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农村小学习惯养成“121”育人模式

2019-02-20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室行为习惯习惯

林 静

文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长湖小学

农村学生相对市区学生而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差异性较大,家长普遍重视力度不高,教育方法简单,加之部分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教育。有的家庭觉得分数是学习的根本,忽略了好习惯的重要性。还有部份家庭,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不但没有什么“良好的习惯”,而且已经养成了不少的“恶习”,文明守礼、学习习惯意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合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我校构建了农村小学习惯养成“121”四步育人模式。

第一步 ——文化育人“121”

文化是无言的教育者,可以对人的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文化教育是一个先行者,承担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任务。文化育人“121”,第一个“1”指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第二个“1”指的是班级文化建设,“2”代表两者合一,共同营造文明习惯氛围。

学校领导及行政班子商议,利用国庆假期,先对每间教室墙壁进行粉刷。并下定决心抓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学生在传统美德文化的熏陶下,吸收精华养料,提高认知水平,能将受到的教育内化为信心和活力。为了节省学校经费开支,我和老师们一起量尺寸,在网上定制传统美德素材。在校园的走廊上,均悬挂了“古人勤学图”。以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力量,塑造学生的人格,指导学生实践,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而课室是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对班级文化也进行了整改,定制了一批课室布置标语以及布告栏,分别有图书角、卫生角、学习园地,现在每个课室黑板正上方都张贴了“勤学进取 博学精思”标语,黑板右侧,每班均贴有“入座即静、入座即学”等名人警句。课室设备开关旁,贴上了喜闻乐见的小图标以及随手关灯提示语。现在,无论是卫生角,还是图书角,都设立了小小管理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的建设,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行为养成已经在逐步的提高和改变,形成了良好的班级风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第二步——主题育人“121”

实行每月一题,主题展示行动,强化学生社会责任。小学阶段的育人内容分别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八个方面,将以上八个方面进行细化,得出每月一题,指的是每个月开展一个主题,一年有12个月,即12个一,也叫“121”主题教育:1月,勤俭教育;2月,安全教育;3月,公益教育;4月,环保教育,5月,劳动教育;6月,健康教育;7月,文明教育;8月,互助教育;9月,守时教育;10月,爱国教育;11月,感恩教育;12月,自省教育。

学生良好习惯的持续呈现喜人的变化,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可以是主题展览会,也可以是成果分享会,可以提示体验交流会,让不同的孩子在成长中展示,在展示中成长。

比如我们选择“合理使用压岁钱”作为1月份“每月一题”的切入口,主要是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压岁钱”的意识和行为。为强化“合理使用”的意义和教育效果,主题展示可利用以下方案:1.开展故事分享会,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勤俭方面的典型故事。2.举办“我与压岁钱”习作评比。3.组织学生观看贫困山区孩子的日常视频,强化学生的节俭意识。4.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发明,评选“节俭好少年”。

第三步——机制育人“121”

主题展示常常与评价结合进行,从习惯养成的时间来看,一般认为需要 21 天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行为心理学中,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实行每月一评,评价巩固行为,强化学生行为意识。于是,我构建了——机制育人“121”模式,“1”指每个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由“21”天的良好习惯巩固所形成的。学校给每位学生制定一张“荣誉护照”激励卡,比如:1月主题勤俭教育,学生可以从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生活节俭,不乱花钱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自评,学生完成任务后,填上完成的内容以及日期,然后由家长根据学生完成难易程度,给孩子1或2学币,签名证实。累计填满21个格子,班主任根据学币总分值给学生颁发“节俭小达人”“节俭小能手”等荣誉。

激励卡在测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可以从中得到自我教育,可提高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能力,便于学生今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充满了自信心和愉悦感,为行为规范启动了内驱力,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

第四步——家校育人“121”

目前小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8小时左右,除去上学放学路上,其余的时间都在家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教育在时空上出现断裂。学生每周5天在学校学习,周末2天在家学习,为了避免5+2=0的现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因此,我倡导家校育人“121”模式,第一个“1”指的是学校,第二个“1”代表家庭,“2”指学校与家庭共同育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家校合作,一方面,家长可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给家长育儿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为家长搭建交流教育心得的平台。家校合作的平台构建形式很多,例如:建立班级微信群,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映给家长,增进了沟通,有利于及时交换意见;学校每学期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有助于达成共识;开展家访。通过家访,老师、学生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易于让孩子接受,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形式与途径。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段循序渐进,也是一个向上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与学校协同完成,同时需要教育者从细节着手,保持教育耐心和良好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更新培养理念,达到习惯养成的最佳效果,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课室行为习惯习惯
新老师 新课室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怎样在课室上好科学实验课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课室共享APP 的设计研究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