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创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医学骨科人才
2019-02-20刘凯王立春
刘凯 王立春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医疗形式和教育现状,提出骨科学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思维能力,也要具备职业精神、科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工作不能固守书本知识,需重视临床实践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以提高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强化医德本质理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科室应加强管理,合理安排科研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医学骨科学生的培养任重道远,我们要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有强劲竞争实力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骨科学临床思维职业精神科研自主学习随着新技术不断更新发展,骨科学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有利推动了医疗学科的发展。微创技术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愈来被认可。骨科学的发展不仅依赖科技的进步,更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这就对医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需德才兼备,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持久的学习能力、活跃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更要体现出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与强劲的竞争实力。
一、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操作技能
1.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骨科作为一个三级学科在外科系统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并与解剖学、病理学和影像学关系密切。骨科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快,对医学生知识面及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临床实习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走上临床岗位前的必经之路,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快速准确地诊断有利于早期明确疾病并及时进行有效临床干预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固守书本知识,即使相同疾病,治疗与否、何种治疗方法、是否伴随其他病史、地域性差异、对药物敏感性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最终转归。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知识基础上的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甚至咨询专家等手段来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科室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临床实践工作中。针对疑难病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亲自随访,掌握疾病的诊治过程。鼓励学生参加病例讨论,培养其思维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邀请学生参加科室组织的学术活动,培养其临床热情。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有旺盛的求知欲,并能够有根据地提出质疑与建议。
2.提高病历撰写能力
病历质量是衡量医院管理病案质控水平和评估医疗技术质量的医疗文书,也是外伤纠纷及保险患者报销的有效凭证依据,具有法律效应。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医学生规范病历书写,注意报告的详细性和完整性,避免医疗差错造成不必要的纠纷。病历也是教学随访、科研统计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学生对病程的理解和把握。带教中教师应详细讲解病历书写格式、注意事项并对常见错误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读片能力
医学影像学资料对骨科疾病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加强影像资料判读应成为骨科医生需掌握的基本执业技能。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X线、CT、MRI、PET-CT、DSA等。对影像学整合评估有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为提高有效治疗提供了前瞻性依据。学生需熟练掌握不同检查手段的适应证和禁忌症,明确不同疾病需选择的检查方法。针对不同检查方法,学生应获得评估病灶大小、性质、与周围组织关系、肿瘤分级分期、有无转移等的能力,并明确诊疗方案。本科室每周派一名学生进行疑难病例分析,讲解影像报告、患者诊治过程、疾病转归等,其他同学可提出疑问并相互讨论,指导教师进行纠正、总结和指导,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完整掌握并激发了求知欲。
4.操作技能培養
骨科是专业性强,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三级学科。我们需要培养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规范体格检查顺序及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如清创术、闭合骨折手法复位、牵引、石膏固定等。带教教师除了要阐明需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外,还要通过临床实例做好示范教学、边示教边讲解,及时纠正和规范操作手法,使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此外,学生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掌握骨科常见病的手术操作,骨科急诊创伤患者多、操作机会多,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飞速发展,使得抽象的知识生动具体化,带教老师需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甚至可以将手术操作转播到教室内,以方便讲解并避免了参观人数过多而造成不必要的手术污染。
二、科研能力培养
1.科研现状和改革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关于医学生科研活动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也不足以充分调动医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我国医学生科研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分别为教师课题经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计划,其中教师课题经费仍是带动医学生科研项目的主要方式。另外,科研活动场地人均使用面积小、医疗设备和试剂匮乏、标本取材限制、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亦是制约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底蕴修养和行动力直接制约着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有计划进行科研活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指导学生如何确立课题、如何搜集和利用文献资料、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如何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方式。在遇到困难时,医学生应如何及时调整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开拓精神对医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形式有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申报课题、进行基础或临床实验、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培养其批判性阅读、科学研究、数据分析、课题申请立项、实验实施、论文撰写、申请基金等科研能力训练,来达到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的目标。课程设置应当循序渐进实施,首先培养学生兴趣在先,学会依据自己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水平来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应有意识让学生早期了解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涉及相关领域,及时补充科研成果及最新学术动态,拓宽学生视野、活跃创新思维。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加自己课题学术研讨,从而有效培养科研思维能力。
在科室管理中,对于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师可分组,落实具体指导工作量,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科室应进行科研讲座,指导内容包括医学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规范、统计软件使用、科研设计与思路,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可通过讨论式、案例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最后,要给学生充足实践时间和资源去勇敢尝试和挖掘探索。
2.注重医学英语的学习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改革开放,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医学英语作为中国医学与国际医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媒介,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阅读大量英文专业期刊和相关文献资料来获取国际医学最新动态,并用英语发表自己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医学英语水平制约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培养医学生注重医学英语工具的学习。
在教学工作我们可以融入双语教学法。骨科疾病多源于生活,在病例讨论或课件制作中简单的疾病名称和症状我们可以用英文讲解,而晦涩的概念和理论则用中文传授。在查房过程中上级医生提问也可采用英文,由学生回答再进行点评。这种督促式学习对提高医学生英语兴趣和学习动力有积极的意义。英语学习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語言环境和内容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明确学习意义、适当地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并评估自己的最终学习效果。
三、加强职业精神与临床交流技能培养
职业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已沿用两千余年。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 L.Engel)正式提出了富有新理念的医学模式,标志着现代医学发展正在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精神实质均是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医疗服务对象是人,必然具有生物特性与人文特征双重职能,生物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效结合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方面。
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明显降低医疗过程中所不必要的纠纷。然而,医患沟通技能与技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以反复培训、总结与积累才能扎实掌握。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也符合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需要强化医学生注重相关医疗规章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常见医疗纠纷处理办法的学习,强化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科室可邀请具有丰富经验医生运用典型案例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传授人生经验,引导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树立关爱、理解患者的真情理念,使他们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医学生去理解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医德本质和崇高理念,提高依法行医的自觉性。其次,我们要培养医学生熟悉各种知情同意书、沟通记录的格式与规范书写,明确其法律效应。学会如何告知患者术前风险,尊重患者的隐私,要以诚挚的态度获得患者的信任,也要学会如何与相关科室医务工作者乃至公众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语
医学骨科人才的培养是任重道远、具有深刻意义的内容。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德才兼备,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也要具有高尚的医风医德,同时要有丰沛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全方位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了学科特色品牌,更为未来我们科室更好服务于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为.联合培养骨科实习生的病案书写和临床思维[J].中国病案,2017,(03):86.
[2]张强.骨科临床手术技能教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6):1406.
[3]李力群.试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19.
[4]张广宁.提高骨科教学提问有效性的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238.
[5]赵志,吴敏,官建中.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结合PBL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