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物理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19-02-20徐伟鹏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积极性创设

徐伟鹏

文/龙门县天堂山学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学生感到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巧妙激疑,成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物理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进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使教学生动风趣。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选择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应用风趣语言开导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渐变的、动态的物理过程需要描述,这用传统的方法很难解决,虽然老师花较多时间写例题、画图,但总有一批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在这个问题上形成思维障碍,感觉物理抽象、空洞,难于理解,从而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产生畏惧情绪。而现在我们却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各种难于想象的过程或空间变化,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用信息技术来模拟动态的物理过程,如学习“凸透镜成像”问题时,可以用课件来模拟各种成像情况;在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的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的解释、演示出来;在学习多普勒效应时,用多媒体放映出火车进站和出站的声音及飞机从某人的头顶上空飞过的声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觉音调的不同。这样,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些概念。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现象、过程,可变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助与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这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课堂上多赞美、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与闪光点予以赞扬和鼓励,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好方法。马克·吐温说得好: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两个月。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赞美与表扬是非常必要的,它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添师生间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赞扬要把握分寸、语言得体、恰倒好处,不能随意乱夸,否则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例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我主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

四、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凡是课本上规定的实验我都认真做好,同时还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例如,将一只鸡蛋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蛋沉底,用竹棒搅动杯中水,蛋上浮,学生惊奇。此时,我告诉学生空心的竹棒里装有细盐,盐溶于水,溶液密度变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上浮,使学生掌握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此外,我还将故事法、游戏法、辩论法、演示法、竞赛法等激发兴趣的做法引入课堂,以趣激学,始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作用很大。

总之,物理知识本身虽有一定的难度,物理学习同时也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该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实际作用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利用智慧与合理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课堂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博大精深,体验到物理的魅力,进而提升整体的物理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积极性创设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