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漠华:五次被捕的共产党人

2019-02-20散木

党史博览 2019年1期
关键词:左联

散木

湖畔诗社的主要成员冯雪峰尧潘漠华尧汪静之渊左起冤

潘漠华(1902—1934),浙江宣平(今武义西南)人,原名训,又名恺尧,笔名潘四、田言、锡田、若迦、季明等。

潘漠华小学毕业后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后在家乡的小学任教,继之入读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由此结交了同学赵平复(柔石)、魏金枝、汪静之、冯雪峰等,并参加了由教师朱自清和叶圣陶、刘延陵等予以指导的青年文学团体晨光社。这是杭州最早的新文学社团。不久,他又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成立湖畔诗社,并先后结集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等,其中收有潘漠华的68首作品。当时,他还创作有农村题材的若干短篇小说,其中有9篇收入了《雨点集》。另外,潘漠华和应修人还合编有《支那二月》。

1924年,潘漠华考入北京大学一院(文学院)预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南下赴武汉参加北伐军,在北伐先遣军第36军第2师政治部工作。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潘漠华奉命由上海潜入杭州,通过浙江一师老师马叙伦和许宝驹的关系,在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秘书处任办事员,实际秘密在中共浙江省委从事地下工作。同年9月,潘漠华暴露被捕,他的弟弟潘讷与潘漠华友人周颂棣、张天翼合力营救之,最终因得其浙江一师老师许宝驹(时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秘书长)的营救,乃得出狱,遂往上海寻找党组织,后奉命返回故乡组织农民暴动。

1929年春,宣平农民暴动失败,潘漠华被迫离乡遁往他处,先后在上海、厦门、开封、沧州、北平等地以教书为掩护继续战斗。1930年,他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并代表“中国自由大同盟”致词。

潘漠华是左联作家之一。他从少年时就喜爱文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早即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创作新诗。老师朱自清曾认为潘漠华的这些“作品带有清新和缠绵的风格,少年的气氛充满在这些作品里”,表现了“人间的悲与爱”,并“就艺术而论,我觉得漠华君最是稳练缜密”。

潘漠华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先后在文学院预科和外国文学系学习,广泛、深入地钻研了中外文学,并热切探求新文学的创作。基于生活阅历,他关注社会底层,致力于反映和描写辛亥革命后江南破产农民的痛苦生活,如短篇小说《人间》就是其在1923年寒假时回乡参加水灾调查后,写出的反映山区人民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的悲惨生活情景的作品。他的一些作品当时发表在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上。

1926年秋,国民革命的浪潮已由南向北推进,潘漠华经党组织安排,离开北大,南下武汉,由浙江一师同学许志行介绍,在北伐军中担任宣传干事和组织科长等职。他随军北上,直达郑州。在行军途中,他仍不忘撰写针砭时弊的小品文,并记录《行军日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潘漠华所在的北伐部队回师武汉。其间,他参与并主持了欢迎由上海转移到武汉的浙江籍革命同志的欢迎会,并赴汉口邀请《民国日报》总编辑沈雁冰到会讲话,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他还在孙伏园主持的《中央副刊》(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悼念牺牲同志的文章,即署名“潘训”的《怀蒋友谅》一文。

蒋友谅是浙江诸暨人,也是潘漠华浙江一师的同学。蒋友谅后来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是校内“星火社”“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活跃成员。他还与蒋先云、杨其纲等担任了黄埔同学会的监察委员。蒋友谅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工作,1927年初春,随军追击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至杭州。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蒋友谅奉命赴汉口担任中共湖北省军委委员、汉口市军委书记,从事策反等工作。其间,他与蒋先云等策划组织了黃埔学生的“讨蒋大会”。后来,汉口军委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破坏,蒋友谅被迫转移到鄂南活动,担任秋收起义鄂南暴动特委委员,终因受特务监视而被捕,被关押在武昌第一监狱,后被杀害。

潘漠华撰写的悼文,忆及了从杭州的同窗,到其担任北伐军东路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留沪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席,乃至其被捕及狱中的来信。潘漠华痛慨于蒋友谅的被捕及入狱,在文中写道:

我在这里写的一刻,你生命是否还在,是不可知道。死只是自然的事实,一只生命的船,碰着暗礁沉没就沉没罢了,是不算怎么一回事。我知道你不会愁革命没有完成,你知道后人自会踏着你的血路前进的。但你若还有生命,那你在狱中可以沉思,你铁的眼光可以投在狱中任何的一角,你可以计划你出狱来的工作——即使你知道明晨你是将被枪决了,你也在今夜冷静地计划着你出狱来的工作罢!

在此敬向生的或死的你,致革命的敬礼!

这是向战友致敬,向战友告别,实际上也是他后来的自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潘漠华化名潘模和,在河北沧州省立二中等校任教。其间,组织抗日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救亡活动,并积极发展地方的党团支部,以及左联、“反帝大同盟”、“抗日救国会”等中共外围组织,结果他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关注,后来被学校解聘。潘漠华遂赴北平,以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的身份,奉命参加筹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北方左联”)等活动。

潘漠华是北方左联的发起人之一,并负责起草了这一中共外围文学组织的《理论纲领》《行动纲领》和《成立宣言》,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后来连任三届的负责人。潘漠华还曾担任北方左联刊物《文学杂志》的编辑。

后来,北方左联发起的一系列活动促成了中国文化总同盟北方分盟(简称“北方文总”)的成立,包括“社联”“教联”“剧联”的成立。潘漠华也是“北方文总”的成员之一。这些团体影响所及,使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左翼文化(包括文学、教育等领域)势力大增,有力地扭转了此前因大革命失败和国民党白色恐怖造成的革命低迷状态。其间,潘漠华个人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青年作家王志之后来在《忆“北方左联”》一文中回忆自己当年结识了“潘训同志”,因而“在我的思想上留下极深刻的好感!尽管事隔四十八年之久,记忆犹新。记得我同潘训同志见面时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头脑里有很多问题。不管对不对,我都谈出来,希望能在你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我们谈了很久,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庞杂,有时也发生很热烈的争论,但一直都是非常坦率认真、肝胆相照的。老潘那浙江语音很重的普通话并未成为我们谈心的障碍。他那高度近视的眼镜透过的炯炯的目光和微黑的特别显得厚重的面容,使我增强了对他的信任!他很圆满地解答了我的思想上认识上的一切疑难问题。我惊叹他的知识的渊博,我更信服他的见解的正确。我确认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潘漠华彼时亦发表有《北平“学联”简述》等文章。

1932年12月,潘漠华奉命调往天津,就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

其时,潘漠华仍兼顾“北方左联”和“北方文总”的工作,遂秘密来往于平津之间。一次,潘漠华为“教联”的工作,赴中国大学经济系主任马哲民家中商谈,不料警察冲入,他与马哲民及“红色教授”侯外庐、许德珩等一起被捕。由于没有暴露身份,潘漠华的第三次被捕遂化险为夷。不久,他第四次被捕。这次被特务跟踪,在辅仁大学教务主任台静农家里,他与台静农一起被捕。因查无实据,他最终被释放。

潘漠华铜像

1933年4月,“北方左联”“北方文总”与“革命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等共同发起了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活动,其时李大钊已经牺牲了6年。当时,潘漠华与近2000人的送葬队伍护送李大钊的灵柩向北平万安公墓前进,沿途他高呼口号,散发传单,进行演讲,结果这支队伍被国民党当局派来的打手冲散。此后,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继侵占东北和热河之后,日本加紧向华北渗透。5月,在中共的影响和协助下,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展武装抗日和收复失地的行动。此时,潘漠华奉命奔赴张家口,负责抗日同盟军机关报《民众日报》(后为《老百姓》报)的编辑工作,配合开展抗日宣传。

8月1日,在“华北民众御侮救亡大会”上,潘漠华还作为“北方文总”的代表与会,并帮助起草了大会宣言等文件。9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国民党当局与日军联合围攻下宣告失败;10月,潘漠华随吉鸿昌部突围,乃潜返北平,后转移至天津,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4年底,潘漠华在天津的河北大旅社被捕。这是他的第五次被捕。

潘漠华被捕后,被敌人强押回旅社去作“钓饵”。他急中生智,放出信号,使其他的同志免受诱捕。在国民党天津市党部特务队受到严刑逼供时,他严守党的机密,坚不吐实。无奈,敌人将之转押至天津法院看守所。后来,他以“共党嫌疑犯”的罪名被判处5年刑期,并被囚于天津的河北省第一监狱。

在监狱服刑期间,潘漠华为抗议监狱当局对政治犯的虐待和迫害,抱病和难友一起,先后发动了三次绝食斗争。

1934年12月24日,潘漠華在绝食斗争中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封底图片:1960年5月1日,习仲勋(前左二)与群众一起游园

猜你喜欢

左联
“左联”党团书记考论※
四十年“左联”研究情况流变新见
——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例
鲁迅人格就这样渐高渐大
从“文艺讲座”到“前哨”
从一首无题诗谈鲁迅和郭沫若之关系
中国共产党以怎样一种领导方式推动了左联的成立
姚辛:穷尽一生为“左联”
论革命文学思潮
揭秘左联期刊反“围剿”出版传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