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一村一品” 培养专业农民

2019-02-20

新农民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一村一品插秧机全村

李 洁

(凌海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锦州 121200)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选出以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为主导产业的村作为示范村,主导产业包括绿色水稻高产栽培、玉米高产栽培、花生高产栽培、保护地无公害蔬菜、西香瓜高产栽培、果树高产栽培等15个种类。每村确定50名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为培训对象,同时辐射带动50户农民,实现整村推进。我们仅以两个村为例。

凌海市安屯乡龙王村,地处大锦线南,大凌河北岸,距乡政府10华里,全村辖4个村民组,1490口人,耕地10212亩,该村种植水稻已有二十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农民种植水稻采用传统的选种、施肥、栽培模式,水稻产量、品质、效益增长缓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国家的重点,人民的焦点。高产、高效、优质水稻,为稻农开辟了新的经济思路和走向,该村稻农转变生产理念,开始了无公害水稻的生产,2001年该村水稻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水稻生产基地,占全村总播种面积100%。2007年该村水稻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农产品水稻生产基地,占全村总播种面积100%。我们围绕“绿色水稻”生产标准开展工作,按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对农产品质量跟踪检测,开展系列服务。

李兴武同志是龙王村的种田大户,善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他种植水稻6.67hm2,积极接受农业新科技,良种良法配套,带动、引领全村农民创高产。2012年,党的惠农政策,实现了李兴武机械插秧的理想,在农机部门的扶持下,他购进了一台插秧机和耙地机。机械插秧需要在水稻育苗期采取与之相配套的育苗技术。随后,他又建起了一栋温室大棚,采用大棚温室育苗技术,并应用育秧盘育秧,培育出根部带有营养土块并利于机械栽插的秧苗。我们的农机技术人员、水稻栽培技术人员和李兴武一道,认真研究和尝试机械与秧苗有机结合的新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优质秧苗与现代机械密切配合,机械插秧在李兴武家喜获成功。水稻生产中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械化育苗、机整地、机插秧等。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是一项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技术,并能通过增窝增苗获得高产、提高品质的新技术。由于他的示范带动作用,龙王村农民踊跃应用插秧机插秧,目前全村已有插秧机200台,基本上满足了全村机插秧的需要,把村民从繁重的手插秧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机械插秧的现代化飞跃。

随着插秧机的日益增多,与之配套的育苗技术迫切需要整体推进。我们的技术人员采取农闲时节集中培训、农忙时节亲自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新技术,帮助农民把握优良品种选择、优质育苗、科学施肥、节水栽培、安全控害这些关键环节。目前全村选用了辽星系列,辽盐系列、辽粳系列等适宜的优良水稻品种。全村70%的农户应用了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20%农户采用大棚育苗技术,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培育了壮秧,避免了常规育苗出现的弱苗、死苗现象。全村应用了“水稻一次性深施肥”技术。我们科技人员亲自对全村耕作土壤进行取样检测,根据土样检测结果进行配方,为农户发放施肥卡,实现全村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全程化服务。依据土壤检测数据为其专门配制了“水稻一次性深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节本增效;针对该村稻田盐碱情况,为其配制了“水稻盐碱调制剂”,解决了稻田盐碱危害这一生产中的难题。全村应用了安全控害技术,我们技术人员为其做出水稻病虫害发生中、长期预报,水稻病虫害发生期跟踪调查服务,通过当地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可视化预报,通过手机短信传递植保信息,对常规性、流行性、迁飞性、新发性的病虫害,分类指导,综合防治。全村农民认识了新发生的病害:例如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地区2009年首次发生,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防治时期和技术;掌握稻瘟病、纹枯病综合防治要点;准确掌握稻曲病、稻水象甲、二化螟防治关键时期,应用生物农药、频振式杀虫灯等,及时、准确、科学、安全防治病虫害,确保了水稻优质、高产。秸秆催腐还田技术是当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大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秸秆催腐还田可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刺激作物生长,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强植物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是目前应用的最实用、最合理、最先进的实用技术。

猜你喜欢

一村一品插秧机全村
B站UP 主停更,游戏成“全村”希望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全村唯一收件人
超智能插秧机
水稻插秧机的插秧技术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一村一品”成撬动农民致富新杠杆
木瓜村红富士苹果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