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短波
2019-02-20
世界首个野生梨基因组图谱组装完成
最近,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世界首个野生梨基因组图谱的组装,为梨功能基因挖掘、梨属植物驯化及野生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项研究以山西杜梨为材料,研究发现,杜梨原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拷贝数显著多于白梨,影响了原花青素的积累,同时花青素还原酶代谢途径是原花青素合成的唯一途径,山梨醇转运蛋白跨膜转运可能是影响可溶性有机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
摘自《科技日报》
水稻早熟高产新机制已明
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发现一个名为Ef-cd的基因可将水稻成熟期提早7~20天,不造成产量损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研究结果表明,Ef-cd基因兼顾早熟和高产,对该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将有力促进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的减肥增效需求,在解决直播稻和粮经、粮菜、粮油连作稻、双季稻的早熟丰产以及亚种间杂交稻“超亲晚熟”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摘自科学网
新方法能消灭传播疾病的蚊子
最近,中山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经过为期4年的田野试验,发现通过将雌蚊绝育与雄蚊感染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相结合,可成功压制及清除野生的白纹伊蚊种群,达到控制蚊媒种群的目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该研究首次证明了将雌蚊绝育与雄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相结合应用于蚊媒区域性控制的可行性和未来建立无蚊媒病传播或无蚊骚扰的人类保护区的前景。
摘自《科技日报》
科学家揭示果实成熟调控新机制
最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揭示了果实成熟调控的新机制,初步明确了DNA甲基化与RNA甲基化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为阐明成熟调控网络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上。
解析成熟调控机制,不仅能够在理论上认知植物发育的重要阶段,而且能够为改良果实品质、延长贮藏保鲜时间提供依据。
摘自《中国科学报》
浙大培育的世界首例胚培养百山祖冷杉幼苗回归大自然
最近,浙江大学陈利萍科研团队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在之前成功繁育世界首例胚培养百山祖冷杉幼苗的基础上,又成功实现了三株人工繁育百山祖冷杉幼苗回归原生地——浙江省庆元县的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举为百山祖冷杉摆脱极度濒危状态创造了条件,标志着百山祖冷杉人工繁育的研究将进入新的阶段。
百山祖冷杉,是我国特有的古老孓遗植物,素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目前全球仅有三棵成年野生植株,分布于浙江省庆元县海拔1 700多米的山林中。百山祖冷杉不仅生物学特征独特,而且在研究植物区系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世界瞩目的濒危野生植物资源。
摘自浙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