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成的技巧

2019-02-20阮慧怡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品德老师课堂

阮慧怡

文/广州市海珠区金碧第一小学

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学情的变化,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和即时的合理调控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能在深入领会中达到教学目标,产生更有效的课堂氛围和收获。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讲求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最大的课堂变量,教学过程会随着学生的年龄、认知、生活经验等产生不同的即时反应。课堂生成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态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理解、尊重和接纳,因为师生互动总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生成的过程中。那么如何把控好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成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经验。

一、加深纵向挖掘,增强情感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有时候老师声情并茂地牵引,却不得其法,无法挖掘到更深的认知和情感,如果在课堂生成的角度去看,实则是备课轻浅,准备不充分,未能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教学拘泥于预定的机械性答案,课堂开放性不够,随机引导不深入造成的。

譬如,在上《首都北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的位置。当学生按要求准确指出来时,我不是急于表扬,而是当即追问他为什么能一下子找出来。学生回答:“我曾经坐高铁去过北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长城和天安门。”我再问其他同学:“你们是否也一样能很快找到北京的地理位置呢?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就五花八门:“语文书上出现过多次了,我对它充满向往,于是特别留意。”“我家就有中国地图,第一个认识的地方就是北京。”“爸爸出差到过那里,我在地图上找到过。”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藏在记忆深处的北京印象被激活了。

品德与社会课带有很多社会元素,如果问题研讨纵深得当,并且适度开放,激趣能力就越高。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只能点到即止,无法挖掘到位,那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和引导,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资源,知识是无法转变成核心记忆的。

二、拓宽横向比较,增加探寻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知识不应是机械沉闷地授予,学习能力不再是机械乏味地推动。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尽量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认知链接,使学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方法,体验探究的快乐感、发现的成功感。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方案,在教学中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就应该创设情境,拓宽思路,带领学生探寻。

譬如在学习了《海上丝绸之路》一课后,有个学生提出:“前一章学习《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那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哪一条路更优胜呢?”我很欣赏他的思考,对比能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于是我给小组提出了合作探究的新任务:从路线长短变化、交通方式、运输货物等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得出探究结论。在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能分析海陆丝绸之路都因地域条件的不同,为文化、商贸、友谊带来了很好的影响,所以才长盛不衰。为了拓展得更充分,将“从现代交通工具发达的情况下,我国五年前重提‘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发展会带来什么好处?”这一个问题交给学生回家搜集资料,整理看法。提高学生探寻的兴趣,是教师围绕沿着学情变化基础上,充分运用师生双方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

三、关注时政热点,提高人文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是联系社会和学堂的重要桥梁,它不可以关起门来成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恰恰相反,品德与社会课堂是要敞开的,需要走出去,引进来,联系生活、时政热点或者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成新思维和新认识,从而达到认知高度。

课堂与社会现象及热点链接,变得立体和多元,更能激发良好的课堂生成,使学生的眼界开阔、知识拓展、兴趣盎然。故此,善用资源,善于观察整体和个别的课堂反映和需求,是能够把课堂预设与生成巧妙揉成教学的互补相存。

当然,课堂生成非常讲究老师的现成敏感度和把控能力,这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尝试。老师要善于在课堂中抛砖引玉,抓住有利反馈,善于“点石成金”“拨云见日”,具备即时判断应变力。生成需要依赖老师关注隐性的、过程的、个性化的目标,最终把效果导向教学真正地服务于有效教学与学生发展。教师能用心把握课堂生成技巧,往往能让课堂有预料之外的的精彩之举,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求知兴趣,利于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