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陌生化”叙事策略
2019-02-20王青青
□ 王青青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的暑期掀起了观影热潮,不仅赚取高达50 亿的票房成果,而且包揽了第十六届中国动漫金龙奖中的众多奖项,在观影人群中获得极高关注度与满意度的同时也引发了动画界与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是中国动画取得极大突破与成功的代表作品。笔者认为该动画电影的成功除却精良的特效技术所呈现的优质画面外,其核心因素更在于该影片通过“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实现了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的全新创造,最终在影像文本中形成了“陌生化”效果。
所谓“陌生化”最早由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其本意在于“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即通过将大众熟以为常的对象不同于常态,改变对其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刻板印象,产生令人新奇的性质,从而使观众在陌生中完成新颖的审美体验。“在叙事呈现上,经过陌生化处理的影像文本表现出与旧有影像文本拉开而保持的审美距离,从而产生了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间离效果”。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正是充分运用了陌生化的叙事策略产生审美间离效果,从而完成对传统故事的全新阐释。本文将基于陌生化理论视角,从叙事题材、人物形象、叙事情节三个主要方面对其创作进行具体分析。
一、叙事题材的陌生化
哪吒的故事来源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在此之前已有大量相关的影视作品,中国观众普遍耳熟能详,《哪吒之魔童降世》陌生化策略首先表现在对这一观众熟悉题材的颠覆性呈现上。
传统影视作品中对于哪吒这一题材的讲述主要在于妖龙残害百姓,哪吒不畏强权为民除害的英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在保留基本背景世界观的基础上,以此为载体对故事原型进行了创造性变形处理,将内容核心围绕在哪吒以不被世人认可的魔丸身份降世,受尽不公待遇如何坚持本心最终打破世俗成见的故事上,并由此表达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思想。在熟悉的题材下完全颠覆观众以往对哪吒故事的认知,这种强烈的反差营造了新奇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发对整体叙事走向的持续关注。
此外在以往作品中,往往通过展现哪吒嫉恶如仇、心怀普罗苍生的英雄主义获取观众的情感认同,而在这部动画电影对题材的全新切入下,重点则凝聚到了打破成见对自身身份认知的思考上,更具有现实性,贴合当下受众思维,以此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人物形象的颠覆性塑造亦是该影视文本创作中陌生化策略运用的核心所在,“当人物本身成为变化和兴趣的所在时,一个多变的内心世界便出现了,叙事作品的重大转折也就发生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人物外在面貌和内在性格特征上都不同于旧有故事文本中的设定,在差异中赋予经典人物以新的阐释。
首先在人物外在面貌上,哪吒的塑造一改以往天真烂漫元气少年的形象,设定成一个有着黑眼圈阴郁表情的“丑”小孩,散漫的身姿,夸张的神态,恶劣熊孩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这就是哪吒吗?”的疑问中体验情节。而在影片后期出现的哪吒第二种颠覆性面貌更是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失去乾坤圈钳制后的魔化哪吒,为之前的“丑”小孩形象实现了全新的逆转,三头六臂的展现更是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惊喜。在此“丑”小孩的形象一方面贴合了全新故事设定下的人物精神内核,使其更具可感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为后期第二重形象提供了审美铺垫,产生了双重的新奇体验。另一个在外在面貌上给予彻底颠覆的人物则是太乙真人,肥头大耳,大腹便便,加之种种不靠谱的行为,与传统认知中仙风道骨的模样相距甚远,不仅在推动故事进展中增添喜感,也为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全新印象。
其次在人物内在性格上,对哪吒父母的刻画是影片的亮点与重点所在。在传统神话故事以及旧有影视文本中的殷夫人是典型的以夫为天的古代深宅妇人形象,性格软弱又无能为力,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殷妇人则是一名英勇的女将军,不再是丈夫的依附,有着爽直彪悍的性情、独当一面的本领,照顾家庭、保卫百姓,是女强人与母亲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体,极具现代女性的风范,古典与现代对立下产生的间离感使观众获得强烈的新奇体验,也为这一女性的身份意义给予了全新诠释。而哪吒的父亲在影片中也不再是视哪吒为妖孽的威严冷酷的形象,同样是对百姓极具责任感的陈塘关总兵身份,但更塑造出他作为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为家庭的付出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而正是他对哪吒的肯定和付出,最终引导哪吒正视自己的身份,这种亲情感的注入使得人物更为血肉丰满。
总体而言,《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人物塑造大幅度脱离了旧有文本中的原有形态,这种新处理颠覆了受众定式思维中的扁平化设定,更贴合题材呈现与情节进展的需求,是影响主人公关键行为的直接要素,也是现代意识审美关照下的价值与情感的体现。
三、叙事情节的陌生化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通过对人物关系的重新建构完成了整体叙事情节的陌生化,使之在颠覆旧文本的题材创新中保持合理性。
哪吒与龙王之子敖丙的关系是整个故事进展的关键点,在传统神话以及旧有影视文本中,都以哪吒的正派视角为中心进行单一性叙事,而敖丙作为纯粹的反派与配角,两者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并以此呈现出“正义战胜邪恶”的单向度审美价值。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则成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叙事点,他自身的身份以及与哪吒的关系交织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敖丙作为灵珠诞生,他肩负着复兴龙族的使命,想要凭借消灭魔丸来获取被天庭认可的机会,这一人物背景设定一开始便奠定了他与哪吒全新的关系,并引出后续不断的情节逆转。敖丙与哪吒在不知道彼此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与之成为了朋友,这与旧故事文本中截然不同的情节走向打破了已有认知为观众带来惊喜的体验感。然而,敖丙却在哪吒生辰宴上暴露了自己龙族的身份,使他复兴龙族的重任面临危机,这一再度逆转为他不得不与哪吒为敌、水淹陈塘关的行为设定了全新且合理的叙事动因。最后,在一番争斗中敖丙醒悟,明白了哪吒所说的“你是谁只有自己说了算”的道理,帮助哪吒携手度过雷劫危机,在结局上形成原有人物关系的彻底逆转,亦加强了影片的主题表达。
对敖丙与哪吒两者关系的重新演绎实现了整部影片情节走向上与旧有作品的间离效果,以人物关系转变和情节逆转引发受众对传统故事的兴趣并保持持续的期待,同时在这一陌生化的叙事情节中也将善恶分明的单向度审美价值转向复杂多元的多维度,给予观众更多理解与思考的空间。
四、结语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为防止衰退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地追求陌生化”,“陌生化”将“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从理所当然的范畴里提高到新的境界”,实现具有冲击性的审美效力。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改编创新可以赋予其生命力,《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在掌握目标受众审美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运用了陌生化的创作手法。在传统题材下主题价值观念的变化,对叙事环节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走向提出新要求,颠覆性的人物形象形成全新的逻辑关系推动叙事情节逆转,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主题表达,三者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了整体的陌生化审美效果,为这一传统故事带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不仅是提供视听体验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主题意义的重构给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观众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打破成见”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所在,而这部影片本身亦打破了观众的成见,无论是对哪吒故事还是对中国动画的固有印象都在此得到突破,其创作经验与成功因素值得未来艺术作品改编创新时予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