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立规矩”更有效
2019-02-21刘嘉整理
■文/刘嘉整理
刚上小学的果果喜欢用手机玩游戏。爸爸妈妈和他做了约定,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可是每次半小时到了,果果就又哭又闹地耍赖皮,他爸妈无奈之下只好让他接着玩。果果的家长非常苦恼:“长期这样下去,规矩都不能奏效,该怎么管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通过学习,努力想当好爸爸、好妈妈,于是一股要释放孩子本真天性的教育思潮在家长中间泛滥,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充分的自由。但当看到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成绩不理想、作业不好好完成的时候,家长们又束手无策——管严了怕孩子没有快乐,管松了孩子就“上房揭瓦”。怎样和孩子立界限立规矩、怎样和孩子在立规矩后相处,成了家长们头疼的一件事儿。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13岁前),父母该做的就是为他设限、立规矩,告诉孩子行为准则与规范是什么,并要求他做到。这样,孩子的秩序感、安全感、自信心才会产生。等到孩子逐渐长大了(13岁以后),能为自己的行为及选择负责,“放手给予孩子自由与空间”,才是父母应该有的教育态度。
关于“立规矩”,有几条原则想和家长们分享。一是“有些事,不能惯”。孩子不遵守规矩,常常以哭闹、不吃饭等手段来“要挟”父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二是“有的事,必须孩子自己做”。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她)解决问题。三是“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承担”。如果孩子的行为结果是安全的,如迟到、东西乱扔找不到、作业忘带等,即使面对他并不好受,父母还是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承担这个结果,孩子才能有所领悟,从而主动修正行为。
“立规矩”的几种方法
1.眼神要有交流,态度要尊重,口气要坚定。跟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直视孩子的眼睛。许多家长跟孩子说话时都用一种居高临下、愤怒、挖苦的语气,即使不是故意的,孩子也能敏锐察觉到。和孩子“立规矩”,要用引起他注意力的方式直接表达意思,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然后保持眼神交流,让他做一件具体的事,如“请马上开始收拾玩具”“作业应该开始写了”等等。
2.非语言交流要严肃、沉稳。这里的非语言交流,主要是指姿势、手势、表情、语气及语速、音量等。家长可以背着手站在孩子面前,表情要严肃、正经,语气要坚决、沉稳、慎重。如果已经很努力、克制,孩子还没认真听你说话,可以稍稍给孩子一点压力,比如双手扶着他的肩头,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3.不要互相争执不休。孩子如果想“讨价还价”,通常你只需给孩子一个简明扼要的理由即可,如“因为到了吃饭时间了”或“因为我们要出门了”。
4.一次只讲一件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完成几件事,可以先让他做第一件,完成以后来“打卡”,然后再做第二件。对孩子来说,做一件事远比做几件事容易得多,抵触情绪也不会太严重。
5.让孩子复述规矩。如果孩子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重复会大有帮助。在孩子重复“规矩”时,家长可以纠正他说错的地方,然后坚定地说:“真棒,那现在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