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时代下“撩文化”的解读
2019-02-20李雪婷
□ 李雪婷
“撩”从造字法上看是一个象形字,字从手从尞,尞亦声。“尞”意为“长”“远”。“手”与“尞”联合起来表示“伸长手”,在众多汉字中这个不起眼的汉字突然流行是因为它的另外的意思。“撩”是个多音字,有平声和上声两个音调,在新华字典中上声为挑弄、引逗之意。“撩”汉字古已有之,在《北齐书·陆法和传》中“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这里的“撩”就是挑、拨之意;在《聊斋志异·促织》中“屡撩之”,这里的“撩”就是挑逗、招引之意。“撩”在如今的含义更偏向于“取向狙击”,一切让自己心神荡漾的、满足口味的,不论客观存在的本意如何,都可以被一个“撩”字总结。以“撩”为核心的“撩文化”正在当下带来一场新的现象冲击。
一、“撩”现象
以“撩”为核心的“撩文化”在当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撩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质层面,即以“撩”为核心的商品。时下大热的乙女游戏《恋与制作人》模拟恋爱情景,在游戏中,四种不同类型的男性同时开撩。自2017年12月20日上线,其热度疯狂上升。词条“李泽言的黑卡”“李太太”“李怼怼”“白起”等经常出现在微博热搜,《恋与制作人》无论是经济收益还是话题都居高不下,“撩”得非常成功。第二层面是行动层面,即各种“撩行为”。“如果你的前男友和你的现男友同时掉进水里,你是否愿意让我做你男朋友?”一位名叫费启鸣的“小哥哥”,以一则在宿舍用手机录的15秒“撩妹”短视频,在抖音收获224.9万个赞,抖音粉丝1300多万,评论区的粉丝直呼我愿意,被“撩”得心甘情愿。第三个层面是精神层面,表现为精神文化现象,具体包括大众心理、审美取向、价值体系的建构等。“撩”的兴起,一方面是无数个个体情感无处安放,寻求情感寄托的心理,虚拟男友的陪伴,让其甘愿被“撩”;另一方面则是膨胀的情感的宣泄,无数人的点赞评论也是一种出口。
二、“撩文化”的特征解读
(一)大众性
“撩文化”属于亚文化,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容易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它不同于高雅文化,为社会精英所熟知接受,它是一种草根文化,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别,但是它大众化,传播面积广、速度快,迅速蹿红发展壮大,占领大众的视野,在各大社交网站爆火,话题热度居于首页,成为流量的触发点,“撩”出各自热度。
(二)反传统性
“撩文化”并不属于主流文化,而是一种亚文化,它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冲击着主流文化,它在大众的视野中迅速蹿红,掀起全民消费热潮。例如化妆品娇兰邀请杨洋成为“亲亲男神”,美宝莲邀请陈伟霆代言,被冠以“杨洋色”“陈伟霆色”的口红色号一抢而空;资生堂代言人黄轩等,都是以男色“撩”出消费,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主流,女明星代言化妆品吸引女性消费的王道,“撩”出消费似乎也是一个极佳的方式。
(三)互动性
无论是虚拟的男友人物,还是现实中存在的“小哥哥”,他们的“撩”都与受众之间存在着情感互动,“撩”与“被撩”拉近了屏幕两端的距离。受众获得情感的满足,对于“小哥哥”的男朋友请求,受众会不由自主地互动“我愿意”,“李太太”们会在“李怼怼”的新年电话这端拼命点头。这种通过屏幕达成的情感互动最为“撩”人。
三、“撩文化”盛行的原因
(一)被释放的表达欲
在网络时代诞生的新一代群体,更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他们不同于在电视广播时代诞生的一代,无法安安分分地坐着观看,网络需要去探索互动,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这使得他们更乐于去表达、去追求。他们成为时代的主力军的时候,他们开始独立,他们的束缚越来越小,主体意识逐步确立,他们高喊“我们不一样”,他们需要通过某些介质来表达和展现自己,他们渴望被社交接纳与肯定。
(二)草根文化的发展
所谓"草根文化",就是大众平民化的文化。以“记录世界记录你”为标签的快手,就是草根文化发展的代表,快手中的用户都是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普通人,他们以拍摄他们的事件,分析他们的故事。在2018年1月移动APP TOP 1000排行中,快手排在18位,一月活跃用户20230.6万人。微博大V“土味挖掘机”“土味老爹”等就是因为分享快手中的“土味”视频而获得上百万的粉丝。
(三)互动的需求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互动来维持的,受众早已对单方面地被动接受信息不感兴趣,他们需要被关注,需要传播者与之互动,变单向的传播为双向的互动传播已经是大势所趋。“撩”的对象主力军是9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根据淘宝发布的《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20-29岁空巢青年总数超过5000万,其中90后占60%以上。他们在城市的角落工作、生活,以宅、佛系为代名词,养蛙游戏和吃播的大火,说明他们这个群体需要陪伴与关注,他们有互动的需求,他们需要“撩”与“被撩”。
(四)互联网的发展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在以微信、QQ为首的以文字为主的社交之后,又出现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软件。2017年以来短视频市场整体增速强劲,到12月短视频综合平台与短视频活跃用户规模分别达到3.341亿人与1.099亿人,受众的表达渠道与表达方式日趋多样化、便捷化,各种软件吸引、鼓励受众去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同时用户群体的不断增多、转发点赞的增多,使“撩文化”迅速走红,一传十十传百,在互联网的传播力度之下迅速获得大量关注。
三、启示
(一)拒绝媒介依存症
媒介依存症是现代人的一种病理现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过度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证据;满足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无论是《恋与制作人》还是“小哥哥”,他们与受众都是通过网络连接的虚拟的情感互动,但是他们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就有大量受众“被撩”。人们面对手机的世界越来越多,而与现实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少,甚至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淆,现实生活中带入“李太太”的视角,这些都是典型的媒介依存症。
(二)碎片化的情绪释放
“撩”是一个小动作,通过一种小片段、小事件而“撩”,它并不是长篇幅的情感波动,它只是一时的、稍纵即逝的、细微的感觉。当下受众碎片化的习惯正是“撩文化”大热的东风。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在用户发布视频及文字时会有时间和自述的限制。微博超过140字之后文章折叠,点击阅读全文才会显示,各种大V大多选择将内容缩减在140字之内,以迎合微博受众“太多不看”的习惯,以微博受众为代表的人群形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并且人群的数量正在增加。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只是看最核心的信息,而对于有过多叙述的文章往往只看标题或者摘要。如某部电影或者小说出来之后往往会出现一张图看某电影或者小说,电影视频制作者古阿莫正是靠着五分钟讲解电影而走红网络,现在已经有上万名粉丝。现代人的关注点越来越转向短视频、短内容。碎片化信息易于情感的表达和释放。
(三)女性意识的高涨
无论是《恋与制作人》还是“小哥哥”,他们所面对的受众大部分都是女性。游戏市场不再是战争打架式的以男性玩家为主,从最初的“撩妹”,满足传播者自身的情绪需求,到现在的“撩”迎合女性受众需求的转变,这种新的逻辑和话语背后是新思想的鼓动。学者李银河指出,“腐女”是对“男色的消费”,并认为这种现象的大量涌现说明“当今社会女权意识十分高涨”。同样,“撩文化”的大量涌现也是社会女权意识不断高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