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探究实验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

2019-02-20潮州市湘桥区城西中学

师道(教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雪碧试管二氧化碳

文/潮州市湘桥区城西中学 谢 纯

一、案例展示

引入:观察“雪碧”的标签,标注关键点,让学生找出配料里面含有二氧化碳。

活动探究一:打开“雪碧”的瓶盖,观察现象。这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让学生思考“压强变大,气体的溶解能力变大”。同时,教师及时抛出与日常现象相关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使得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里面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效果远比在讲授新课时让学生回忆一些现象来解释原理要好得多。

活动探究二:设计方案证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学生完成取样——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的设计,这需要学生选择适合的仪器,连接成合理的装置再进行实验。除了仪器的选择和装置的组装之外,教师可以就势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检验的四步曲:取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规范答题。教师再设置“设计方案证明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的环节,让学生再次巩固二氧化碳检验方法。接着让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且总结出该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应用,自然而然就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

活动探究三:继续往探究二的试管中吹气,直到有现象变化时停止吹气。经过吹气,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到原来浑浊的液体又变澄清了。趁着同学们还在思考为什么的时机,教师再推一把——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这时,他们发现澄清的液体又变浑浊了。“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抛出资料,让学生阅读提取信息,一个新的知识点又自然而然成功地展示给学生。

活动探究四: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第二组学生取少量“雪碧”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两组学生都得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如果将试管中的液体加热,你预测会出现什么现象?”很多学生脱口而出:“红色液体变成紫色。”他们认为根据所学知识,这个问题绝对正确也没什么难度,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得到不同的现象。教师提出:“重新阅读标签,找出第二组同学实验现象的原因。”学生在第二次看便签的时看到“雪碧”里面还含有柠檬酸的信息,进一步得到“柠檬酸比碳酸稳定,受热不易分解”的信息,一举两得。

最后以展示“神奇的干冰”结束整节课的内容。

二、案例分析

在这节课里,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成功地将初中化学中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实验包含了一系列与二氧化碳性质相关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突破了层层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轻松掌握了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影响气体的溶解性的因素、溶洞的形成等内容。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化学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关注常见的化学现象、多进行思考的习惯。

从课堂氛围看,因为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和喜欢的饮料——雪碧,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期待走进课堂,设置探究实验又充分满足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向往的意愿,简单的实验操作不但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思考

1.如果课堂设计能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践,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拉近化学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实践的能力,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化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

2.本节课中,以实际问题为探究驱动,注重调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中将知识系统化,较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面上看,课堂上教师得以“解放”,实际上在备课过程中更考验教师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科学完整地掌握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编排体系,还应该明确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难易反映。

3.课堂设计不仅要达到“教书”的目标,还需得到“育人”的收获。在这节课里,学生在分组讨论中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动手实验中,也表现出了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在设计探究实验程序时,必须认真构思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尽可能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猜你喜欢

雪碧试管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用雪碧瓶子做火箭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雪碧弟弟
喝“雪碧”
试管难题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