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延续:博峪采花节田野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9-02-20曹英才

关键词:姑娘文化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社会各界及学术领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愈加强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一笔财富,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中遗留的活态实物,它具有可靠的探测价值。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①的文化记忆理论②,从文化传承方式的角度解释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字和仪式是承载文化记忆的两大主要媒体,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高度的公共性、有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节日的文化功能,不仅在于对内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作用,而且也在于对外的文化中介作用。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而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面性和民族性[1]。

本文试图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对博峪采花节的民俗文化进行阐释,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而将博峪采花节永续传承与良好延续。以文字和仪式为主要媒体的文化记忆,对民族主体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以类似于集体灵魂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核心,经过政治及文化精英的维护处置而外化为文本和仪式,二者在互动中共同塑造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气质。博峪采花节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对整个舟曲地域的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因而,以博峪采花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21世纪舟曲藏族民俗文化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和典型范例之一[2]。

一、博峪采花节③的传说与由来

博峪坐落于舟曲县南部,地处白水江流域,东面与陇南市的文县接壤,南邻四川省九寨沟,处于甘肃和四川两省交界地带。博峪与舟曲县其他藏族村落相隔较远,与甘肃陇南文县藏族同处共居。他们具有淳朴的民俗节日和独特的服饰着装,在所处的地域环境内共同构筑了独具的文化特色。博峪采花节的由来具有两种不同的传说,详细如下:

故事1:相传,很早的时候,博峪山寨有一户人家生下了六个姐妹,个个聪明能干,其中最小的叫达玛,她的眼睛像月亮一样明亮,品德像雪山一样崇高,她经常上山采药,采来百花为乡亲们治病。有一年五月端午的这一天,达玛姑娘又上山采药去了,到傍晚时,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暴雨,发生了泥石流,达玛被卷下了山,落到了一颗高大的松树下面,不幸遇难。五姐妹等到晚上还不见达玛回来,就和乡亲们一起上山寻找,终于在那棵松树下找到了已经遇难的达玛姑娘。乡亲们含泪将最美丽的枇杷花采来,插在她的身上,将她安葬在松树下。从此,那棵松树下每年春天都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达玛梅朵[注]“达玛梅朵”是林里生长的野生枇杷。每年农历五月时,山上的野枇杷朵朵盛开。。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为了纪念达玛姑娘,全寨的男女青年身穿盛装,上山采花,在那棵松树下手拉手围成圈,跳起欢快的朵迪舞[3]。

故事2:在遥远的过去,博峪当地人用野菜猎物充饥肠,树叶兽皮当衣裳。后来,从山外来了一位名叫莲芝的美丽姑娘,她的眼睛像月亮一样明亮,品德像雪山一样崇高。她热情地给当地人教会了开荒种地务庄稼,又向妇女传授了纺织布缝衣裳、浆染毛线织锦带的本领。在遇到灾年荒月时,她还上山挖来各种山菜让人们充饥渡荒,采来百花为乡亲们治病医伤。当地人们都非常喜欢这位心地善良、聪明又有本领的姑娘。可是,在一年五月初五这一天,莲芝姑娘上山去采药时,不幸被狂风暴雨卷下了山岗(又说遇到了一只恶虎),姑娘丧生。人们为了纪念她,从此,每年在五月初五这天都要上山去采花,这样年复一年,留传至今[4]。

从以上两则故事得知,其基本内容和情节、主体及结尾的落脚点相同,也就是这两种不同的故事旨在说明博峪藏寨采花节的来历及流传的风俗由来。整体而言,前一个故事的主人公“达玛”是一位藏族姑娘,而从后一个主人公的称呼来看是一位汉族姑娘。这两个故事的主体思想完全相同,莲芝姑娘和达玛姑娘都是为博峪藏寨的人们行善积德而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是博峪人民讴歌尊崇和感恩纪念的重要人物。虽历经时代变迁,博峪采花节依然每年如期举行。

二、博峪采花节活动的前期准备及整个程序

每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如期举行采花节,五月初四至初五这两天里洋溢着节日的浓浓氛围。各个村落的妇女们都尽心装饰打扮,古朴庄重的服饰穿戴饰身,期待节日的到来。采花节程序主要包括山泉抢水、山上采花、山神煨桑、篝火晚会、下山回村、敬酒祝福、庆祝圆满等。

(一)山泉抢水

传说这一天的水是天上降下的甘露(药物),喝了使人身体安康。五月初五早上,天刚刚亮,妇女们便背着木桶纷纷去背水。一到泉水旁,她们首先掬水痛饮,然后把泉水盛在木桶里,背回家里,让全家欢快饮用及沐浴、洗头、洗衣服,使身上带有的晦气除尽,从而焕发新彩,健康安乐。

(二)山上采花

吃完早饭后,妇女们开始准备上山的事宜。她们穿戴盛装,欢声笑语,带上丰盛的食品,采花姑娘在全村及兄弟姐妹的陪同下开始上山。按照传统习俗,她们上山之前在村头长辈的带领下向全村的人们唱《告别歌》:遥望高山群,飘着朵朵白云……[5]46村里的长者还以歌唱的形式向她们提出采花路上的安全事宜,采花姑娘们的问答使长者们心悦诚服,最后采花的姑娘们唱《上山歌》:东方七彩朝霞绚丽灿烂,祥光照耀我们登花山……[5]46她们翻越一座座山坡最终到达山顶。在山花烂漫的山林里边唱边采花,采摘那些娇艳的芍药花和洁白的达玛花,唱起《采花歌》:采呀采,花云浸满铺大地……[5]46娇艳的花儿插在她们的头帕上、腰带间,还满满地装在背篓里。

(三)山神煨桑

采花的姑娘们和一路陪同的男子们,经过跌宕起伏,一路歌唱、掠过高山、穿过密林,最后走到了百花圣地——刺尔坎[注]“刺尔坎”是指采花节时祭祀朝拜的一座山神,其是博峪总山神“达耶山神”之下的一座领属山神。。这时男子们在山神前插新木刀、弯弓箭。采花姑娘和男子们用松柏烧香,敬献山神,祈祷平安,保护村寨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四)篝火晚会

傍晚时分,趁着一丝夏热的余温,男子们喝酒高歌,姑娘们围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博峪藏寨独特而火辣的朵迪舞。她们边唱边跳,舞步轻盈,热闹非凡,这也是青年男女独处相约的一大好时机。

(五)下山回村

第二天佛晓,姑娘们采摘花朵和煨桑松柏,准备下山回村。在这离别之际,姑娘们还要给山神唱《离别歌》:五色的山花采到了,心中的祝愿诉尽了……[5]47姑娘们头戴五彩的花环,手拿怒放的花儿,走在回村的羊肠小道上,欢唱《下山歌》:绿树红花频点头想留采花人,庄里的鼓号声催我们快回程……[5]47她们一路高歌呐喊,自由欢快,满载而归。

(六)敬酒祝福

采花的队伍走下山坡,远处传来一声声高歌呐喊,采花队伍一到村头,等候在村头的人们就开始鸣枪放炮,告诉村里的人们采花队伍回村了。身背松柏的男子们先把松柏放回家中,而采花姑娘们则在村头的木桥上等待敬酒迎接,三位能歌的勒哇[注]通常指能歌善舞、舌巧伶俐的中老年妇女。手持龙碗青稞酒和洁白的哈达向采花的姑娘一一敬献,她们唱起《敬酒歌》:春风把十里外悠扬的歌声引来了,春风把十里外的花香吹来了……[5]47就这样在一声声祝福中采花姑娘回到了村里。

(七)庆祝圆满

采花队伍到村民家[注]每一年举办的采花节都由一家村民来主持,采花节时期所有的吃喝等都在他家进行,当地人称之为“吉祥之家”。献花、跳舞、祝福等,晚饭一起聚餐,主人家热情款待。傍晚时候,传统的祝福仪式开始了,在村子的打麦场里举行篝火晚会,所有人围成圆圈,手持金铃,开始跳传统的朵迪舞。全村人都积极活跃,高唱《舞歌》:一百只孔雀天涯衔花飞来了,跑呀跑……[5]48在欢乐中大家举杯共饮,庆祝采花节,祝福来年的喜悦丰收,祈求博峪人民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三、博峪采花节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变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一个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文化变异,而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内部因素,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的变迁;二是外部因素,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变迁[6]。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自身的历史积淀,又有文化的发展变异,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功能及文化变迁两大方面。

(一)社会功能

1.宗教祭祀功能。祭祀就是敬神和求神、祭拜祖先的一种仪式。具体而言,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向神灵致敬、献礼和祈祷,请它帮助人们实现心灵愿望[7]。在博峪藏族人民历代尊崇采花节,祭祀山神,这也是采花节活动的重要核心。达玛姑娘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当地人崇拜的祖先,她教会了人们所有生产生活的技艺。在博峪人们对达玛姑娘的纪念仪式中,人们自觉膜拜其为护佑四方的神灵(花神)。

2.族群认同功能。族群认同就是指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托,是一种血缘和历史的亘古记忆。郭洪纪认为:族群建立在共同的神话、记忆、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事、民间传说为文化根源,它具有建基在种族、血缘、语言、宗教、风俗、乡土一类的文化要素[8]。博峪全村人民在每一年采花节的祭奠、煨桑、祈祷、庆祝中相互倾诉,默默祈祷,这一切活动中无不体现出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记忆。

3.社会交际功能。所谓社会交往,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社会交际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等[9]。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互相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10]。概言之,社会交往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达到互相理解和协调的行为,进而影响或改变他们彼此关系的活动[11]。交往行为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互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的行为[12]。采花节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便利,是人们联络感情的节日,尤其是为青年男女的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4.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传承就是某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之内的所有文化记忆、宗教仪式、民俗风情等一代代延续下来,并不断发扬传承,依附于所在该民族或地域文化生活里如实地体现出来的流传形式,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13]。采花节是一个综合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兼具生产生活、民俗祭奠、宗教仪式等重要的文化活动。通过采花节,延续博峪人们群众的衣食住行和民俗风情,尤其是当地原生态的朵迪舞、独具特色的服饰、唱腔别致的民歌、神圣的宗教仪式和手艺精湛的织锦技艺等都完整地保留下来。采花节在传承延续中使所有的相关民族地域文化一脉相承,在舟曲藏族文化里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

(二)文化变迁

1.参与人数众多化。博峪传统采花节是一个祭奠怀念和祈福欢愉的双重节日。过去采花节的主要参加者是中青年妇女,后来逐步发展到整个村寨的老少妇女和一些男子均参加,不分年龄和职业。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参与者的身份及地域界限,而是覆盖了整个社会各界民众群体。

2.仪式习俗简略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采花节活动仪式发生了从繁多到减少的趋势,甚至有些重要的仪式习俗基本简略化。原本采花节当中的宗教仪式比较浓重盛大,占据重要地位:邀请祭祀的宗教人士念经祈福,为采花节的活动做好前期准备,而现在只有一些象征性的仪式替代而过。过去妇女们穿着打扮必须邀请有经验的中老年人来梳妆配戴、从头到尾一一精心操作,而现在都用固定式的着装来代替。

3.活动内容多样化。传统的采花节包括抢泉水、采花、煨桑、庆祝等主要环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通讯媒介的普及,在采花节活动中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开始趋向多元化的发展势头。近几年来,为了发展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官方和非官方的团体不断参与采花节的举办,他们为采花节的民俗活动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例如采花节朵迪舞中增加了锅庄的部分元素,场面盛大,人数增多,还增加了男士舞蹈、单人独唱等内容,采花节的内涵和外延都向多极化发展。同时,这些多样化的内容逐渐被采花节广纳包容,成为采花节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各类社会成员对民俗节日的不同需求与文化体验。

4.参与意识淡化。在整个社会转型期和文化繁荣的当下,大到民族文化小到日常习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给传统民俗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思维模式有了较大改观。过去采花节来临之前人们充分筹备节日,包括前期工作、穿着打扮、宗教仪式等都精心操办,而现今的活动更趋向于一种简单的活动仪式。人们参与意识慢慢淡化,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只是把采花节当作是一种娱乐消遣,而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村里留下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这便更加导致参与者总体人数大大减少,文化断层现象开始出现。

四、博峪采花节传承与延续的“非遗”保护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明确要求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注]新华网北京2010年12月20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20日进行第二次审议的《中国拟立法保护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非遗”》的草案规定。。舟曲博峪采花节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采花节民俗活动是舟曲藏族民俗的活态文化,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在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全面普及之下,博峪采花节这一原生态“非遗”的科学研究和传承保护已成为当下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采花节的传承延续,是“非遗”保护势在必行的重要方向,也是保护其的重要原则。“非遗”传承保护“真实性、整体性、遗传性”三大标准的提出,厘清了“非遗”保护中继承与创新、历史与当代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两个层面指出了“非遗”保护的方向,亦即必须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历史风貌,不能丢失“非遗”项目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必须使“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建立起真实自然的内在联系,促使它们真正进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以此获得恒久的生命活力[15]。博峪采花节就是以“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三个原则来进行传承和延续的。采花节的民俗活动在舟曲独特的地域环境(空间)里自然生存、传承延续,采花节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在新的时代里以崭新的姿态依然存活于博峪的生产生活里。下面从这3个方面来对采花节保护路径进行思考。

(一)对“采花节”进行活态保护

采花节是一项典型的活态民俗文化,与博峪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博峪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是采花节自然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源泉。而活态的文化只有置于自然的条件下,才能很好地延续发展。其一,注重采花节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保护和发展,让年老的采花节传承艺人不断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从而使传统与现代延续承接。其二,采花节活动仪式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延续,采花节活动仪式应该显露出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其三,传承采花节活动服饰的传统装束。其四,沿袭采花节活动主体歌词,让采花节原生态的歌舞得以全面传承。最后积极为采花节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和文化空间。

(二)对“采花节”进行自觉保护

费孝通先生说:“各民族都要面临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去认识每个民族自身的文化问题。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文化自觉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6]。博峪采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仅靠这些外部力量也是不行的。因此,要良好地实现博峪采花节的传承延续,必须提升采花节特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采花节特殊的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以文化自觉和自强为内核,全面丰富和发展采花节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搭建平台,对“采花节”进行有效保护

首先,政府牵头,组织相关机构、民间艺人等对采花节进行保护。其次,对采花节进行录音、拍摄,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册。再次,高度重视对采花节活动传承艺人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让他们亲自言传身教、活态传授,为采花节搭建稳固的生存根基。第四,全方位地对采花节产生的历史渊源、传承方式等方面的所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收藏和出版。第五,在舟曲民俗旅游文化中对采花节进行全面展演,使其成为一个民俗旅游品牌。

猜你喜欢

姑娘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秋姑娘的信
爱上了这个姑娘
谁远谁近?
泥姑娘
你是不是故意的
采山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