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运作体系构建方法与实现路径
——以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与相关运作体系为研究样本
2019-02-20陆小华
■ 陆小华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催化相融质变的关键,不仅在于媒体融合技术平台的建设,更在于融合运作体系构建。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的核心目标,是增强体系竞争力。“支撑体系竞争力的是两大基础:一个是建设基于IT网络、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视频处理与传输、云计算等技术的媒体融合平台,一个是构建能够有效发挥这个平台功能与扩展性的、以制度安排、养成培训、系统管理为实现手段的运作体系。显然,二者不可或缺。”①融合运作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先进技术与业务需求、业务管理相融合的过程,就是制度建设、养成培训和系统管理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源和团队能力得到有效激发、放大的过程,就是驱动多元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就是“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②的过程。
“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③,在媒体融合技术平台规划、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求业务系统与技术系统在新水平融合,必然伴生业务团队与技术系统的磨合、协同,必须追求流程优化、资源整合,必须追求以技术平台建设支撑、驱动业务创新和其它方面的创新。这种不断推进的相融而合,就是媒体融合进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在构建与媒体融合技术平台相适应又能够有效发挥其效能的融合运作体系过程中,不断以体系思维和创新手段推动这个融合运作体系有效运作,就可切实获得、有效发挥媒体融合的整体优势,实现“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④。
融合运作体系是由参与全流程工作的“人”,在媒体融合技术平台支撑下构成的体系性“组织”。其构建始于融合技术平台系统设计,成于融合技术平台构建过程中技术与业务融合,决定于一整套制度安排。融合运作体系构建基础在于支撑大流程、构建大系统,打通全流程相关系统底层支撑体系化运行,具有数据流、移动性、便利性、协同性、扩展性。实施唯一性账号、依角色职责配置权限、四级响应机制、统一签发系统等制度安排,以构建流动性组织,实现体系化数据管理。还要以相融性养成、优化培训、在问题中发现攻略等方法,从多个层面解决相融性问题,以构建一个人们能够在心里接受甚至愿意加入的融合运作体系。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⑤建设过程,实现了融合运作体系的同步构建,有效实现了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和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了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这既是发挥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效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形成并不断增强体系竞争力的关键选择。在同步构建融合运作体系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实现路径、构建方法和关键环节处理手法。
本文以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总体设计与相关媒体融合运作体系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制度安排以及如何解决相融性问题的研究,探讨了媒体融合运作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的研究对更深认识媒体融合核心问题、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融媒体中心相关的媒体运作体系,有参考价值。
一、体系构建:始于体系竞争力追求,成于技术与业务融合
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相关要素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遵循一定法则、规则和制度安排有效运行的集合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协同系统。在这样的集合体中,相关要素产生新的连接方式与协同方式,从而形成体系聚合,并发挥出新的效能。
体系性对抗和竞争,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竞争形态。在经济领域,企业间的竞争能力不仅体现在创新能力,还在于创新成果的实现能力以及供应链和销售体系的融合控制能力。移动互联网领域所谓的生态系统竞争,实质上就是体系建构与运用成效的竞争,就是一种体系竞争。而战争形态也正在演化成体系对抗,尽管有非对称性打击战略,但仍然集中于体系作战能力的对抗。
就媒体融合而言,“形成体系竞争力的前提,是构建体系,不仅在一定物理空间里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而且能够借助技术力量在同一时空和异步时空,更有效率地集聚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体系聚合,打造体系竞争基础;更有效地激发这个体系的潜力和活力,生成并体现体系竞争力”⑥。这样的体系,就是融合运作体系。融合运作体系的核心,是由参与全流程工作的“人”及所构成的人力资源为主干,在媒体融合技术平台支撑下,按照相应生产服务流程、制度安排,构成一个有机运作的体系性“组织”。这种体系性组织是基于媒体融合目标而存在,所以称为融合运作体系。
这种运作体系,是一种“流动性组织”,是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如同人体中血液就构成了这种“流动性组织”。这种体系性组织,是人力资源、生产资源、服务资源、用户资源在一定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下运行,有效集成各种要素,不仅生产物质产品,也生产与此相关的知识,从而形成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所称的“运行中的机构”⑦。这种体系性组织,是本文作者以往曾讨论过的整合成本相对较低的“软组织、轻结构”。它与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相比,仍然是诸多要素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但更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在一定制度安排、流程安排约束下互相协同行动而形成的集合体或“软团体”,是一种体系性组织形式,而不是因行政隶属关系、权力授予与行使而形成的,有确定职权、岗位和编制的“硬团体”“硬组织”。这种体系性组织,不再主要呈现为集中式指令性控制,而是呈现出按一定规则与机制运行的分布式协同性控制;是多个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而呈现出群体智能的体系性组织。因而,这样的融合运作体系,不仅能够资源共享,而且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协同,既能够有效发挥媒体融合技术平台功能,又能够有效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作用。
正是因为融合运作体系是由人构成,构建融合运作体系客观上会触及到人的习惯、人与人的协同关系、资源配置等等。因而,构建融合运作体系,不仅需要通过流程优化、制度安排、养成培训、系统管理等手段实现,更需要人们在理念层面、认知层面、习惯层面发生变化以协同配合。因此,构建融合运作体系,实际上是始于融合技术平台的系统设计,成于融合技术平台构建过程中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决定于一整套制度安排。分析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⑧的总体设计形成过程与构建过程就会发现,从一开始,构建融合运作体系、增强体系竞争力就已被确定为必须实现的目标,以满足“先进性、实用性、兼容性”⑨的要求。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从最初启动就确定了下述原则,即在整合需求后的深化设计方案中,必须着眼于大需求,构建大系统、大流程、大功能,努力构建一个包括采集、传输、内容生产、内容服务四大领域,汇聚各方面资源,满足多种需求的大技术平台,以尽可能地推动新华社视频供稿业务适应互联网时代、适应媒体融合。这个总体设计的物质基础,在于一个责任主体同时主导两个技术项目的建设,一个是包含视频内容采集、传输、生产的高清改造项目,另一个是用于服务新华社视频供稿用户的基于互联网的视频内容分发平台。⑩新的总体设计确定要把这两大项目打通,构成一个包括视频采集、传输、内容生产、内容服务四大领域的大流程、大平台。因此,就要求技术团队深化设计时必须以流程思维、系统思维、体系思维去实施高清改造项目和内容分发系统项目,并从底层连通这两个项目的相关系统,从而形成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同时,还必须基于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构建生产服务运作体系,从而实现体系聚合,有效提升全员、全流程、全要素的生产效率、利用效率和运作效率。基于一个责任主体既从事报道业务管理,又组织实施这两个技术建设项目的特殊条件,基于对媒体融合运作的研究和思考,在这个全球视频智媒体技术平台建设实践中,构建融合运作体系的理念、认知与方法在实施中一步步深化,成果也一步步显现。
也正因如此,项目启动之初所确定的这个媒体融合技术平台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的八个定位,符合先进性要求和实际需要,因此能够在这个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建设中切实体现。这八个定位包括:一是支持跨系统调用,即必须能够在高清系统调用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内容,能同时处理视频和文稿;二是大数据功能,即必须能自动积存全流程、各环节的数据,而且能够按照一定条件和算法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然后随时反馈给记者编辑;三是支持移动采集、移动传播,即能够接收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移动方式发来的视频稿件,能够通过这个系统向移动终端一键发稿;四是支持智能监控系统运行,即必须能够在指挥中心、监控中心随时知道系统中每个设备的工作情况,降低巡检工作量,体现一定程度智能运行;五是破除信息孤岛,打通全系统,包括采集子系统、制作子系统、播出子系统、资料子系统,既要无缝对接又能互相调用;六是向下兼容,即通过新系统可以调用、利用原资料系统存储的视频资料;七是支持自动转码,既能够实现高速转码、批量转码,也能够输出高码流、兼容低码流,兼容标清;八是支持融合发稿,即适应媒体融合需要,支持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组合。
这八个定位,决定了这个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能够适应从为电视播出制作视频向为互联网点播制作视频产品的重大转变。明晰定位是为了明晰技术路线和建设目标。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定位大需求、考虑大系统、打通大流程、实现大功能。在大需求、大系统、大流程、大功能的总体考虑之下,决定每一步、每一部分要实现的功能,决定各个部分如何连接。这就要求整个技术团队必须加深对业务流程的理解。
二、构建基础:打通全流程相关系统底层支撑体系化运行
构建融合运作体系始于融合技术平台的系统设计。而影响设计方案整体性、系统性等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理念,是对于媒体融合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认识,是对于系统、流程、体系等的认识。这些会决定技术系统建设目标和实现方法。
技术系统如何搭建,会制约运作体系如何构建。实际上,一个技术业务体系的体系化水平高低、实现绩效大小的决定因素,不仅是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实现,更在于对大流程、大系统、大功能的认识、追求和定位。这就需要技术团队必须有很强的流程思维、系统思维、体系思维,要有很强的技术与业务互相融合的意识,关键是按互联网思维去构建大流程、大系统、大功能。这就要先做好架构设计、系统构建,想清楚这个大流程、大系统要实现什么功能,怎样能与新华社在用和在建的其他大系统实现无缝连接、互相调用;这就要从大系统层面考虑清楚各子系统的功能与接口。总体设计的关键是架构设计、系统设计、结构设计,它要求技术团队转换思维,从结构工程师、系统工程师、架构设计师层面考虑问题,从流程、架构、结构角度考虑问题,琢磨为什么内容生产服务流程这么设计,按分工和专长为之服务,而不是停留在单纯技术、设备选型层面。
1.大流程:在再造流程中优化流程
如何定位需求?实践中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归结于一,需要基于对媒体融合趋势的认识,从竞争战略层面去提炼升华,形成大需求。这样的大需求,就是要形成构建融合运作体系所需要的大业务流程和支撑这种大流程的大技术系统。
构建融合运作体系所需要的大技术系统,必须能够贯穿和支撑采集、传输、内容制作、内容分发、用户服务全流程。现有专业视频生产机构所使用的技术系统,囿于历史条件,往往是分别建设多个小系统,满足不同生产环节、工序的需求。这些小系统往往不能直接连通,需要人工辅助上载和下载,去跨越各个信息孤岛。由多个小技术系统所支撑的业务流程相对是低效的,上载、下载速率和人工处理时间决定了内容加工效率与发稿时效,因此流程优化,就意味着再造流程。
什么是大流程,什么是新华社视频业务所必须构建的大流程?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定位和追求,就是要构建能够贯穿和支撑采集、传输、内容制作、内容分发、用户服务的大流程,把主要服务于采集、内容制作环节的高清系统,与另一个在建的基于互联网视频分发的系统对接起来,构成一个大技术系统、大技术平台,以支撑大流程。这个大系统、大平台如同一个架设在数据库上的全流程采集、制作、服务平台,高清改造项目是主系统、主管道,互联网视频分发系统是子系统、是面向用户的服务平台;这个主系统的基础就是音视频数据库。要以模块化思维把握这不同子系统间的关系。高清系统就是基于数据库的高清视频采集、制作平台,这个平台必须连接面向用户的互联网视频分发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可以是新华社全媒体采编发大平台的一个子系统。对视频数据库的定位要超越电视界通常所用的媒资库概念。媒资库的核心功能只是编目、存储、管理,而这个大系统、大平台的视频数据库应当能够支持通过授权使用方式直接出售数据库内容产品。
以这样的理念和定位建设的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构建大流程也部分体现为在再造流程中优化流程。一个技术系统最重要的恰恰是其“软”的部分,是大系统的构建及其与各子系统的衔接,是内容数据、数量数据和行为数据等的自动积存,以支持构建融合运作体系。在互联网时代构建的技术平台,必须跨越依靠一个个子系统物理隔离、互不相连来保障技术安全的习惯做法。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建设目标,就包括不能再靠“跑带子”来完成业务流程,不能再出现信息孤岛,不能再因人工上载、下载而影响技术平台的整体运行效率。要通过构建全流程打通的大技术系统优化流程,从而取消业务流程中所有常态人工上、下载岗位;要通过在子系统间有控制地按流程、程序和指令自动流转信号、视频文件和数据,构建新的采集、传输、制作、分发、服务大流程。
2.大系统:打通全流程所有相关新旧系统底层
构建融合运作体系所需要的技术系统,应是大技术系统、大技术平台,而绝不仅仅是一个内容编辑平台。大流程需要使用多个技术系统的相关功能以作支撑。一个内容采集、加工、分发、服务大流程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能力,一定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所涉及的技术系统一定是多个而不是一个;其中部分系统也往往已经存在,而且必须继续使用。把一个责任主体同时建设的两个技术项目连通、构建成一个可以支持采集、加工、分发、服务的大系统、大平台,依然不足以满足全部业务需求,不足以支持实现构建一个媒体融合运作体系的目标。因此,这个大平台的总体设计者做出了新的选择:一是要求联合项目组技术团队与承建厂商技术人员加强沟通,深化设计,必须实现完全打通其分别设计的演播室部分和非编制作部分;二是在深化设计方案与建设中,增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以此平台为纽带连通所有与音视频生产和服务相关的新旧系统。从而实现所有新旧系统底层相连,构建成一个大技术系统、大技术平台,彻底解决多数原有系统互不相连的问题。
就技术平台总体设计而言,以一个管理平台连通所有与音视频内容生产服务相关新旧系统、子系统底层,是一个思路清晰、结构简明的方案,更体现系统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这个构想和设计方案的实施关键,就是以什么方式打通全流程所有相关新旧系统底层。这些系统中,有些属于新华社采编业务的基础性系统。比如,ENEWS系统是各种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华社文字报道移动发稿主系统。不管是体现媒体融合思维、适应移动优先策略,还是基于共享资源等,都同样需要非编制作系统与ENEWS系统连通,以使音视频编辑也能使用通过ENEWS发来的音视频稿件的文字部分和其他相关稿件。
打通所有新旧系统和子系统的底层,是艰难的一跃。正在建设的系统和原有系统,涉及多个承建厂商、多种硬件设备,加之原有在用系统设计思路多样,甚至其间有业务流程和技术水平的“代差”,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技术路线和流程理解。其中相当一部分在用系统,其主要硬件厂商或系统设计者在生产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这种打通底层的连通需求。为了与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连通,联合项目组技术团队就必须与相关厂商技术人员一起多次磋商,制定统一接口规范,重新设计相关在用系统、子系统与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的接口,重新设定相关规则,重新规范数据格式。此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就是如何把原先独立运行的音频内容编辑系统与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连通,从而并入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联合项目组技术团队与原承建厂商协商确定了四点解决方法:一是音频采编系统作为独立应用,集成到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中,由统一门户系统负责维护用户的对应关系;二是音频采编系统的相关元数据等信息同步到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的统一数据库中,实现统一检索,数据查询和数据更新接口由生产管理平台开发方统一定义;三是音频采编系统向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提供采集、编辑等相关数据;四是音频采编系统和视频资料库系统的互联,按照《新华社音像资料库与业务系统媒体文件交换互联规范》实现互联互通。
打通所有新旧系统的底层,需要有坚定的目标、清晰的思路与专业的执行力,更需要会商机制。在实践中,这个会商机制包括:相关部分的技术人员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联合项目组和承建厂商参加的每周例会上决定打通底层涉及的重大事项,等等。
3.数据流:自动积存、自动汇聚、实时共享
从构建融合运作体系的层面考虑问题,构建贯穿采集、传输、内容制作、内容分发、用户服务全流程,能够支撑这个大系统的技术系统,关键不仅在于实现信号流、文件流有控制地按流程、程序和指令自动流转,更在于实现数据流按流程、程序和指令自动流转,实现数据的自动积存、自动汇聚、实时共享。打通所有新旧系统底层实现连通,不仅要实现信号流、文件流的共享,实现大流程,更重要的是与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连通,实现数据流的自动汇聚和共享。
这个技术平台建设启动之初,就确定了要实现自动积存、自动汇聚、实时共享数据的目标。其后,数据流在全流程、全系统的实现,成为重要追求目标和攻坚重点。从更高层面看,信号流的连通是承建厂商的看家本领,而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攻坚重点是数据流的获取和连通,自动积存、自动汇聚等其他新闻机构没有实现的目标都是必须攻克的难点。
尽管大数据的发展引人关注,但数据流实施难点首先就在自动积存上。非线性编辑设备能否自动积存数据并打开底层实现自动汇聚数据?从非编设备的设计和相关厂商的反馈看,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构建过程的重要成果,是在相关厂商的配合下修改了非编设备的软件设计,实现了数据自动积存;并打通了底层接口,实现了自动汇聚,从而使数据流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最终,依托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大数据功能,可以获知每一位记者、编辑即时和一段时间的工作数量,可以获知一条视频稿件成品共使用了多少素材以及使用了什么编辑动作,可以获知一条素材在一段时间曾经被多少条成品稿件使用过,可以获知一条成品各个环节的加工时间。分析这些行为数据和数量数据,可以帮助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方案实施阶段,曾经计划在编辑工作平面的上方以多块大屏幕显示对数据的多元分析,作为一个有形的数据汇聚显示中心,这对于增强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培训功能和影响力是必要的,只是因为工期太紧而放弃了。
4.移动性:支撑移动传播优先和在任何地点构建编辑中心
构建媒体融合运作体系,就必须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适应移动传播优先,这就要求正在进行的技术系统深化设计和方案实施要体现移动性。
解析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总体设计和实现功能,移动性体现为五点:
一是适应移动采集的需要。技术系统能够接收、传播、处理通过手机、无人机等移动终端采集、传播的内容。这更多地表现为专业视频生产系统必须能够使用各种格式的视频素材和资源。这不仅必须为多种移动终端采集、传播的内容提供接收接口,还要能够实现自动检测技术格式和技术质量,自动进入非编制作和资料库系统,对白名单以外格式的视频素材和资源自动转码并进入非编制作和资料库系统,等等。
二是适应移动编辑签发的需要。即能够在重大事件现场和全球各地随时随地构建临时或长期编辑部,这个移动编辑部可以与总社编辑部一样使用全球传回的视频资源和资料库,以及这个系统里的其他资源和数据。
三是适应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的需求,能够制作、提供相适应的内容产品,比如能够制作提供竖屏的视频。
四是适应新华社海内外移动终端的发稿需要。能够按需选择,一键向多种移动终端签发。
五是适应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对内容产品供给方式的需要,完全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内容分发和用户服务方式,而不再使用卫星作为主要提供方式。
5.便利性:以提升系统集成度、使用便利性支撑体系运作
为有利于支撑构建融合运作体系,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深化设计和实施必须高度重视系统的集成水平,从而提升功能。这如同摩尔定律所描述的,芯片的发展特征之一就是不断提升芯片的集成度。视频智媒体平台以资源整合、再造流程、提升效能的思维,打通底层,连通所有与音视频内容生产服务相关的新旧系统,就是提升智媒体平台集成度的体现。
而从构建媒体融合运作体系的层面看,提升系统集成度的衡量标准与效能目标更集中表现为系统功能与人机界面的便利性水平。便利性决定了这个技术系统的被接受度和能效发挥,也影响着媒体融合运作体系的构建。
因此,视频智媒体平台,不仅要连通所有与音视频业务相关的新旧系统,还必须在人机界面上体现集成度与便利性。深化设计与实施过程必须实现的目标是能够让使用者通过一个界面、一个账号使用所有功能,能够按照使用逻辑安排各系统、各功能图标的排列位置和使用方式。要实现一个账号使用所有功能,实施时需要协调原有各系统的管理方。如果原系统必须采用专用账号登录,就可能要采用诸如把使用者视频智媒体平台账号与他的原系统账号绑定的方式。只要第一次登录视频智媒体平台后,再用原系统账号登录此系统,以后,再登录视频智媒体平台时无须二次输入这个子系统的账号,就可以使用其功能,以此来增强视频智媒体平台使用的友好性,改善使用体验。
如何通过提升系统集成度来提升音频、视频素材使用的便利度?途径之一就是增强音频部分的共享水平。这既包括把现场的音频信号直接接入演播室和编辑系统,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稿件中现场信息的丰富度;也包括把音频制作系统与视频制作系统互联互通,提升视频直播信号和素材中的音频部分的共享水平。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在这两方面都提供了强大支撑,实现了较高能效。
6.协同性:以同步性和系统性功能实现体系性运作
协同性是融合运作体系的核心要求,也是技术平台必须支持的关键指标。在技术平台深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协同性要求必须体现在多个方面。
不同途径传来信号的同步性问题,就是系统协同性的一种体现。从构建媒体融合运作体系的层面看,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在利用不同来源、不同介质、不同传输方式传来的信号进行直播时,必须考虑同步性问题。从传输技术看,通过卫星传回的直播信号,相对于通过光纤传回的信号延时就要更长一点;如果在地球另一半球通过卫星发回信号,有时要通过两颗卫星接力传回,延时就近4秒。而通过4G背包发回的信号,有时在移动网信号较弱时在4G背包端就要增加延时以保证信号质量。不同途径传回的信号都进这个系统、进演播室支撑同一场直播,速率、延时不同,就要想办法从技术上和操作性上尽可能增强同步性。因此,在深化设计阶段,就要求联合项目组技术团队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同介质、不同渠道传回的信号分别作为主备信号,延时又不同,就更要考虑同步性问题,直播才真正是有主有备。否则,真要使用备路信号时,是很难不露破绽地直接切入的。
从构建融合运作体系的层面来说,协同水平的追求还意味着能否让内容生产者在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上实时看到需求信息和用户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这就要求,在自动积存、自动汇聚数据的同时,让数据流实现价值的更重要一步是,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能够实现内容生产数据、用户需求数据和相关行为数据的多要素分析、按一定方式呈现、按一定权限调取。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数据流运行到一定阶段后,对相关数据的多要素分析按一定方式呈现、按一定权限调取,能够从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主要管理者和编辑部负责人,逐次开放给分布在全球的编辑和记者,让内容生产者同步获知用户和网民的反馈和需求,让用户同步获知正在生产和即将提供的内容。这样的同步性追求就可以实现需求、内容生产、内容分发服务、反馈的闭环,通过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反馈实现在循环积累中不断提高,通过这个智媒体平台实现一种比较理想的闭环管理。因此,在按照视频智媒体平台深化设计方案进行实施阶段,在打通全流程所有系统底层的同时处理好同步性问题,努力实现协同性追求,就成为一项必须认真完成的目标。
7.扩展性:适应需求和技术变革并不断优化系统扩展功能
从构建媒体融合运作体系层面考虑,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扩展性。这既指系统本身的不断优化,也指为适应媒体融合深化和体系构建的需要而增加新的功能,更是指要进一步适应科技进步,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成果,进一步提升这个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效能。实际上,在这个智媒体平台运行过程中,已经启动了系统优化项目和人工智能合作项目的考察。虽然一些原有系统已经接入了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但在这个大流程、大系统、数据流中,一些原有系统设计思想老化、功能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必须进行优化升级。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这个系统进一步提升能力。尽管一些新闻机构拥有数量巨大的视频资料,但相关资料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再利用率不过1-2%。视频识别和理解可以帮助给视频资料和产品自动添加水印,提升视频数据的“颗粒度”,从而提升视频资料的再利用率。
三、制度安排:构建流动性组织实现体系化数据管理
媒体融合运作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能够支撑大流程,具有数据流、移动性、便利性、协同性等功能的大技术系统,更需要能够有效发挥这个平台功能与扩展性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保证把使用这个系统的人编织成一个体系,构建成一个“流动性组织”。这样,养成培训、系统管理等才有物质基础,媒体融合运作体系才能构建起来。
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打通了与音视频内容生产相关的所有新旧系统,可以从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这一个界面进入,使用所有功能。这体现了便利性追求。但能否从便利性入手,在这个平台上构建所有使用者能够不自觉加入的“流动性组织”,实现更高效的协同和全流程、全周期的数据管理,就需要做制度安排和手段创新。
1.唯一性账号:把使用者导入“流动性组织”
从构建媒体融合运作体系层面看,应努力把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使用者构建成协同运作的“流动性组织”“运行中的机构”,实现有效协同。分析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与相关运作体系的构建,就可以看出,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有效利用登录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使用所有功能的唯一性账号,把使用者导入“流动性组织”,担当帮助构建体系、汇聚数据的功能。这客观上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互联网平台允许使用者自己选择账号和密码的做法。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与相关运作体系的构建,在这方面确定了八个工作原则:
其一,视频智媒体平台唯一性账号编码规则需特别考虑自动积存数据、多维度分析数据时把相关数据映射到个人和其相关单位、领域、类别的需要;唯一性账号本身就应反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可以借这唯一性账号在数据库中多个维度映射、关联与此使用者相关的数据,并做多个维度的分析。
其二,为新增需求预留账号使用空间。考虑到新华社视频业务发展和媒体融合不断深化,会有部门、(单位、总分社)及所辖处室(新海外分社、记者站)对视频智媒体平台提出新的使用需求,账号代码设置需预留空间。
其三,在唯一性账号编码规则中,赋予每个字段确定含义,构成使用者身份、位置信息整体。
其四,唯一性账号由视频智媒体平台按照编码规则确定、发放给每个使用者,而不是由使用者自我确定。
其五,实施使用者白名单管理。唯一性账号与授权使用者真实姓名和相关信息在数据库中关联。
其六,对使用者唯一性账号后四位实行同一性管理。唯一性账号的后四位是使用者本人唯一账号。当使用者离开新华社后,相关唯一性账号封停,其中的后四位数字也不再重复发放给其他使用者,以免相关内容数据和其他数据出现混乱。
其七,对使用者唯一性账号前八位数字实行动态管理。当使用者工作岗位或职务变动时,则相应变动相关位的代码。
其八,对唯一性账号的使用提供便利服务。使用者只需第一次登录时输入实名和此唯一编码,此后,只需输入姓名和密码即可,以提升便利性。
在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与相关运作体系的构建中,唯一性账号的编码规则既有独创性,又有很强效能,有效支撑了体系构建。其所确定的唯一性账号的编码规则为:唯一性账号由12位数字组成。其中,第1位为单位类别;第2-3位为单位代码;第4-6位为所在处室代码;第7位为人员身份(在职员工、海外雇员、实习生等)代码;第8位预留,暂设为0;第9-12位为个人代码。
单位类别代码(第1位)是将总社各部门单位、国内各分社、海外各分社分为三大类,分别定义其代码为1、2、3。单位代码(第2-3位)是根据已形成的单位顺序编码,并确定为未来出现的新业务实体预留的号段。所在处室代码(第4-6位)中,对总社各部门单位一般都设有的共性名称处室进行统一编码,对于总社部门单位所辖的个性名称,在《视频高清系统唯一性账号编码规则详表》中进行特殊号段编码。对总社在国内各地设有分支机构的单位(如新华网等),根据所在地、参照国内分社排序、用特定号段对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编码。对国内各分社下辖共性处室实行统一编码,个性处室实行特殊编码。对国内分社的各支社在确定号段进行统一编码,并预留号段。对海外各总分社一般都设有的共性处室进行统一编码。对海外总分社所辖各分社由东经经度起始,由低到高排序编码。
依此编码规则实施,就为“流动性组织”的建立和体系构建打下了基础。
2.依角色职责配置权限:以对象化有序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
为保证融合运作体系有序运行,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确定了以岗位职责区分角色、分别配置权限的管理原则,配置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唯一性账号权限,实现基于为使用者们创造价值的对象化有序服务。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使用权限。但分布在全球的使用者,其岗位职责不同,表现为以不同角色使用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因此,以其岗位职责作角色区分,既可以分类服务,又可以按角色积存、分析相关内容数据、数量数据、行为数据等,也可以在对象化服务过程中,根据有关反馈和数据更有针对性地优化系统;同时,区分岗位职责按角色积存的数据,也可以实现让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为使用者创造价值的追求。因此,首先把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的使用者按岗位职责区分为记者、编辑、终审、领导、总编室业务管理、资料管理等角色,分别赋予使用回传系统、移动发稿系统、非编系统、资料系统、音频编辑系统、统一发布系统的使用权限。对媒体用户使用者则按合同约定和使用方式区分角色和权限。
在视频智媒体平台上线初期,考虑到试运行期间须确保安全有序,有些系统和模块的功能须渐次扩大使用范围。视频智媒体平台硬件部分运行状况、一些行为数据等,权限控制则应更严,赋予权限人数更少。
3.四级响应机制:支持智媒体平台和运作体系安全运行
构建媒体融合运作体系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同样是一个体系。在构建媒体融合运作体系进程中,不仅必须以唯一性账号把使用者导入这个“流动性组织”,还必须以相应的管理规则支持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和运作体系安全运行。
作为保证制度有效的重要管理原则,首先必须坚持技术平台的使用者一人一账号,以确切掌握是谁在使用这个系统。与之紧密相连,必须有效消除习惯出现的多人共用一账号现象。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上线之时,作为一条铁规则,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就坚决废止了所有集体帐号,禁止借用、共用账号。
其次,实施白名单管理。白名单即为授权使用者名单。白名单管理,即依据预先置入技术平台内的白名单来对应服务使用者,控制非授权使用者。这是媒体融合运作体系制度安排的关键一环。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是一个专业音视频采集、生产、分发、服务系统,为确保报道安全、运行安全,必须确保使用者是被授权的。作为白名单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实施唯一性账号申请制。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实施方式是由新华社各部门、单位、分社向视频智媒体平台的管理机构书面发送账号申请者名单,从而形成视频智媒体平台使用者白名单。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里白名单中有相应姓名和相应唯一性账号,对应使用者才可能通过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注册帐号、登录使用。
第三,实施登录IP管理。登录IP管理是通过对使用者登录地点的管理,来管理对视频智媒体平台的使用行为,以实现安全运行的目的。正是因为唯一性账号本身就包含了常规工作地点、工作岗位信息,这就为登录IP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一旦某个唯一性帐号登录IP情况异常,不在常规应在的域,视频智媒体平台的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就会做出反应,根据预定规则实施管理,以防止恶意登录、影响安全的情况发生。
第四,实施唯一性账号登录行为监管。即使唯一性账号的登录IP没有让系统感知出异常,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依然应当根据预定规则对所有已登录唯一性账号的使用行为进行监管。一旦使用行为超越四级响应机制管理规则的某一阈值,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就会做出相应反应。
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对唯一性账号登录行为实施四级管理响应机制,根据登录IP、上载情况、下载量等指标,把唯一性账号使用行为区分为正常、疑似、问题、严重四类,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分别做出授权、关注、询问、拒绝四级反应。登录IP、使用行为处在正常状态、正常阈值内的,视为正常类,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给予使用授权。登录IP、登录行为超越某个阈值进入疑似级时,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就要关注这个账号的登录状况。这个阈值是根据正常使用情况由管理员设定的。如同一时间点或某一时间段某个账号下载视频资料量超过设定阈值到一定程度,与正常使用行为相比疑似反常,系统就自动把这个账号的使用行为列为关注,给管理人员发出提示;当使用行为超越更高一级阈值进入问题类时,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就要提示管理人员通过观察使用行为数据、电话询问等方式确认是否存在问题;当使用行为超过严重一级的阈值、被系统根据规则界定为严重类时,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就应拒绝这个账号的登录要求。
四级管理响应机制要求管理者对各种登录、使用数据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根据对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使用量的上升,确定登录、使用行为不同类别的阈值标准,从而既保证运行安全、报道安全,又不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当然,必要的规则是,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对登录行为、使用行为数据,必须进行高权限管理,严防泄露等问题。
4.统一签发系统:编审制度执行的技术保障
技术平台是为媒体融合运作体系服务的。因此,“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的应有之义,是以技术手段为编审制度的执行提供支撑和技术保障。在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数以千计的使用者中,仅在内容生产部分,就有记者、编辑、终审等多类职责角色。这其中,编审制度执行之技术保障的重点之一,是严格区分并以技术手段控制编辑与终审两类职责角色的使用场景、使用行为、使用权限。这是因为,分析媒体多年运行实践和以往的报道差错产生原因,就会发现相当部分报道差错以至报道事故发生,都与自写、自编、自审的编辑与终审角色错位、职责越位有关。在新闻生产大流程中,内容质量和报道安全就是通过记者、编辑、终审的角色分工,通过不同岗位分工之间的互补和制约来保证的。因此,新华社制定并多年来不断完善了三审一校制度。在视频生产中,编辑与终审岗位角色职责规定的有效执行,同样是执行三审一校制度、保证报道安全的最重要关口。但编审职责分离,以各自角色与职责执行三审一校制度,不能仅仅靠人的自觉性和纪律性,还必须以技术手段确保三审一校制度执行,做到不仅让编辑岗位不能签发稿件,更要让终审人在发现稿件有错漏不具备签发条件时,自己无法动手修改这个稿件,而只能通过退回编辑修改的方式处理。
这个管理目标的实现方式,就是在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深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专门增加统一发布系统或终审签发模块,按能编不能签发、能签发不能修改的原则设计业务流程和技术运行响应规则。当使用者的唯一性账号只具备编辑权限时,就看不到终审界面。当终审人登录视频智媒体平台时,在统一发布系统的终审界面可以看到待终审稿件,但只具有签发、退回两种功能。稿件达到签发标准,可以在勾选各视频发稿线路、新媒体终端等选项后一键签发。一旦发现稿件不具备签发条件,就只能选择退回。统一签发系统对待签发稿件不提供编辑修改功能,只能回到非编系统中修改。与以往使用习惯相比,终审人不能动手直接修改稿件,这或许会让终审人感到不够方便,或是担忧在有修改情况下影响时效。但这个终审签发系统的实施,就是要给三审一校制度执行以坚实的系统保障。这也是以再造流程优化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培训养成:多层面解决相融性问题实现融合体系运作
媒体融合走到一定阶段,通常会遇到一些战略性问题,即往什么方向走、做什么主导产品、实施什么突破战略;也会遇到一些技术性问题,诸如装备、设备、技术的应用;但更会遇到一些相融性问题,即原有习惯基于现有生产方式的需求如何满足,是基于原有流程简单满足需求还是基于再造流程创造性满足需求,采编团队、用户服务团队如何适应新建技术系统,等等。人们比较关注的人机界面,只不过是这种相融性问题的一种表现;更强烈的表现,在于新建的媒体融合技术平台如何处理原有工作流程、资源配置和运作方式。
如何解决人们已经提出的问题,如何帮助人们实现融合目标、进一步增强体系竞争力?媒体融合中,相融性问题是复杂的。人们理性层面都认同媒体应当融合,但融合本身就意味着人们要走出“舒适区”,人们在习惯、情感、心理层面依然会潜意识地有所拒斥、有所疑问,甚至有所抵触。因此,构建融合运作体系,不仅要从为使用者创造价值出发构建融合技术平台,还要从多个层面解决相融性问题,以构建一个人们能够在心理接受甚至愿意加入的融合运作体系。
1.相融性养成:从征求意见、导入相融开始
在一个新技术系统或媒体融合技术平台筹建之初,项目组总是会调研使用需求。但具体从事内容生产、用户服务的人们并不一定都会对大流程、大需求有系统、深入、前瞻的思考,因而征集来的需求可能是“散碎银两”。因而,整合各方意见,形成作为技术系统、融合技术平台深化设计依据的整体需求,就是一个关键环节。
但从构建融合运作体系的层面看,征求意见、汇聚需求的过程,不仅有益于形成整体需求,也是一种让未来的使用者群体提前介入技术系统整体设计的过程,是一种提前推进使用者与技术系统相融合的过程,是一种培训养成过程,是构建媒体融合体系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从推进构建融合运作体系目标着眼,征求意见、汇聚需求行动本身既可以发现问题又可以解决问题,既可以导入流程再造、资源整合,更可以借此寻求与媒体融合技术平台有关各方同频共振。这个过程做得越到位,媒体融合技术平台上线和使用就会越顺利,不习惯、不相融就会越少,提升系统运作效率、构建融合运作体系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深化设计和实施建设两个阶段,都按照这个构想,以与编辑团队关联度最高的非编系统、资料系统、演播制作系统的深化设计为切入点,积极向编辑团队征集意见、汇聚需求,在全面实施前创造机会让他们对拟建的技术系统有更系统的了解,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与新系统、新流程的相融性,提前进入培训养成,帮助实现融合运作体系构建目标。
这种将全面介绍技术系统拟实现功能与征求意见、汇聚需求相结合,实现培训养成的工作模式,所带来的效益是极为明显的。比如,在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非编和资料库子项”方案汇报和意见征集会上收集的需求,就集中在十八个需求和问题上。一是文稿和视频是否可以在同一个界面或者同一个电脑中使用;二是视频、图片和文字是否可以绑定后由终审统一签发,或者在同一个系统下展现便于审核,避免出现文、图、视频不统一的情况;三是是否可把来自互联网、多渠道的视频素材都导入非编系统,便于快速编辑生产;四是对发入系统的多种格式视频稿件是否可以统一转换格式;五是在系统升级后是否可以对视频素材进行自动化管理,不用手动定期删除;六是是否能够通过非编系统与音频编辑系统对接,直接调用视频稿件中的音频;七是是否可以从视频文件采集到成品节目生产使用统一稿号,以对稿件自动统计、生成报表,呈现记者、摄像、配音、编辑、拍摄地点等相关信息;八是是否可以以轻量化工具方便进行快速剪辑、审片等;九是能否实现向视频分发系统、新华社客户端等多渠道一键签发成品稿件;十是新系统能否实现将账号对应到人,以一人一账号替代集体账号;十一是新系统是否可以接收手机视频或通过微信、qq等发回的视频,方便突发事件报道时使用;十二是编辑系统的打包、生成环节能否更快;十三是是否可以由系统对视频自动审核,过滤敏感画面;十四是编辑能否通过互联网进入非编制作系统;十五是新系统是否提供文稿交换功能;十六是新系统、新流程能否减少人工处理环节,实现自动化流转;十七是音视频采编业务需要使用的技术系统比较多,能否做一个全流程的生产管理界面,集成各个功能;十八是如何加快定制开发,实现2019年2月19日前新系统上线的目标。梳理一下这些问题和需求,相当一部分体现了对大流程和融合运作的期望和需求,与这个视频智媒体平台的建设目标指向一致,这为今后实际使用技术平台和构建融合体系提供了基础。
从构建融合运作体系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和需求是在对拟建系统功能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各自业务需求,也在于帮助深化设计方案。这些问题,涉及到的业务层面和对应系统比较多,有些属于本项目范围,有些需通过新建系统解决,有些则需要通过与新华社其他技术系统对接实现。这就要求联合项目组技术团队逐一研究,分出优先级解决。正因如此,就要求各个子项深化设计和实施方案需要从系统性层面考虑相互对接,实现数据自动汇聚、自动积存和按一定格式呈现。就是在这个会议上,把实现系统级流程再造,实现数据化、便捷化、高清化的目标,通报给了项目组、承建方和使用方。
在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大厦演播室高清改造子项”深化设计和实施方案汇报会上收集到的需求和问题,除了涉及演播制作的主播台、灯光、录音等问题外,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体现了对大流程和融合运作的期望和需求。其中就有:(1)配音间能否支持同声传译;(2)直播时演播室的设备能否支持快编;(3)通过软件操作调度信号,可靠性如何,能实现多大规模,接收多少类型的信号;(4)演播室与非编、资料库系统如何对接,能否顺畅实现信号到文件、信号到IP流多种转换,实现信号互相联通、数据交互共享,等等。这些问题和需求与演播室新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应当建成体现新华社音视频业务发展和直播业务运行要求,能够适应互联网和媒体融合要求的全媒体演播室。这样的征求意见过程,就是一种实现相融和认同的过程。
2.优化培训方法:把提升相融性融入使用技能培训中
客观地看,媒体融合运行体系的构建,绝不会是一个点,而一定是一个阶段,需要不断推进、不断提升融合运作水平。在此过程中,得当有效的培训是有效的推进方式。
在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上线前,不仅实施了多轮需求征集和功能介绍,还实施了多轮培训。这种培训同样以多种方式进行,既有群体授课,也有专项培训。为适应使用者分布多地的情况,采取了把在北京的讲课内容通过内部传输系统直播给全国各分社使用者们,做成视频挂在OA网上。这几轮培训的重点,不仅重视提升使用技能,更重视通过培训提升对新系统、新流程的相融性,发挥系统效能,适应技术变革要求和用户的需求,更重视优化高标准的协同,增强体系性。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内容不能停留于具体怎么用,讲课者必须讲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新系统的设计理念和主要新功能,二是新系统与原系统操作方法与功能比较,三是新系统使用技巧提示。新系统上线前的培训,还融汇在2017年两会报道筹备过程的多次报道业务会中,结合选题策划、报道安排、流程梳理、岗位分工,融入对新系统上线的相融性和功能性培训。事实证明,在那样的任务繁重的时刻,这种培训方式起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3.在问题中发现攻略:在“成功上线”中解决相融性问题
媒体融合技术平台的规划、建设成果,都要通过这个技术平台的上线和在业务运行中发挥的功效体现。而技术平台上线的过程,对一个媒体,往往是艰难的过程,会伴随着单纯以技术思维或业务思维都难以理解、解决的问题,但这正是媒体融合的契机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实现新水平融合的“惊险的一跃”,就如同大中企业在上线ERP系统时一样,会推动企业原有运行管理体系产生一系列或强烈或微妙的变革。上线过程一定会提出很多技术和使用方法问题,向新平台、新流程的转换一定会面临适应性问题。不仅必须实现“上线成功”,让新技术系统本身顺利进入试运行状态,还必须让使用团队与新系统、新流程在磨合、使用中进入相融状态,实现“成功上线”,从而有效发挥新技术系统和新融合运作体系的效能。从“上线成功”到“成功上线”就是一种制度建设、培训养成和系统管理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融合运作体系构建的过程。
顺利实现从“上线成功”到“成功上线”的有效方法,是在使用中实现磨合,在问题中发现攻略,在“成功上线”过程中解决相融性问题。从在2017年3月3日全国政协开幕式上首次使用演播室系统实施高清直播,到在2017年3月5日全国人大开幕时全面使用高清非编系统,向用户发出高清视频稿,在使用中实现磨合、在使用中优化流程的努力就一直在进行,效果不断在显现。比如,新的信号分发路径实现了部长通道和发布会两路直播信号直接从摄像机进入非编系统,不用经过人工上载、下载。这部分流程的再造大大提升了效率和时效。至两会报道结束,采编发全流程全面基于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运行,新系统经受住了考验。
在此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系统、适应新流程,使用者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上线首日问题也会比较集中。但显然,采编团队一起适应新系统、新流程,所提出的问题中一定有很多是共性的。因此,上线中采取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把使用者们所提出的问题和项目组、承建厂商技术人员的解决方法对应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问与答”,并在第一时间把“问与答”放在编辑工作区显眼处,发在OA系统通告栏,后来也挂上音视频生产体系管理平台首页处。这些回答,都尽可能简练、清晰,提供图示说明、可供顺序操作,以解决问题。这样,对问题最初的解决方法,就变成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攻略。这些问题中,既有具体软件使用问题,又有流程性问题,也有规则性问题,而通过提供攻略,其他人能自我学习顺利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以“问与答”攻略解决共性问题的做法,也迅速拉近了使用团队与新系统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相融,也大幅度提升了上线过程的效率。
融合运作体系的构建,是媒体融合的要求,也是不断创新的追求。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和发现,需要不断地在方法论层面加以总结、提炼。基于实践的推动,又需要不断推进理论思考,才能不断完善。最佳境界,是把这样的方法论提炼和理论思考,变成一个集体的习惯和这个运作体系的自觉。这样,融合运作体系也才真正构建起来。
注释:
①⑥ 陆小华:《增强体系竞争力: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的核心目标》,《新闻记者》,2019年第3期。
②④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③ 黄坤明:《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2月26日,第2版。
⑤ 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项目获2019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技部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我国传媒科技奖励项目。该奖项以服务于我国新闻事业,激励数以万计的新闻科技工作者,努力创新传媒科技为宗旨。
⑦ John Rogers Commons(约翰·罗杰斯·康芒斯)(1862-1945年),美国制度经济学家。主要著作为《资本主义法律基础和制度经济学》)。
⑧ 2016年5月,按照新华社党组的决定,由新华社音视频部作为责任主体组织建设高清改造项目,新华社技术局派出精干专业、熟悉业务的技术人员参加联合项目组,音视频部主任担任该项目责任人。作者时任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带领“联合项目组”实施项目规划、建设和上线运行。
⑨ “先进性、实用性、兼容性”是新华社党组对高清建设项目提出的要求。
⑩ 新华社音视频部作为责任主体,同时主导两个大的技术建设项目。其一是基于互联网的视频分发平台,建设目标是通过互联网为新华社媒体和非媒体等机构用户提供视频服务。此前已经开始。其二是高清建设项目,包括四大子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