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蚕区桑园提质增效改造措施
2019-02-20朱木富程爱民郑名忠钱荣花
朱木富,程爱民,郑名忠,钱荣花
(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1)
1 桑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淳安县是集库区、边区、老区、山区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县,“最大的小县”“古老的新县”“普通的淳安县,特殊的千岛湖”是对淳安县形象而生动的描述。
界首乡燕上村原蚕生产基地,地处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西北部,距千岛湖34km,虽然地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却是偏远的山区,山多耕地少,据村统计,2018年底有村民352户,总人口1102人。全村有耕地341亩,林地9771亩,其中(特色种植)3328亩,其中山核桃1090亩,茶叶862亩,油茶632亩,桑园342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里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引导农民种桑养蚕,桑园地主要是利用荒山、荒坡、荒沟。虽然山高路远,完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因当时蚕桑比较效益较好,蚕农的积极性也很高,据村里的财务数据记载在蚕桑产业鼎盛时期燕上村有桑园820亩,全年养蚕农户有280多户,饲养蚕种700多盒,然而随着县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加快和三改一拆的政策的实施,蚕农的房屋面积有所减少,以及劳动力的年龄偏大,以60-70岁为主,超过70岁以上的蚕农也不在少数。并且近年来劳动力工价及生产物资的价格上涨较快(肥料、农药、蚕具等)导致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桑园的投入不断缩减,桑叶质量持续下降。自2009年开始有好多农户在路途较远的、不便于管理的桑园地里栽种了山核桃、油茶、茶叶等易于管理的经济作物,桑园自然淘汰,面积逐年减少,原蚕点饲养规模不断缩小,农户订种量大幅减少,到2015年全村种桑养蚕农户不足100户,饲养蚁量300盒左右。
2 解决措施
2.1 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蚕农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三十年。土地承包期长期稳定和持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等的建设、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浙江省“八八战略”政策持续深入的推进,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对于原蚕区蚕桑稳定发展是个极好的机遇。我场为了保持原蚕生产基地稳定可持续,缓解蚕农劳动力紧张,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蚕种质量,增加蚕农的经济收入,以提高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在国家项目资金大量投入的基础上,我场与村委合作,采取村+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蚕桑合作社,由村委副书记领头负责,为了不影响养蚕蚁量,循序渐进,从2014年初开始到2018年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对燕上村的桑园地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对桑园进行重新规划,采取了放弃交通不便、偏远、土地薄、陡陂水土易流失、分散不利于耕作、没有潜质和山核桃、油茶林下的桑园,集中资源(财力、物力、人力等)对有条件、有潜力连片的六个区块总计300多亩桑园进行平整、清理修缮沟渠、增加排灌设施,做到涝能排洪、旱能灌溉。特别是2019年的夏、秋季遇到了7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的情况下也保证了桑园的高产稳产。对通往桑园地的道路进行改扩建,路面全部硬化,做到电瓶三轮车直接通到每块桑园地田间地头,彻底改变了由史以来桑叶及生产资料等物资靠人力肩挑背扛的历史,大幅度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强度,节约了桑叶和生产资料运输等在路上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益。
2.2 做好桑园田间管理提高桑叶产、质量
搞好桑园管理,争取桑叶优质高产,是养好蚕的基础。俗话说“桑园三分栽,七分管”,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桑园管理工作,加强田间管理是提高桑园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
2.2.1 加强土壤改良、提升土壤肥力
桑园土壤性状的好坏对桑树的生长影响很大,结合实际及时翻耕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性能,还能消除土壤中的害虫、病原菌等。一般每年对桑园进行三次翻耕,一是冬季桑树落叶之后结合施冬肥以及播种绿肥进行冬耕,绿肥有蚕豆、紫云英、黄花苜蓿等;冬肥以农家肥为主,每公顷施用农家肥2000kg左右+50kg磷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改善土壤性状,深度通常在20cm左右,靠近桑树根部适当浅一些,以免伤及主根。二是在3月中下旬适时春耕,冬耕后进行一次春耕能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可以达到疏松土壤、消除过冬杂草的目,春耕要结合翻埋绿肥同时施入催芽肥,施肥量为每亩40kg尿素或100kg桑园专用复合肥,由于春天桑根生长很旺盛因此春耕宜浅不宜深,一般12cm左右,以免伤及根系。三是夏伐后结合追施夏肥进行翻耕,夏季桑树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吸收肥料能力强,要施足谢桑肥,施肥时必须氮、磷、钾配合施用,一般丝茧育用桑的氮、磷、钾比例为6:3:5,种茧育用桑为5:3:4,夏肥以复合肥为主,用量50kg/亩或桑园专用复合肥100kg/亩,由于夏季桑树根系发达,不宜太深一般在12cm左右,以免造成桑树根系损伤从而影响其生长,翻耕之后既可以达到除一次草的目的也可以在旱季来临之前增加雨水的储存,增强桑树的抗旱能力。在夏秋季为更好的提高桑园的保水抗旱能力,通过村里和隔壁乡的种粮大户合作,种粮大户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麦杆、稻草、玉米杆),往年种粮大户处理秸秆主要是靠焚烧,不环保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又不实惠,通过合作,给予种粮大户一定经济补尝,让蚕农用秸秆覆盖桑园地,提高了桑园在夏秋季的抗旱能力,秸秆腐烂后又改善了土壤性状、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双方互利互惠。
2.2.2 彻底清除杂草 做细桑园治虫 降低家蚕微粒子病感染几率
田间杂草对桑树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杂草要与桑树争夺养分,使桑树发育不良,增加野外昆虫带毒交叉感染家蚕发病几率,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造成很大的隐患,所以彻底清除桑园杂草在桑园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草要掌握“除早、除小、除净”的原则。除草主要是春草和夏草,春天是越冬草旺盛期,桑树夏伐后,又是杂草生长旺盛期,做到及时清除桑园杂草、枯枝落叶,破坏适合害虫滋生的环境。除草采用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可用草甘膦10%水剂0.5-1kg,兑水20-30kg,均匀喷洒在杂草的茎叶上,当草高于30cm以上时,药量需适当曾加约1.5倍。尽可能少使用草甘膦等化学除草剂,年使用不宜超过3次,以免影响桑树的生长发育,最终影响桑叶产、质量。
病虫害防治的好不好,将直接影响蚕桑生产的稳定。经过多年的观察,燕上村原蚕区桑树主要的病害有:桑萎缩病(黄花型、萎缩型、花叶型)、桑褐班病、桑白粉病等。主要桑树害虫有:桑尺蠖、野蚕、金龟子类、桑天牛、桑象虫、桑毛虫、地老虎、红蜘蛛、桑叶瘿蚊等。由村蚕桑专管员负责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桑园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综合防治”的方法,本着“安全、环保、提高效益”的思路,为了减少蚕农治虫喷洒农药安全隐患、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益,一是采用物理杀虫,由公司投资在燕上、燕下村原蚕基地新改造的六个区块桑园里先后安装了42台太阳能杀虫灯,(其中安装高度为300cm的神扑牌太阳能杀虫灯26台、安装高度为200公分TDB-5011型太阳能辐射式杀虫灯16台以及相当数量安装高度为100公分左右飞蛾诱捕器)以减少害虫的产卵量,经过几年的使用效果较为明显,二是在春期白条治虫、夏伐后的光拳治虫和秋冬期的封园治虫工作,由村蚕桑合作社牵头、指导,统一购药,联系县植保公司用植保无人机统一施药,由于植保无人机是遥控,在作业过程中农药对植保人员距离较远,毒性药剂对植保人员损伤小。在无人机风场作用下,雾滴穿透力强,速度快,施药效果好,农药的使用量有所下降,减少用药量约25%左右,即保障蚕农的人身安全、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又减少生产成本。再者,在平整桑园地、清理修缮沟渠时,因地制宜,在六个区块的桑园地建造了容量为几立方到十几立方不等的蓄水池二十多个,利用雨天储水,在夏秋季节桑园除草打草甘膦、治虫高峰季给蚕农提供方便,同时也避免挑水的辛劳。
2.2.3 加强桑树管理
桑叶要高产优质,桑树品种、每亩总枝条数是保障,做到去弱留强及时补植缺株(补植优良桑品种农桑系列如:农桑14号、18号、25号及强桑系列等),并根据具体情况对桑树树形进行修剪,一般每亩总枝条数约6000—8500条,彻底修除桑树的死拳、枯枝、病虫害枝、弱小枝,充分利用桑园空间及光合作用促进桑树的生长,提高桑树的抗病能力,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在春蚕期要注重摘心,摘心可以破坏桑树的顶端优势抑制新梢继续向上生长,使养分集中,促使叶片增大,叶肉增厚,叶片成熟一致,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春蚕上簇后,原蚕区夏伐的时候也是采茧、削茧、鉴蛹、制种等工作的叠加期,农村劳动力更为紧张,为缓解蚕农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强度,公司提议,由村里贴一点、公司补一点、蚕农自己拿一点,购买一批电动桑剪刀,有了电动剪桑刀,即减轻了蚕农的劳动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局面,过去农民夏伐都用传统手动桑剪,辛苦一天人又累手又痛,只能剪五、六分地,虽然很辛苦可效率还不高。而用电动桑剪刀这种新工具让农民从又苦又累的繁重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一个人一天下来可以剪两三亩地,而且电动桑剪还能够减少树皮损伤,让桑树更好更快地恢复生长,为来年桑叶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省时省力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结合本地桑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桑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桑园的管理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节约了劳动成本、降低桑园培管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蚕农的积极性,近五年来燕上村原蚕基地饲育原蚕的农户数和蚁量略微有增加,稳定了燕上村原蚕区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