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文化国企的使命担当
2019-02-20王年红
□ 王年红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的春天。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起源于被尊称为中国母哲学的《易经》,3000多年前,先哲们仰望天空,感知大地,体察人文,首次明确地将“文”与“化”连在一起,“文化”一词由此出现。
3000多年后,公元二零一七年,中共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这些以“文化”的名义汇聚一堂的名词一时成为热词,也成为新时代文化国企使命担当的落脚点。如何勇立潮头正确定位,如何集结智慧准确突破,如何推进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成为摆在当今文化国企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追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
文化繁荣关乎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既定的目标和任务,那么,流淌在14亿中华儿女血液里的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什么,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逻辑严密、博大精深、不断发展的动态文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比如被称为“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合称“八德”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比如春节、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及其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也融汇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
在八桂大地,优秀传统文化遍地开花,如壮族三月三、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等。较具代表性的是广西桂学研究会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编撰而成的《广西文化符号》一书,梳理出了神话、地理、历史、民族、人物、文化、遗产、风物、工业9个类别共220个广西文化符号,如刘三姐、壮族、铜鼓、桂剧、壮医、花山岩画,以及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油茶、桂林米粉、风雨桥、红树木,等等。许许多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积淀抽象为文化符号,以多样的形式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这些传统文化为艰辛的劳作之余的人们提供现实帮助,也为一代又一代广西人继续奋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高的评价,他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人是宇宙的中心,要始终关注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
无论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我们用血汗浇灌而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我们正在进行并仍将继续的四项伟大工程,即进行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上种种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所系,也是我们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国企人,只有把人民装在心中,把文化溶于血液,才能有创新创造、发展壮大的精神原动力。
二、勇担文化产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新期待,新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试问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该如何站位?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29.3%,比2016年下降0.8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该系数低于30%,标志着一个国家进入了富足阶段。在解决了温饱问题,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除了对物质生活的品质要求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
老子《道德经》提出“上善若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顺势而为,各种信号显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文化国企来说,是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也是新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
近年来,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3%,这个成绩表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体现了把文化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信心,也体现了广大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担当。
文化国企的使命担当体现在行动上。以西部电影集团为例,这是一个文化老国企,属国家电影产业布局的四大集团之一,由始建于1958年的西安电影制片厂改制而来,2009年5月8日挂牌成立,新时代西部电影集团提出了自己的战略理念,即坚持电影主业生产为核心的思想不动摇,坚持“百年电影企业,百亿电影集团”的目标不动摇,坚持“电影、传媒、文旅、资本”四轮驱动的策略不动摇等“八个坚持”。再看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该集团由广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广西电影集团、广西演艺集团重组而成,2016年7月挂牌成立,肩负着整合广西文化产业资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的重任,新时代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明确的历史定位,在集团的“十三五”发展战略和规划纲要中,响亮地提出了企业的使命:“坚定自信,讲好故事,以文化人,引领发展。”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内涵丰富,有扎根内心的文化自信,有致力主业的艺术追求,也有坚持两个效益、勇挑文化重任的坚定信念。
三、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身?对于文化国企以及广大文化产业从业者来说,这是一篇大文章,值得我们用青春和汗水去探索。
纵观整个文化领域,从图书到电影到演艺,从特色小镇到互联网产品,从主题公园到文化园区,都需要提升质量,由粗放走向精细,由“高原”攀登“高峰”,由追求数量走向追求品质。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来看,文化渗透于其他各行业,更需要奇思妙想的创意和精益求精的打磨,做到“大美无言”“润物无声”,力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文化的质地,每一个文化+产业都有文化的内涵,做强做大文化新动能,才能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康庄大道。
在这个伟大的探索中,文化国企该如何作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主任黄志坚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发展文化产业要建设好三项制度,一是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文化经济政策。这给文化国企指明了努力方向,作为文化国企,当务之急是要把自己的文化使命写到公司的章程中,内化到企业文化里面,让每个管理者和员工都意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特殊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有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从文化的角度,以专业精神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内审和把关,实施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考评机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国企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借助企业改革的力量,让文化品格、文化精品意识纳入公司章程等制度建设,并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就企业内部而言,既要有刚性的制度保障,又要有柔性的文化融合;就企业外部而言,既要有日益科学高效的文化市场体系,又要有强有力的文化经济政策,内外协力,水乳交融,文化国企才能插上了转型升级的双翼,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加稳健。
紧跟时代节拍,文化国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集团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大力推进企业改革,2018年2月出台了《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压缩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两个效益,激发产业活力,打造文化精品,建设一流企业”的企业愿景,并提出“3+1”的产业布局,即以影视传媒、演艺产业、文化设施为核心主营业务,以文化+相关新兴业务为支持型和战略型业务,形象地说就是把企业人格化,影视传媒、演艺产业是企业的灵魂和血肉,文化设施是企业的骨骼和躯干,“文化+”则皆在延伸文化产业链,是丰富灵魂强壮筋骨的有力抓手。“文化+”是一个个活跃而灵动的业务板块,用王阳明《传习录》的话来说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以文化为同心圆,可以衍生出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金融,等等。这一全新的布局是实现广西文化产业集团企业使命的清晰路径,彰显了一个文化国企的使命担当。
展开历史画卷,回望历史长河,3000多年前站在黄河之滨吟诵《易经》、思索文化的先哲们必是心怀天下的。今日中国,在文化上的站位不仅仅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且要把目光放在更远,深邃的双眸闪烁着友善之光向世界发出真诚的邀约——呼吁各国人民携起手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化差异,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今日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今日之文化国企,肩头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重任。只要我们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进行孜孜不倦的求索,既仰望星空,心怀远方,又脚踏实地,扎根产业,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特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