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蕴
2019-02-20杨润宇
杨润宇
摘 要:魔幻现实主义著作《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孤独的意蕴贯穿始终。本文结合小说文本,从各个角度对其中孤独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关键词:《百年孤独》孤独 宿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1-0-02
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凭借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认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扰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段颁奖词可以说很生动地总结出了马尔克斯作品中的魅力与价值。在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中,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孤独的描述,不仅在文中不断地重现,更在作品题目中显眼地出现。关于他作品中“孤独”的含义,多年来一直被读者与评论家们按照不同的方式与角度进行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对待宿命的态度,阐释其中孤独的深刻意蕴。
个体的命运在每一代“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身上重复。“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与仿佛注定的命运相联系的,是每一代人身上都具有的明显的孤独气质,一代又一代取名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的子孙,“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他们与生俱来的孤僻性格,高傲气质,每个人爱的能力的缺失,从表面上便显示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特征。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看到这个家族的孤独的来源,都可最终归结于对待宿命的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同宿命做无谓的斗争,在无法宣泄的情绪中不可避免地走向荒唐的结局。
故事开头,乌尔苏拉与丈夫为了摆脱表兄妹会生出带有猪尾巴的孩子的预言,为了逃避家族的责备与杀人的阴影,逃离了原来的村庄,亲手建立了马孔多小镇。而故事的结尾,家族里唯一一个爱的产物,长着猪尾巴的孩子,成了家族里的最后一个人。为摆脱宿命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还是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结局。一开始墨尔基阿德斯写下的注定了家族每一个细节的羊皮卷,女巫用纸牌占卜的前途,上校对死亡的预感,这些宿命的暗示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注定而不可避免的。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百年孤独》中的这句话揭示了布恩迪亚一家不同人物的相似命运,书里七代人在命运漩涡里重复轮回,一代代重复的姓名如同解不开的咒怨般盘旋萦绕在众人头顶,难以遏制的情欲、无法终了的夙愿、不可违逆的命运从始至终笼罩着这个注定孤独的庞大家族。无论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个人,还是最后一个,无论他们到底干了些什么疯狂的事,实际上,他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争取一种臆想的却甚少能够抓住的幸福。
对于既定的命运,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体现出了对待命运不同的态度。因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结合其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使他们拥抱着不同的孤独。
一、无谓的斗争
奥雷里亚诺上校,生来便高傲自负,洞穿一切,在无休无止的战争中追求着荣耀,在硝烟中失去了本就不多的温情。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密战友,成为了与敌人一样的迂腐领导者。正如小说中蒙卡达将军对他的评价一样:“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这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上校穷尽一生,在自我否定与不安迷茫中奋力挣扎,在自由党和保守党漫长拉锯战中耗尽了精力,可一切有意义的事都未曾发生,发展到最后,只是为了打仗而打仗,失去了最初奋斗的目标:“他厌倦了战事无常,深陷这场永无止境的战争的恶性循环中总在原地打转,只不过一次比一次越发老迈,越发衰朽,越发不知道为何而战、如何而战、要战到何时”。他的挣扎没能为他带来足以抵抗命运的充实与满足,只不过为自己打造了一层层愈加坚硬的孤独外壳, 成为一名将自己关在屋子里造小金鱼的怪人,在孤独与失落中离开人间。
二、主动的持守
家族第二代阿玛兰妲·布恩迪亚,面对注定的命运,则选择了主动持守。她对皮埃罗·克雷斯皮的爱过于内敛沉静,被表姐丽贝卡横刀夺爱后心生恨意,不惜下毒阻止情敌的婚礼,却误杀了哥哥的妻子蕾梅黛丝。即使皮埃罗回到阿玛兰妲的身边,阿玛兰妲也无法接受以杀害蕾梅黛丝为代价换来的爱情,导致皮埃罗割腕自杀。此后,阿玛兰妲烧伤了自己的右手。终日闭门不出,为自己缝制寿衣,日复一日地缝了又拆,拆了又缝,如此孤独而平静地走完了余下的生命。
阿玛兰妲·布恩迪亚与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不同,她痛苦纠结的一生不是为了击败孤独,恰恰相反,而是为了持守孤独。她是如此的温柔与冷漠,将内心的爱用自责和恐惧包围起来,从始至终无人能够靠近,深入其中,也无人能懂她的爱与孤独。而在最后,她静静地怀着愧疚,从容地走进孤独中去。
三、入骨的恐惧
丽贝卡是《百年孤独》中孤独入骨的典型代表。年幼时的她带着父母的骨灰投奔布恩迪亚家族。虽然被家族所接受,但从小爱的缺失和从幼年时便经历的动荡不安,使她对生活抱有着深深的恐惧与不安。吃土的怪异行为便是在那段灰暗无助的岁月里形成。土并不好吃,对丽贝卡来说也一样,吃土所带来的饱腹感也不一定能应对饥饿,但却能应对丽贝卡心中凄惨的孤独,能片刻抵御心灵中的恐懼与不安。在来到布恩迪亚家族一段时间后,丽贝卡获得了大家认同和喜爱。她也逐渐习惯并融入了新的家庭。可是就在这时候,印第安女人马上发现丽贝卡得了另一种病症:失眠症。这种疾病的患者一般会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淡忘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以至最终失去自我的认知,沦为过往的白痴。丽贝卡有意用吃土的行为来反抗心灵的不安,又在潜意识里用失眠症来忘却童年的恐惧。可以看出,幼年时爱的缺失,带给了她深入骨髓的不安和恐惧,而这,伴随着丽贝卡的成长,使其出现了吃土和失眠症的状况,也注定使丽贝卡只能在漫漫孤独中逐渐老去。
四、无穷的欲望
面对不可逆转的宿命,家族内的许多成员则选择了放弃无谓地反抗,进而用肆意放纵无穷的欲望的方式来消抵命运的捉弄,来冲淡似乎注定般的孤独。乱伦的行为在各代中不断出现,就是这一方式的极端体现。
乱伦的行为从一开始就仿佛魔咒般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纠缠在一起,第一代布恩迪亚与他的表妹乌尔苏拉发生了乱伦,而这也正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开始。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与妹妹丽贝卡发生了乱伦;第二代阿玛兰妲与侄子奥雷里亚诺·何塞发生了乱伦;第三代阿尔卡蒂奥与母亲庇拉·特内拉发生了乱伦;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姨母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发生了乱伦。一代代的布恩迪亚家族成员在无法称之为爱的情欲中发泄欲望与苦闷,相互寻求安慰,躲避着孤独。可狂乱疯癫的欲望之下,注定只能是更深的虚无和空洞,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更多的宿命般的纠葛与悲剧,因而一代代通过发泄欲望的方式来逃避孤独的人,都没能逃脱孤独的纠缠,最终只能生发出的更激烈的愤怒和更深的无力感。
五、宿命的见证者
乌尔苏拉,布恩迪亚家族的开创者,作为整个家族伟大的母亲,几乎贯穿了《百年孤独》整部作品。她勤劳,坚韧,顽强,清醒,无怨无悔地维系着这个庞大又悲惨的家族,照顾着一代代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而作为作品里最积极温暖的一抹亮色,乌尔苏拉也有着最不寻常的孤独。从最初建立马孔多小镇,到最终蜷缩成婴儿般平静地离世,她见证着家族里六代人的浮沉挣扎。每一代成员都有过如火如荼的鼎盛时期,然后孤独地陨落。
“和奥雷里亚诺一个样,”乌尔苏拉在面对第四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感叹道,“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事实也确实如此,她目睹身旁的亲人一个个地在苦痛中离她而去,见证着整个家族的荣耀和兴衰,孤独的轮回和延续。可她无力改变,她的喜怒哀乐也无人可以与之分享。每个人都是这孤独家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唯有乌尔苏拉,默默地承受着从始至终笼罩着家族的百年孤独。失明后的她拥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却发现她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儿子,不过是在母腹中便显露出征兆的、自大而无力去爱的人;她用整个一生去努力支撑的家庭,不过是注定要沦为堕落的垃圾场的疯人之家。这是多么透彻而持久的孤独。可以说,乌尔苏拉如同一个线索,串起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
结语
在马尔克斯的这部《百年孤独》中,人类个体的渺小被无限放大,当遇上无法逆转的命运时,纵使再悠久再强大的家族最终也只是一阵飓风过后的一切归零。西西弗斯的命运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家族史中一次次演绎,每代人不断努力,却毫无结果。最有智慧的人晚年被当做疯子绑在树上死去;最英勇的人从未打赢过正义的战争;最美丽的人仿佛上帝所赐而又荒谬地飞回天堂;最功利的人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在历史中被遗忘;最后一人用智慧与阅历得知一切后,成就了家族的百年孤独,“他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在尘世时空中完美显现: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布恩迪亚家族中发生的故事,正是人类孤独宿命的反映。当人类一次次试图超越自身局限,去看清自己的位置,去反抗早已注定的宿命时,所得到的除了更深的虚无和无力感之外,别无所有。在无谓的纠结之中反抗挣扎,却愈深地堕入孤独的深渊。
参考文献
[1](哥伦比亚)加西亞·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百年孤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2](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百年孤独》,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年。
[3](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著,林一安译《番石榴飘香》,海口:南海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