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方法

2019-02-20信宜市水口镇第一中心小学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文母亲阅读教学

文/信宜市水口镇第一中心小学

曹美凤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探了学生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充分说明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呢?

一、朗读训练要以课堂为载体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以课堂为载体进行朗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形式,具体表现为通过师生的声音把文字蕴含的含义表达出来。教师要利用课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有一些课文或段落的感情或强烈、或激昂、或悲伤,需要老师在朗读指导教学中全情地投入。

如在讲授《怒吼吧,黄河》一课时,讲到光未然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这组排比句,笔者运用以读助讲的方法,把教学的重难点落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当读到“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一位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着,读着读着声泪俱下,其他同学都被感染了,场面非常感人。事实证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情感。

二、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始终

朗读训练是“马拉松”的教学,它不会因一两次的训练就收到效果,教师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故坚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朗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途径。

例如教授《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时候,应在课堂上多次指导学生朗读。这样既使学生通过读领会了课文内容,又使朗读基本功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1.课始初读

课始初读即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为下一步的阅读教学打下基础。围绕“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2.课中细读

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想。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去帮助理解。如在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这句话时,抓住“悄悄地”“偷偷地”等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词句去细读品味,学生要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就容易得多了,母亲不忍心看“我”反常的样子,但又忍不住不看的内心表现就体会出来了。文中“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这句话表现了母亲的宽容、无奈和担心。在指导学生细读理解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词语“悄悄地”“眼圈红红地”等边读边想,体会母亲强忍内心痛苦故作平静的样子。再如细读文中“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这句话时,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短句,体会母亲看到儿女痛苦时自己的心疼、难过和爱恋之情。

3.课末精读

课末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儿女能不能‘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记住了母亲的话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最深切的怀念。”让学生反复诵读,悟出课文中的美妙意境,在品读、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三、朗读训练要视文量身定法

朗读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我在教学时,常常把课文或段落分门别类,不同的课文或段落采取不同的朗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集体齐读

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齐读可安排在易读、易上口的内容上,如总起句、结束句、排比句、反问句、拟人句等。我们通常可以从文章的重点描写和一些感情强烈的语句中,去感悟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我在上课时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安排学生反复地齐读,在响亮、整齐的读书声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无比激动、无比振奋、无比自豪的情感。又如《怒吼吧,黄河》一文篇末的语句:“怒吼吧,黄河!中国人民澎湃的抗日斗志一定能战胜侵略者,保卫家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那雄壮、激情的声音表达了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情感。

2.角色朗读

角色朗读是让学生分角色参与朗读,适合于出现人物对话场景较多的课文或段落。分角色读带有表演的成份,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效果。而听者能通过不同角色的语言、神态、表情来体会其内在含义,使学生沉浸在情景当中,从而练就语言表达的功夫,强化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如执教《穷人》一文,教学桑娜和丈夫的对话时,通过分角色朗读,我引导学生读出两个人物心情、语气的区别,特别是两人沉默后的对话,桑娜从难过地叙述到如释重负,渔夫则是从惊讶到同情到着急地催促。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就领悟到桑娜的善良和渔夫的正直豪爽和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善良心地品质。

3.教师范读

范读是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在教学诸如诗词歌赋、古文、寓言等学生少见少读的文学作品时,教师的范读就非常必要。教师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仿读的冲动。通常情况下,范读适合在教学的开始,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可放在课尾,让学生对比纠正,把握准确度。例如,在教学《西风胡杨》一课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此时,课堂上静极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被胡杨的坚韧精神深深打动!对于这类情感强烈的文章而言,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文章的内涵,才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4.自由默读

自由默读就是“心读”,用于思想性较强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一般设置在文章的重、难点处或一些较难的篇目中,这些地方需要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设疑的实质——矛盾引入阅读过程,通过边读边思自行解决矛盾,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以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安排学生认真默读,思考: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每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每件事都是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写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四十分钟的短暂课堂,要让学生意犹未尽,教师就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就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方法,创新训练方式,给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做到“真的放手”,让他们自由朗读,尽情体验。

四、朗读训练要做到境情结合

“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这是叶圣陶先生关于读书的体会,它说明了朗读训练要注重情景结合,创设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让学生“触景生情”,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参与者,主动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第一自然段时,借助电教平台播放配乐,让学生在音乐配合下进行轻声朗读,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体会主人公悲惨的生活,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场面感人,催人泪下。所以,教师可以运用音乐或其他音像载体来辅助朗读,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有的放矢,重视朗读训练,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金钥匙,掌握有趣有效的阅读训练方法,学生将学有所获而终生受益。

猜你喜欢

课文母亲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给母亲的信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