通渠道中引入讨论环节、受众参与构建拟态环境的特点,开启“对话时代”[21]。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应取长补短地开展合作博弈,加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22]。自媒体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提升舆论监督力度,传统媒体应做好转型定位,实现与自媒体联动,坚持将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拓宽增值产品与服务[23]。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和大数据改变了新闻生产动力机制,推动传统媒体流程再造[24]。自媒体发展实现信息的“自由市场”“自我修正”,打破传播“沉默螺旋”[25]。

(5) 与学术期刊相关的自媒体研究。自媒体时代出现编辑“地位弱化”,一方面使其去精英化,另一方面加强对“把门人”的需求[26]。内容自信、品质自信、盈利自信是学术出版自信的构成要素,媒体融合的核心是内容生产、关键是内容选择,学术出版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和专业操守[27]。重视期刊读者圈的对象发展、日常运作、编辑参与等[28],应以受众细分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通过“两微一端”进行渠道拓展,通过主导产品与特色服务推动内容优化,适当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29]。科技期刊自媒体建设主要存在用户统计分析欠缺和长期运营意识欠缺两大问题[30],应加强期刊自媒体建设,促使编辑掌握自媒体技能,实现纸媒与自媒体融合发展[31]。

已有的自媒体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对学术期刊公共层面的媒体融合的关注较多,但鲜有个体层面的融合研究;较多研究关注政策法规、宏观融合等领域,鲜有探讨学术个体有效参与融合的方法。(2)自媒体运作机制的探讨重心多在盈利,而学术期刊要以社会效益为主,探讨重心应该放在学术生产与传播上。(3)基于大众传媒特征分析自媒体发展的研究较多,鲜有关于学术期刊特有语境的探讨。(4)对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及互动研究较多,鲜有关于自媒体与云媒体互动和互补关系相结合的研究。(5)已达成一些共识,如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内容为王”仍适用于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为个体的深度参与提供了契机,彰显个性巩固了自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的话语权等。

2 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互动融合的架构与机制

笔者所在团队前期研究提出了“学术期刊共媒体云”这一创新概念,其理论框架和运行模式已另文论述[8]。基于二者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关系,本研究尝试着将学术期刊自媒体库定义为: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基于用户权限控制收集和分发读者、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的学术生产信息并以元数据的形式统一存取形成学术素材库,在此基础上与共媒体云进行信息分享、双向选择、互动反馈,从而促进期刊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四大主体之间移动交互的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模式。自媒体库以四大主体为基础支撑,以新媒体技术为运行保障,以学术信息为基本数据,以共享交互反馈为重要特征,以学术素材提供为最终目的,致力于个体层面的学术生产流程再造。

该定义紧密结合学术期刊与共媒体云的特征,着力突出学术内容生产四大主体的能动作用,拓展了自媒体内涵,将其作为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在个体层面的重要载体,并将自媒体有效运行产生的学术素材与学术内容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基于统一数据格式形成与共媒体云的互补互促,优化学术生产资源整合,推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

图1所示为学术期刊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互动融合模型,该模型将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结合起来,致力于媒体融合过程中的互动,尤其是期刊层面与个体层面、学术期刊与四大主体、学术个体与四大主体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既注重公共层面的学术内容生产,又注重个体层面学术素材提供的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模式。学术内容生产、技术保障与市场运营三大环节已在文献[8]中论述,这里主要对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的互动融合关系、自媒体库的构成与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图1 学术期刊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互动融合模型

2.1 二者的内在联系与互动融合机制

学术期刊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的互动融合是以读者、作者、编辑和审稿人四大学术主体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模式。这四大主体是学术期刊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任何媒体融合模式都无法绕过的,因此学术期刊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的底层基础具有内在同一性,运行机制也具有技术上的共性,但四大主体在期刊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关注点与学术需求各有不同,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在运行机制的侧重点及功能上也有一定差别。正是基于底层基础和运行机制的一致性,在考虑不同层面学术需求与重点工作的界分时,才形成“双峰式”顶点——学术内容生产和学术素材提供。

学术内容生产和学术素材提供分别作为公共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的特征,是学术期刊与四大主体之间、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加强互动以及学术期刊有效开展媒体融合的主要矛盾,抓住其所聚焦的问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找到了新时代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钥匙。共媒体云致力于期刊层面的互动与融合,自媒体库关注个体层面的互动与融合,从而通过整合各有侧重的学术内容资源形成两个制高点。学术期刊处于公共层面,是学术内容生产的主体,通过与四大主体的学术联系,甄选高质量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并通过共媒体云进行有效传播。学术个体处于个体层面,是学术素材提供的主体,通过与四大主体的有效互动,收集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观点、相对系统的写作提纲乃至论文初稿,并以实时交流或在线留言的方式整合读者、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通过学术碰撞不断完善思路和内容,逐渐达到学术期刊的用稿要求。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相辅相成、优势互补,通过对公共层面和个体层面学术生产流程的再造来提高核心业务——学术内容生产的效能,并通过信息分享、双向选择和互动反馈体现学术生产中期刊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不同定位和互动关系。

从信息分享来看,共媒体云提供兼容富媒体格式的大数据平台,自媒体库则为每个学术个体提供表达学术思想、呈现个人观点的有效渠道。与共媒体云在公共层面作出的努力相对应,自媒体库致力于从个体层面再造传统学术生产模式,为信息双向传播提供新的途径。在该架构中,四大主体可以通过共媒体云和自媒体库获取感兴趣的信息,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并通过自媒体库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呈现于融通两个层面的数据平台中,从而以信息单向流动为主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以信息双向受控流动为主的传播模式。

从双向选择来看,学术期刊和作者不啻在进行一场博弈,由于传统采编模式下信息双向不对称,在学术内容供需矛盾中往往存在学术期刊与作者的双向难择,博弈始终难以达到最优状态,结果往往是期刊难以选到满意的稿件,作者难以将成果发表在满意的期刊上。在最优决策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期刊往往通过满意决策以约稿等方式来获取符合要求的稿件,但容易出现作者一稿多投等问题。共媒体云和自媒体库致力于在学术期刊和作者之间创设一条简捷、高效的在线沟通、反馈渠道,有助于实现博弈帕累托最优以及双方共赢。

从互动反馈来看,学术生产中除最主要的作者和编辑外,还涉及到读者和审稿人的能动作用。打通个体层面的学术研究和公共层面的发表载体,形成常态化、高效率、重反馈的信息传输渠道,使其更好地为四大主体服务、发挥能动作用,则是上述互动融合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该模式的两个顶点集聚于公共层面和个体层面筛选后的优质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收集、筛选和优化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算法,通过二者之间信息的不断交互反馈实现。

所提出的融合模型是一个基于读者、作者、编辑和审稿人四大主体的自适应系统,通过数据流交换和权限控制,四大主体均可以上传或下载授权范围内的内容,并通过云端实现共享。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为共媒体云和自媒体库提供技术保障,二者互动融合产出的内容产品通过学术运营实现流通和盈利。相对于现有融合模式,“共媒体云+自媒体库”的互动融合具有信息分享、双向选择和互动反馈三大优势,在学术生产的公共层面和个体层面更好地发挥学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互动融合中学术需求的满足机制

读者主要通过共媒体云获取学术信息和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群体的互动交流、观点发表则主要通过自媒体库完成。通过自媒体库,读者可以对作者的学术观点、写作思路等进行互动评论,在促使作者完善思路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启迪;与编辑进行在线交流,反馈对期刊或论文的评价及自己的心得体会,促使编辑通过吸收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与审稿人的互动则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评估论文的学术价值,帮助作者修改完善。通过接口开发,自媒体库可以兼容现有流行的即时交流平台(微信、QQ等),在线交流平台(微博、贴吧等)及App客户端,有效整合读者的意见发表渠道。

作者是为学术内容生产提供素材的主力军,共媒体云可为其提供正式投稿及写作辅助等功能,自媒体库则可以满足作者选题、酝酿、修改、投稿选择等方面的互动反馈需求。选题思路、写作提纲、论文初稿等不同阶段的学术写作成果都可以根据作者需求上传至自媒体库,由作者设定访问权限并定义投稿取向与意愿,如期刊层次、发表周期等;此后学术期刊需在权限范围内,根据栏目、主题或研究方向等入库素材进行检索,并通过内嵌信息互动系统与作者在线沟通,从而将信息不对称的双向两难选择转化为基于互动交流的双向最优选择,提高学术成果的发表效率和学术时效性。作者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库吸收读者、编辑和审稿人提出的意见,通过交流更好地明晰自己的观点和论证,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使最终投稿具有较高质量。

编辑主要通过共媒体云完成办刊策划、网络平台维护、学术价值评估等。主要通过自媒体库发现和选择处于学术素材生产早期的潜在稿件,并跟踪后续的写作、评审、反馈等流程,这种模式将稿件选择环节部分前置,提升学术内容生产流程早期的可控性,有助于编辑更好地掌控办刊方向、贯彻办刊宗旨。编辑可根据用稿需要,按照栏目、主题、关键词、研究方向等检索自媒体库中的学术素材,引导完成度较高的论文作者正式投稿,对符合办刊需求的早期思路、观点等,则可通过与作者的进一步交流引导其成文。编辑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库与作者互动,以指导其后续写作,联系对论文留言评论的审稿人并交换意见,收集读者对论文的反馈意见,并作为提升办刊水平的重要参考。

审稿人在期刊层面获取必要资源来对正式稿件进行评审的过程主要通过共媒体云完成,与其他三大主体的交流互动、精准推送、定向推荐等则主要通过自媒体库完成。运用大数据分析,共媒体云可以把特定研究方向的稿件推送给合适的审稿人,也可以向编辑定向推荐能胜任的审稿人,从而更为准确地评价论文学术价值。基于自媒体库进行的审稿人与编辑交流,有助于编辑把握学科前沿和研究动态,在稿件形式审查和初步学术审查过程中更好地对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进行衡量评估;与作者的交流,有利于学术真理越辩越明,提升写作水平和审稿水平,形成二者良性互促机制;与读者的交流,有助于帮助潜在作者了解学术规范和审稿标准,在未来写作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3 互动融合中自媒体库的运行机制

3.1 开放获取

与共媒体云相同,自媒体库中的学术内容也以富媒体格式统一存储,基于权限可以实时上传、自动更新、自由调用。基于元数据的学术内容具有较高兼容性,可以通过自媒体库内嵌的处理单元解码转换为在不同自媒体平台上呈现的界面,从而保持不同自媒体平台的特定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转换成本。四大主体既可以主动从自媒体库中获取数据,也可以获取基于授权的推送内容,从而将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人机互动结合起来,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实现自媒体库的增量更新和逐步智能化。

存储在自媒体库中的数据,可以是文本、HTML、XML、H5、PDF等格式,也可以是音频、图片、视频等格式,并通过复合形式呈现给终端用户。针对不同学科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检验,自媒体库可以提供在线数据分析辅助工具,供相关主体在前期研究中选用,并将留下的数据处理痕迹作为检验结论真实性的参考,提升学术成果的严谨性。根据用户访问习惯和文件格式偏好,自媒体库能够为不同用户整合提供相应的数据包,并在积累一定的用户行为数据后形成优化访问提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自媒体库预留内容接口以供后续功能开发,例如:读者可以获取感兴趣的学术论文或素材,关注作者、编辑、审稿人,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可以生成个人学术名片,集中呈现前期成果和正在开展的研究,记录学术成长过程;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可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公开用稿数据,使作者了解待发表和在处理稿件数量,避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

3.2 移动交互

通过开发移动智能终端兼容接口,自媒体库可以整合当前主流的即时交流工具,基于用户授权打通平台间的壁垒,形成相对统一的学术互动体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术个体的集聚效应,在学术内容生产初期形成更明晰的研究思路。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由单向传播为主向双向传播转变,结合大数据技术和网络自学习平台,自媒体库能够帮助读者找到感兴趣的学术成果,帮助作者把握研究前沿,帮助编辑有效开展选题策划,帮助审稿人准确评估学术价值,并在与共媒体云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智能性和精准性,以满足四大主体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自媒体库,可以实现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读者互动、编读互动、热文推送、实时交流等功能,极大改善学术内容生产初期信息单向流动、交流不畅的状况,在互动与碰撞中产生新的学术火花,推动高效率的跨平台、跨群体交流,更有利于四大主体把握转瞬即逝的学术灵感。移动智能终端的集成化、微型化和个性化加快了学术信息移动获取和利用的步伐,随时随地获取符合用户习惯的学术信息,有助于发挥其学术研究的主体性,进一步提高学术信息传播和利用效率。基于授权,移动交互信息记录可自动与用户网络账户数据同步更新、存储,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跨平台迁移的便利性,方便用户调用导出。

3.3 权限控制

与共媒体云相似,自媒体库也为不同用户提供相应的安全机制,针对四大主体的特点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和权限设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的同时避免用户隐私泄露和数据非法复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在数字签名、数字加密、数字版权、阅后即焚等安全机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际经验。自媒体库存储的数据具有双向安全机制,即用户获取云端信息需要经过授权,云端收集用户信息需要征得同意,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权限不断细化,最终为双方提供可定制的权限设定方式,避免当前安全机制“一揽子”授权的弊端。

基于用户权限控制,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如用户不想公开的隐私信息、不想被复制的文本信息、需要在特定阶段才能公开的稿件信息等,自媒体库提供相应的隐私策略和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如后台代码控制、将文本信息转换为图片、屏蔽非法操作请求等,消除用户分享信息过程中的顾虑。根据用户授权,自媒体库可以定向推送学术内容,并随着用户使用次数的增加,按照其习惯优化推送策略。自媒体库可以提供个性化用户界面和定制服务,通过模块化升级的方式保持与主流通讯软件、信息平台的兼容性,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运行于后台的安全环境分析软件,能够根据用户访问习惯和特征,结合相应的验证机制评估访问请求安全性,屏蔽非法访问,验证频繁访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4 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互动融合的优势

目前,在学术期刊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勤云、玛格泰克等网络采编系统,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分化的超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在线全文数据库,以及“知网节”“百度学术”“域出版”等在数据挖掘方面进行大量尝试,为共媒体云全面走向实际应用积累许多经验,但自媒体库建设仍然比较滞后,仅有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开发的“壹学者”微信平台等少数尝试。网络采编系统提供的互动功能一般比较简单,缺乏即时通讯工具的嵌入,以电子邮件为主的沟通方式尚不能满足四大主体交流的即时性和深入性需求。目前,主流大数据平台仍以内容传播和学术营销为主业,为四大主体互动交流提供的有效途径尚不丰富,嵌入式或模块化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掘。一些编辑部通过“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开展的学术传播与移动采编等业务尚在开发中,功能不够完善,用户体验有待进一步提升。

该互动融合模式属于学术期刊参与媒体融合的宏观架构设计,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可以借助该模式打破传统壁垒,有效推进融合进程:学术期刊共媒体云能凸显学术期刊的核心优势,兼容多种媒体形态,有利于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术期刊自媒体库有利于促进学术期刊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有效互动,拓展稿件来源和传播渠道,从源头上提升学术内容生产水平,实现学术利益共同体的互促共赢。学术期刊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的互动融合,有利于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该模式以提升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根本要素——学术内容生产的全过程质量为立足点,积极平衡媒体融合环境下四大主体的学术利益关系,不仅能优化学术内容生产的各环节,而且能拓展学术期刊的数字生存空间。

与当前已有的网络采编系统、网络投审稿平台以及网络传播平台相比,学术期刊互动融合模式主要具有三大优势:不再以一本期刊或一个编辑部的业务界分,打破传统期刊采编的界线,有利于资源整合、实现共生发展,使学术期刊在互动中提升;在服务上更为丰富和个性化,具有更契合四大主体深层次学术需求的功能,在提升学术主体满意度的同时提高办刊水平,实现学术期刊与四大主体的共同发展;致力于统一接口标准和数据格式,具有高度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打破平台限制,使大数据存储和交互更为便捷,进一步推进数字出版。

从学术内容生产质量管理来看,学术期刊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的互动融合属于一个有效的PDCA循环[注]PDCA循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首先提出,戴明宣传普及,又称戴明环。它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揭示了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并得到广泛应用。PDCA循环分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4个阶段,完成一个循环后将达到既定目标的做法纳入管理常态,未达到的则纳入下一循环解决,以此不断提高。,通过基于大数据的学术素材选择—学术内容生产—学术产品传播—学术个体互动反馈流程,不断提升学术内容质量水平,为四大主体提供更具学术价值的产品,并通过共媒体云与自媒体库的互动作用组织和引导相关利益主体表达自己的学术诉求,从而整合各方面的学术信息资源,共同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办刊水平的提高。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用户交流互动已经没有门槛,关键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将现有自媒体技术引入学术期刊领域,并与共媒体云有效整合、嵌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

5 结语

本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前期研究针对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宏观架构设计进行探索,提出并阐释“共媒体云+自媒体库”的互动融合模式,并结合前期的共媒体云研究对其整体架构、内在联系、四大主体、运行机制等进行分析,以期为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虽然目前媒体融合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本研究提出的互动融合模式尚有很大发展空间,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例如:不断理顺体制机制,以学术期刊内生发展需求为准绳,吸收新媒体技术发展经验,提供全领域、多环节的一站式服务,简化四大主体参与学术内容生产的流程;解决接口开发、模块嵌入、元数据转换、兼容性等关键技术问题,打通现有采编平台和数据平台,使基于用户体验一致性的跨平台交流与学术内容生产成为可能;借鉴现有视频自媒体平台的运营经验,更好地发挥学术个体的主体性,以四大主体为基本用户群开发相应的学术生产软件、客户端或H5界面,进一步提升学术生产和传播效能;由政府适时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引导技术提供商和内容营销商深度合作,形成二者与学术期刊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实现共赢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贡献声明:

郭晓亮:提出核心观点与研究框架,撰写和修订论文;

吉海涛,郭雨梅:参与论文的撰写与修订;

张璐:收集文献,整理资料。

猜你喜欢

层面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