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怒江实施精准脱贫的生动故事

2019-02-20李正亭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怒江州怒江贫困地区

李正亭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独龙族全国人大代表马正山欣喜畅言,独龙族整族脱贫,实现一跃跨千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4月16日,《人民日报》刊文报道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0万乡亲“挪穷窝”,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又传精准脱贫喜讯:截至2018年底,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31万多人下降到14万多人。这是史诗般的成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的光辉铺展。我们在享受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时,必须着眼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把脱贫攻坚与怒江各民族的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注入新时代各民族人民的民族志中,讲好发生在怒江的一个个同心筑梦、携手追梦、奋进圆梦的故事,讲好党和政府加大对怒江地区投入、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故事,讲好怒江实施精精准脱贫、确保各族同胞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故事。

讲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规律,阐明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途径,为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精准化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怒江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加大项目布局倾斜力度,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力度,加大生态扶贫支持力度,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加大社会帮扶力度,集中力量攻关,构建起适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确保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由于贫困问题有区域性特征,中央的支持政策在不同深度贫困地区的时间路径成为重要的学术命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度贫困区域的特殊性,不断总结精准扶贫成功实践,结合实际,建立起扶贫的长效机制,获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准脱贫成效。

从历史发展视角看,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大多是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缺少深厚和广泛的发展基础。民族旧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使当地处于较为贫穷和落后的状态之中。怒江州的基本州情是“区位重要、地形特殊、民族众多、资源富集、生态良好、人民贫困”。怒江州属跨越了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直过”地区,全州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达到99.99%。怒江州深度贫困问题的典型特征,一是农作物生长环境恶劣,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二是地处偏僻、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三是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种植业结构仍以粮食为主,农业商品率低,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在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同时与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区具有相关性,两者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怒江面临的许多严峻问题和矛盾,必须与人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从地方性生态视角作出相关解析。怒江州生态环境复杂脆弱,人文环境独特丰富,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迟滞落后,特定的自然地理、生态与环境、历史进程、民族文化、经济区位等,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边境地区等,使怒江成为深度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

怒江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一是怒江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二是丰富的旅游基础资源开发不足,怒江的旅游产业尚未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人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作用不明显。三是自然资源富集与人民实际获利脱节严重。怒江州是矿产资源富集区,但多数收益归属投资者,而产生的“后遗症”却留给怒江州各族人民。四是怒江农民容易出现返贫问题,受诸多因素制约,造血功能弱,增收困难,成为贫困问题反弹的高发区。

讲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取得的长足进展

怒江州脱贫攻坚精准化路径选择的重点,一是找准存在的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饮水安全、住房安全等重点问题,把党和政府关于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的相关支持政策用活用足。二是列出怒江“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群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清单,集中力量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三是发展特色产业。怒江州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特色产业发展的潜力,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瓶颈。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解决形式主义等倾向性问题,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研究山区贫困问题形成、再生原因、现状等,要分析山区贫困问题的应对策略、主要优先事项、可持续发展及执行的具体办法等,要把脱贫攻坚看作民族文化、地方生态、国家政策等共同作用的系统,从不同学科视野审视怒江州的深度贫困问题,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下,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的精准化路径。怒江州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主要是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现有产业项目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国家的政策支持落地难。要回答好怒江州深度贫困的发生、贫困的类型等问题,必须将怒江复杂的贫困现象切割成若干平面,结合地方视角,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学科视阈给出具体解决对策,把中央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政策转化成促进怒江如期脱贫的科学动力。

在研判怒江州精准脱贫成效时,需要考察若干重点问题。一是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精神与怒江实际相结合,考察怒江州如何选择“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脱贫攻坚精准化实践路径。二是考察怒江怎样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赢,始终把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作为脱贫之基、致富之道,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探索绿色产业扶贫新路子。三是面对怒江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严重缺少人力资本,人口受教育年限不足等现实,考察怒江如何把中央支持政策聚焦到提高怒江人口素质这个关键点,普通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有效路径如何,教育发展和职业技术培训等有效“扶智”路径如何,等等。四是提炼总结中央对支持政策在深度贫困地区有效的实践路径,在方法论意义上概括顶层设计扶贫政策与边远深度贫困地区有效契合的有效机制。

怒江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着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脱贫攻坚项目资金投入供给能力不足、产业扶贫项目脱贫效应时滞性强、贫困农村“空心化”突出问题,因此,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重任必然成为党和政府历史使命的一部分。在怒江州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党和政府承担了重要的主体责任,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取得了明显成效。多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增加对怒江州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怒江州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交通、通信、电力、就医、就学、饮水、住房等方面条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正是中央系列优惠性支持政策的精准落地,怒江才找到了有效促进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

讲精准脱贫故事要结合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工作

怒江精准脱贫的发展历史证明,全面准确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历史昭示我们,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提供坚实基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共同维护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民族大团结是我国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奋斗的基石,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实行了一系列维护和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奠定做好民族工作、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也才有了民族理论自信和实践指南。

通过讲述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好故事,讲好怒江各族人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联系比较中,进一步生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在实现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使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18年度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怒江州怒江贫困地区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怒江 神秘绝美的“东方大峡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怒江州通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省级初验
反思与展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控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怒江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