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流域乡镇初中地理灾害教育初探

2019-02-20周春燕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防灾灾害台风

周春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吴江乡镇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灾害知识学习的现状。以“台风灾害”主题学习为例,让学生认识台风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探讨初中地理灾害教育的学习路径。

关键词:乡镇初中; 灾害; 地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018-00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对自然灾害要以预防为主,灾害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灾害教育是使学生了解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危害和防治等基础知识,理解自然灾害、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培养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紧急应对、互助逃生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观念[1]。

减灾始于学校。本文通过对吴江乡镇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台风灾害”主题学习为例,让学生认识台风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探讨初中灾害地理教育的学习路径。

一、台风灾害成因机理及危害

1.台风的概念及成因

台风是指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巨大的空气旋涡。台风是热带气旋发展的强烈形式。气旋,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高速旋转,并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这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呼:生成于太平洋西部称作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称为飓风。

2.台风灾害造成的危害

台风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常常从热带洋面侵入中纬度地区,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台风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常常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台风直接风力破坏以外会带来暴雨,暴雨引起洪水和水土流失,暴雨和洪水引发泥石流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又可能阻塞河道、破坏堤坝,并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还可能引发农作物减产和人畜瘟疫等灾害。具体关联见图1。

二、台风灾害教育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1.求真价值,培养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分析气象台网提供的数据,了解台风的科学监测的过程,知道台风灾害发生的原理,了解本地区台风灾害历史和相应的对策,研究今后的防灾措施和防灾体制。用定量的数据、科学的方法进行实地观测、分析和案例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求善价值,践行知行合一

学生通过对台风灾害的探究,学习灾害时自救方法和求生技能,懂得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理方法,例如心脏复苏要领、固定家具的实用技能等。在学习实践中,还能增进人与人的交流,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将书本的知识与地理实践力相结合,践行知行合一。

3.求美价值,树立人地和谐观

通过对灾害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促使学生将突发的、偶然的、个体的灾难事件升华为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新认识和把握,[2]沁润人文关怀的精神,树立家国情怀。在关注诱发台风灾害自然原因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类活动对台风灾害带来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三、乡镇初中台风灾害知识学习的现状

1.初中自然灾害学习现状

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提到“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有的年份风力强盛,有的年份势力不足。因此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主要讲述了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主要从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自然频发和防灾减灾三大方面介绍自然灾害。重点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可见初中阶段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自然灾害知识很有限。

2.初中自然灾害学习调查

笔者以吴江三所乡镇初中部分初二学生(共计550人)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台风灾害的认知途径为问卷主题,绘制成吴江乡镇初中学生认知台风灾害途径统计图(图2)。

从图2发现:互联网、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媒体与教师、课本这一传统教育共同构成了乡镇初中学生学习台风灾害知识的两大主要途径。

四、台风灾害的学习路径

1.实践探究台风灾害

组织学生参观吴江区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苏州国家气象站、吴江区气象局、乡镇消防站等场馆,通过实地走访,初步了解台风灾害的相关气象知识[3]。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探究台风形成的机制、台风的危害、台风灾害防御等为主题的内容(见表1)。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将探究内容记录在活动实践报告中,学生既是活动实践报告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编写者,可根据探究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其内容进行修改、补充说明等,使学生与活动报告呈现交互作用。

2.对话交流台风灾害

三个小组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台风灾害相关资料,小组间采取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形式,开展“生生对话”。教师在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和总体调控的作用,亦可邀请语文老师指导,将台风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朗读、情景剧表演等,实现与“文学作品对话”。[4]在对话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升华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怎样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坚持开门办学,邀请学生家长、气象台专家等社会人士走进校园,从不同的视角对话交流台风灾害主题内容。

3.学习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将探究的资料、观察和体验的过程、分析和探究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由各小组自由决定,如PPT、实践报告、电子杂志、手抄报、演讲等。展示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1)阐述台风灾害发生的原因,不同级别台风破坏程度的差异,台风引发的次生灾害,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如室内与室外,城市与郊外)、不同情境下自救抗灾的措施;(2)分享活动过程中自己对台风灾害更深层次的认识,触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五、总结

灾害地理教育是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因此,灾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教育活动。[5]以台风灾害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应用于灾害地理教育中,让学生在切身体验、观察和实践探究中正确认识台风灾害的地理成因,学会在复杂情境下,开展台风灾害自救与互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行为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廖苗,沈虹弛,李树民.人文关怀理念下的灾害地理教育[J]地理教学,2018(7):63-64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社,2018:3-4

[4]陈会洋,周申立,鲁廷辉.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的灾害教育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报,2007(10):94-95

[5]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议[J]地理教育,2008(2):60-61

猜你喜欢

防灾灾害台风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EF2000台风战斗机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呼呼!台风来了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