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现当代青春电影中伤痕题材深度的把握

2019-02-20邵帅

视听 2019年1期
关键词:伤痕题材青春

□邵帅

一、中国青春电影中的“伤痕元素”体现

伤痕原是一个病理学概念,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种有关伤痕的表达,均有其内源性的心理创伤遗留或应激导致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保罗·康纳顿曾就这种现象提出:“对于过去社会的记忆在何种程度上有分歧,其成员就在何种程度上不能共享经验或者设想。”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伤痕已由诞生之初的单一病理学概念扩展到文学、历史以及电影等诸多领域。

在中国,真正将伤痕引入艺术领域始于“文革”后文艺界对这段历史的创伤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曾出现“伤痕文学”这一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等,但“伤痕文学”固有的局限性也致使它成为文坛中的“昙花”,一方面由于其在艺术价值方面过度依赖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其批判和思考局限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哭诉”叙事中,无法带给人们深度的共情感受和持续的审美体验。

在中国现当代青春电影中,伤痕已经成为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中的重要关注元素,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向:第一是青年人在追求青涩爱情道路中的情感伤痕,第二是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试错”的行为伤痕,第三是青年人在人生奋斗中价值观冲击造成的思想伤痕。

对于情感伤痕,国内青春电影具有的共性是将青春成长历程中的爱情置于“遗憾”当中。例如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薇为了追求邻家青梅竹马的“大哥哥”林静,报考了他所在大学的邻校,而此时林静却因出国留学杳无音信,后来郑薇遇到了外表冷酷内心善良的陈孝正,并对他展开疯狂的追求,而最终陈孝正也因为要出国留学放弃了郑薇。在电影《匆匆那年》中,陈寻为了能够和方茴考上同一所大学,在高考试卷中放弃了一道十三分的大题,如愿以偿的陈寻后来却喜欢上了沈晓棠,最后的结局是多年后陈寻遇到方茴的表妹,怀念曾经自己与方茴的过往。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青少年时代所面临的情窦初开能够带给自己深刻的记忆,置于遗憾中的感情体验是人生中的情感伤痕之一,在电影中创作者往往借用这类伤痕元素实现作品与观众间的共情,引导和推动观众完成对影片的二次创作。

如果说情感伤痕的题材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情目的,那么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试错”行为伤痕则是更倾向于满足大多观众的“猎奇”与“窥视”心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选择便是对于性行为的尝试以及在社会各界饱受争议的“同居”“堕胎”等情节设置。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院线电影《山楂树之恋》《同桌的你》《一生一世》《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均设置了有关堕胎经历的人物和相关叙事,仅有《左耳》等较少几部电影没有设置这类情节。然而对于广大观众而言,青少年时期对于性行为的尝试甚至堕胎经历并非具有普遍性的事件,且其与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公序良俗相悖。不可否认,“试错”行为伤痕已经是当下中国青春电影创作中被选择频率较高的题材之一。

在青春电影中,叙事往往伴随着角色的成长经历,因此影片叙事也存在着对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个人成长过程较长的时间过渡。角色面临价值观的冲击一方面体现在自身成长成熟后对价值的取向认识和主观选择。例如在电影《同桌的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周小栀、陈孝正共同面临着对于出国机会和恋人关系间的抉择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普遍存在于青春电影的青年一代“拜金主义”“消费青春”等问题,由此构成了电影叙事本体内和叙事之外的双重价值观念冲击所带来的伤痕表达。

二、“浅伤痕”的局限性

中国青春电影中对于“伤痕”题材的加工主要停留在现象表达层面,电影创作者仅仅是通过叙事向观众传递了事件发生的因果过程,缺乏对影片所置于的社会背景因素、伦理道德观念因素和观众审美接受条件的深度思考,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例如在影片《匆匆那年》中,方茴自甘堕落的原因仅仅是源于陈寻对于他们之间感情的背叛,最终方茴意外怀孕致使她堕胎。叙事中对于该题材的加工过分放大了角色的主观因素,忽略了导致悲剧发生的种种客观条件,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角色在行为实施方面的情节发展动力不足,带给观众心理上的审美割裂感。

伤痕能够带给欣赏者超越现象真实的本质思考,中国青春电影中的“浅伤痕”现象普遍注重对角色自身利害选择的表达,缺乏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对观众自身的道德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则存在一定的行为引导风险,虽然强调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矛盾抗争,但无法明确用何种方式合理地宣泄,使电影的意识形态与主题表达被动停留在“消费青春”层面。

三、突破“怀旧”关注当下,扩大青春电影素材挖掘范围

当前国内青春电影剧作创作多以小说等文学作品改编为主。例如,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同名小说,电影《左耳》改编自饶雪漫同名小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其他几部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也大多为既有文学作品改编制作。在时间上,更加注重营造“怀旧”气氛,以成年人的角度追溯青春过往。在地点和群体方面,国内青春电影多集中在校园,主要讲述80后、90后学生时代的种种经历,呈现出素材单一的现象。

青春电影的创作素材,除却对既有文学作品改编的形式,更应由电影工作者本身发现、思考和创作,从而更好地将来源于时事新闻、社会现象、个人经历的素材网罗到电影创作过程中,提升电影文本质量。在营造“怀旧”氛围的同时,创作者也应思考如何将当下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作为青春电影塑造的主体,面对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条件、信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以及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当下青年一代可能面临着较以往有所不同的经历和更多的矛盾与抉择。创作者不仅要关注都市校园中的学生群体,也应注重挖掘贫困边远地区青少年群体、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等,丰富创作素材发现的广度,扩大题材选择的范围。青春电影伤痕题材的深度,最终将取决于电影工作者对于影片叙事的思考和对题材自身选择的把握。

四、结语

青春电影中的伤痕对影片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题材选择之一,如何实现伤痕的浅层次表现到深度本质表达是关乎青春电影本身审美性的关键性思考话题。从“伤痕文学”的局限性与中国青春电影现状来看,电影工作者应更加注重虚构与现实的结合,摆脱小说改编拍摄的固有模式,突破消费青春、怀念过往带来的创作思维限制,通过关怀当下青年人成长、关注都市校园外的青年一代等,加强对中国青春电影中伤痕的深刻性反思。

猜你喜欢

伤痕题材青春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青春不打烊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归来》与“后伤痕”叙事
我们想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