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初探历史乡土资源的

2019-02-20文平远县田家炳中学

师道(教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族谱族群家国

文平远县田家炳中学

开发、选择和利用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已成为一种趋势。在2016、2017两个学年中,我试图将课堂、教材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通过一系列课内、课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以“我”为参与者的历史,从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入手,用身边的历史证据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设起连接的桥梁。

在初一第一个学期和寒假,我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了解本家族历史,并完成“关于族谱的调查”。要求通过查找资料、走访长者、实地参观等方式,了解什么是族谱、本族姓氏起源、“我”的家族何时起到现在聚居地、本族“堂号”“堂联”及其包含的故事传说或家规家训、“我”在族谱中有无出现等。

在关于“族谱”的调查活动中,学生们尝试着通过家族长者介绍,查阅族谱,从网络资源搜寻更多信息,在春节参与本族祭祀活动等方式,最终将调查所得资料整理成稚拙的《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在这过程中,不同资源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了解本人及家族历史、从而更好认识中国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给了教学活动更广阔的空间。历史书上那些久远的年代、陌生的人物事件,竟然越过时间与空间阻隔,跨过桑田沧海的变幻,与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息息相关的联系。

在关于“族谱”调查的第二部分,我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去参观有“客家人文先祖”之称的历史人物程旼的故居以及附近一个较大规模的刘姓宗祠。在大量的客家先民生产生活用具及图文资料介绍前,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解说;学生们学会把客家先民的迁徙、发展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及相关背景的知识连接起来,真切地体会客家先民坚忍、开拓的精神,感受以德立身、以德化人的客家人文传统。

在阅读本族族谱与参观刘氏宗祠过程中,不少学生都提出了:“族谱或者堂联等记载的本族事迹人物好像都厉害得不得了”“很少见到女子的名字”……对此,教师也给以适当点拨促使他们思考:族谱记载的本族历史,全部都是真实可信的吗?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证实?传统族谱女子不上谱、只列“男丁”的现象为什么会形成?如果重新编修族谱,你会有何建议?堂联、家训中包含的价值观,是否仍然适应当今时代?参与了活动并不一定就能提升思维能力,只有经过适当的探究思考,才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重视史料实证,多角度多途径探究认识历史,学会将具体人物、现象置于具体历史时空去观察、去解释的历史思维与素养。

由个人而族群,由族群而国家、而世界。家国情怀与世界胸怀,并不可能凌空虚蹈。“我”从哪里来?“我”身处何时何处?“我”与他人与社会有何更深更久远的联系?“我”居于此中,有何责任使命?对个人的清醒认知,对族群的深刻认同,这是一个人拥有家国情怀与世界胸怀的起点与基础。对民族的历史与先人在文明史上的创造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崇敬的真挚情感,明确自己的归属与认同,从而追求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与应有之义。利用乡土资源,帮学生学会把个人融入族群,把族群融入全局。在族群演变中感知历史的演变,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从书本、教室拓展到了田野和社会,使他们对自身、对家乡有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较好地培育了他们的乡土情怀和家国观念。

在调查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学着绘制包含自己在内四代人的家谱,将调查中的一些发现、思考融入属于自己的一份家谱中;布置他们将自己想象成某个历史时期的一位族人,用文字描述在那个时期的生活际遇。学着在一定的时空中,还原历史的“真实”:如何搜集、辨别、选择与使用各种资料,构建一个“我”的历史叙述。

初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建议学生继续从了解自己的家族着手,更直观真实地了解、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方式是选择家族中合适人选,请TA讲述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中,本人或家庭的真实经历,以录音、录像及相应文字记录,做成“我”的家族口述历史。

学生交回的“听××讲那过去的事”的文字作业中,请祖辈、父辈讲述的历史,集中在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以及包产到户实行前后的家人经历。在亲人们的讲述中,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每一个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体会家庭、国家这一路走来的困惑、选择,得来不易的成就与尚待反思的不足。有两位同学都写了土改中的家人:一位爷爷讲述土改最终使一个“地主”家庭亲人离散的过程;另一位讲述好在土改,家庭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田地的感慨。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讲法,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思考。

笔者将在总结反思基础上,谨慎考虑具体方式、范围,充分、科学的利用各种资源,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好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猜你喜欢

族谱族群家国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家国两相依
新兴族群的自白
家国情怀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吴有春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