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析
2019-02-20李娅蕾陈红梅
李娅蕾,陈红梅
(1.昭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2.昭阳区第一中学,云南 昭通 657000)
交互式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生产生活空间——网络空间,这一空间重新定义了人类社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视频通话、线上购物、网络直播、移动支付等一批新技术和新业态,不但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知识的传播形式,课堂学习为主导的传统教授模式正在受到诸如线上教育、远程教育、移动微型学习、慕课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模式的冲击。对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价值标准、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了新形势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立足于此,对于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培养以危机意识和问题意识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以期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提供新视角。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离这一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不足
许多高等院校因为受限于学校编制,导致思政课专职教师的数量不足,只能靠兼职教师、外聘教师承担一部分教学工作。而这些教师大部分都不是思政专业出身,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思政课精髓要义,无法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2.欠发达地区高校留不住人才
欠发达地区高校本身教学科研资金就不如东部地区高校雄厚,加之地处偏僻、条件艰苦,思政课教学又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教学任务颇为繁重,由此难以留住人才。教师队伍中跳槽去东部地区高校、转专业任教甚至转业的现象屡见不鲜。
3. 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不扎实、自身定位偏颇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但有的思政课教师背离了这一初衷,要么把思政课教学误当为谋生的“饭碗”,把自身角色定位为传授一种客观存在的理论成果的“教书匠”;要么一心搞科研,轻视教学实践活动。
(二)传统教学思维根深蒂固,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各个行业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却仍然因循守旧,从不与时俱进,还依赖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辅助手段单一,书本教学、应试教学思维根深蒂固。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从而不能形成科学的认知,学习积极性低,课堂抬头率低,实际教学效率低。
(三)部分高校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认识不足
虽然国家近些年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也出台了许多文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在领会教育部文件精神,落实相关改方案的实践中,部分高校对学校的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
1.思政课教学顶层设计不尽如人意
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给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有的高校甚至还没有统一的领导部门和教学承担部门。
2.思政课实际教学效果的督导检查机制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的督导检查仅仅以期末考试通过率作为标准,学生出勤率、抬头率、获得感、积极性等客观因素被忽略,使督导检查流于形式。
3.管理不专业,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
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开设超大班级授课模式,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另外,也存在开班人数过多,没设身处地的考虑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甚至出现随意增减思政课课时的情况。
二、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互联网平台为人们处理工作、与人沟通、提取信息提供了新载体。根据2017年12月底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我国网民已多达7.72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为上网主力军,且占比最高的职业为学生[3]。由此可看出,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常驻居民,这意味着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成功进军网络空间,将会极大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之间传播,强化阵地建设,助力促进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同时,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广阔性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会加强思政课教学的覆盖性和实效性。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其主体的复杂性、交往的隐匿性、平台的多元化都给管理这一空间带来了巨大的难度,良莠不齐的信息也给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信息来源多样化,思政课教育的重要性凸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其传播信息的瞬时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改变着当代青年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更加独立、差异性凸显,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迅速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这样,网络空间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趣味和可能。但是,这些看似海量的信息中藏匿了许多负能量、虚假性、涉黄涉暴甚至充满颠覆性的信息,这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冲击力很大,甚至会让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清醒的头脑,甚至模糊信仰,从而沦为网络暴力的牺牲者、网络犯罪的受害者。加之国家在网络世界也有强弱之分,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包装西方文化思想,对我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颠覆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在网络空间开展思政课教育,夺取意识形态主阵地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思政课教师应该立足时代前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严防大学生在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和多元化价值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
(二)新媒体应用常态化,思政课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都是以课堂为主要教学空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空间制约性。教师以口述+板书为主要授课方式,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入耳不入脑的被动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技术一路高歌猛进的带动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始逐渐引入幻灯机、电脑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也从板书教学发展到了幻灯片教学,课堂上开始有了图片、音频、视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被调动,一元化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应用常态化,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时代,这大大拓宽了思政课的教学空间,使思政课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开始出现媒体矩阵教学。媒体矩阵教学,即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两微一端”、“慕课网”、“易班”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年轻化的话语体系,运用声、像和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打造有温度、有质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使线上互动、线下实践和课堂教育紧密结合,不仅使思政课教育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还进一步冲击了以教师为主的一元化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三)知识碎片化,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高要求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在方便师生查询兼具时效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信息的同时,也不断转移和分散着大家的注意力,人们从一类信息跳跃到另一类信息,知识被分隔成碎片。然而高校思政课,其本质上还是一门政治理论课,需要成体系的学习。所以无论辅助教学的手段多丰富,教师都不能忘本,在知识碎片化时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教材中的方法论,基本原理、核心价值观融汇贯通,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本身的魅力所在[3]。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把教材内容反复研读真正理清楚理论逻辑,拓宽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学识魅力。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身处互联网时代,理应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两大核心意识:危机意识和问题意识。高校思政课创新也应把这两个意识放在核心位置。
(一)在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树立危机意识
危机,即危险和机遇,树立危机意识就是要在遍布危险的环境中抓住机遇、作出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教学,它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备阵地作用、主渠道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越发复杂,各种不良信息逐渐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信息获取越发便捷,教学辅助手段逐渐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思政课教育显得更加危机四伏。一方面,目前网络空间还处于相对失控状态,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管控,导致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暴力等滋生泛滥。高校大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网络空间中的不利因素难以有效辨别并加以防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极大。另外,各种新媒体平台蕴藏了丰富的知识,学生要想在其中挑选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非常困难,从而导致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方向不科学、目标不明确、难以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种种危机,高校思政课只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危机中寻求创新和突破,转危为机。
1.以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各高校应该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加快建设自己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形成囊括线上互动教育、线下实践教育和传统课堂教育在内的相对完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网络教学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课堂教育的空白,特别是将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把自己研究教材时的笔记、围绕教材做的课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授素材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下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在网络平台留下课后习题,供学生自己检测学习效果;留一些讨论题,带学生一起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面对一些国际国内的政治热点问题,可在网络平台建立讨论区,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他们理性分析,宣扬主流价值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弥补课堂教学时效性差的缺点。
2.以网络人才培养作为依托,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各高校要重要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工作,特别是网络人才的培养。可以在校园内成立相关工作室,通过集体学习、专题研讨、工作实践等形式,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师队伍。定期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法治意识。同时,针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应及时组织相关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分析方法撰写网络文章,及时回应师生关切。必要的时候也可积极聘请政治素养高、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但重点还是应该积极鼓励现有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和优化,围绕网络育人工作开展研究,通过线上和学生加强互动,课堂上提供人性化教学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信服,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应该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明确的指向性,要是不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创新就只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需要增强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在这个方面,一些高校已走在前面。比如,作为“六个为什么”改革试点的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针对学生对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关注的现象,提出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立足青年大学生视角,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看待热点问题,成效显著。还比如,提出“4S 教学法”、“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立足大班上课课堂交流困难的问题,在思政课堂引入“弹幕墙”,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要施行的战略手段,教学手段可以在引入问题意识后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切去感受学习的乐趣,塑造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密联系教材,设置合理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提炼知识的能力,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分组讨论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么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相对于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而言,问题启发式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理论的时候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 科学布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享
由于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授课,往往不同专业的同学会在一起上课,更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若能以问题为导向,布置科学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信息共享,利用不同专业知识共同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最终收获成果,必定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再辅之以网络媒体技术,搭建学习共享平台,
3.充分运用网言网语,为学生解疑答惑
在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授课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应该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形成教学问题链,再以问题链为核心充分运用网言网语和图标、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一环扣一环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撰写高质量网络文章,深度阐释政策及理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宣传和阐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和弘扬。教师还可以开通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或网站专栏,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网络育人平台,有效发挥高校教师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