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建构深度理解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2019-02-20柏姣凤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算式经历建构

柏姣凤

文深圳市光明区爱华小学

小学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细胞”,是建立数学理论的基础,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鉴于上述学生数学概念建构的困难及思考所得,笔者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建构数学概念”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作梳理、表达。

一、概念的引入——源于生活

1.激发概念产生的需求。一般地,当原有知识已经不能支撑新的内容学习了,就会产生学习新知的需求。比如,分数的产生,是在分东西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切割与分配时,当整体中的“部分”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就需要有刻画“部分”的方式与方法。

2.感知生活材料,从生活过渡到数学。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这些都是数学概念学习的基础。教师设计概念教学时,可以将这些生活经验作为概念学习的起点。

3.借助直观操作,引入概念教学。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比如,在自然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游戏、实验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自然地数的感悟环境,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直观的物体到抽象的数的过程。

二、概念的建构——经历过程

1.经历分类过程,理清概念本质。概念的建构过程可以运用分类的方法将概念从许多事物中剥离出来。比如,正比例的教学,可以通过给大量含有常量和变量的式子分类的活动,将具有正比例关系的式子从其他式子中抽离出来,逐步建立正比例的概念。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也离不开分类活动,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从而体会图形的特征。

2.经历具象——半抽象——抽象的递进过程,在素材感知中提炼概念。比如,加法的认识,教师向学生提供加法的生活原型,如合并、增加、移入等,在感知多种素材后提炼加法概念,从具象的图片实例,到半抽象的语言、图形、符号、动作描述,到抽象的加法算式的形成,就是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3.经历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在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汇聚了前人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才形成的。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孩子经历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从无到有,建构概念,加深理解。

三、概念的巩固——辨析提升

1.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及时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如,学习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帮助学生从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出发,辨析例证,巩固认识。

2.利用相近的概念,精准把握概念本质。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近,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长方形与长方体、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合数与偶数等。又如,学习面积概念时,要及时拿出以前学过的周长概念加以区分辨别,从概念本质沟通与区分两个相近概念的内涵。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当学生在标准图形做出高之后,可出示变式图形,让学生根据概念作出高。

四、概念的运用——回归生活

1.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我们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概念后,还不能忘了要将图形及其特征应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要回归生活,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直观认识图形之后,可以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或者找一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哪个面是哪种平面图形,这都是在找生活中的“图形”,其实是在深化对图形及其基本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将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2.回归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比如,认识加法、乘法,可以结合具体的算式“3+5,5×6,12-2”,让学生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算式的意义,用算式讲讲生活中的故事等。学生已经理解了运算概念的意义,再去寻找生活中的原型,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建立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

综合全文所述,围绕“如何建构数学概念?”这个核心话题,笔者以为,面对抽象复杂的“概念”,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能更好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

猜你喜欢

算式经历建构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怎么写算式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