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戏剧走向大众电影:看IP改编电影的发展趋势
2019-02-20□彭勃
□ 彭 勃
一、戏剧与电影之间的融合
电影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电影能如此富有创造力,与它“后起之秀”的身份不无关系。电影在发展之初十分善于吸取其他艺术样式的优秀之处,戏剧表演的严格、专注为电影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丰富的表演人才基础,以至于早期的中国电影有着浓厚的戏剧戏曲风味。以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为例,影片的内容就是著名京剧老生艺术家谭鑫培先生所表演的几个片段。如此说来戏剧、戏曲的表演体系为电影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早期电影中呈现出大量具有舞台特征的影视作品,但是究其根本电影和戏剧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戏剧和电影都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同样都建立在第四堵墙的理论基础上,由此引发出二者亲缘性关系的讨论且始终伴随着电影的发展。现如今,电影与戏剧的话题产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多重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媒介之间的融合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趋势下流媒体艺术的形成为多种艺术样式间的结合带来新契机,跨文本、跨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频率越来越高。戏剧与电影之间的联系又一次被提及,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话剧改编成为电影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无论是从市场接受度还是电影品质上看都称得上是话剧改编电影的成功之作,也有像《你好疯子》《十二公民》等反响平平的作品。换言之,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产品市场,优秀的话剧作品固然不少,然而接受电影化改编之后能成为佳品的却屈指可数。何种题材的话剧可以被更好地进行影视化改编,就成为当前电影市场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何种戏剧适合改编为电影
(一)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话剧
一方面,很多戏剧需要矛盾冲突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爆发,因此不适于改编成影视剧,这其中就包括对于叙事空间的需求。例如《驴得水》这部电影,不可否认本片拥有着扎实的剧本,演员在完成度上也是可圈可点,一经上映收获好评无数,但是强烈的舞台风格和浓烈的戏剧表演方式也让其饱受质疑。究其根本,剧本的设定和故事的内核决定了其更加适合舞台化的呈现,严格按照“三一律”的方式来编排故事,因此观众对于这类作品的感受就会有所不同。“《驴得水》和《你好疯子》的电影改编都由原话剧导演完成,导演意图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两种艺术形式的属性不同,舞台是临场感、交流感、仪式感,因此主题的表达偏爱探讨性和思辨性,电影则是记录感、再现感、生活感,如同造了一个真实的梦境,最终要给人以希望和平静。”
另一方面,许多话剧的台词风格也决定了其改编影视剧的难度,对于许多严肃题材,尤其是对于人性和内在精神世界挖掘较深的戏剧,这类戏剧往往需要深入人心的大段台词配合演员夸张的动作来展开。对如今的许多电影作品而言,台词的作用很多还停留在对话和传递信息的层面。而话剧的创作对于台词的设计有着严格要求,“声台形表”作为话剧的四要素,在戏剧诞生之初对于台词的深刻挖掘就深深融入其血液之中,因此话剧改编的电影在台词上首先应该保留原文本中的精髓,再根据电影的特质结合当时的流行文化进行二次创作。然而在话剧版《驴得水》中,结尾部分孙佳看透一切之后,再也无法掩饰对三民小学的厌恶,演员尽情地宣泄着情绪,如雨点般的台词散落在舞台上,每一句都直指人心,达到了台词与主题的首尾呼应。反观电影对于结尾的处理,导演删减了许多内容,转而选择用视觉化的效果来激发矛盾冲突,这一处理就弱化了剧本中对于矛盾冲突的设计,导致原剧中的精髓没有最大程度的复现。
(二)适合改编成为电影的话剧
首先,适宜改编成电影的戏剧往往有着强烈的开放式叙事。这需要原剧的设计具有明显的“电影感”,在剧情的表达方面能体现时间的流动感。电影极大地解放了故事的时空性,电影利用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特点,将戏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放大,不再受到以往的局限,充分展现戏剧电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例如电影《夏洛特烦恼》改编自开心麻花的同名话剧《夏洛特烦恼》,本片的叙事手法属于典型的“南柯一梦”式的戏剧结构,讲述男主角夏洛(沈腾饰)在一次大闹同学婚礼之后,穿越时空但最终寻回真爱的故事。既然导演选择两种时空来讲述故事,就势必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场景切换和情景再现。如此一来传统话剧式的表现对于这一剧情表达就会显得稍有吃力,然而话剧电影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便是电影给人的造梦能力,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尤其明显,当时技术难言成熟但是好莱坞的编导们极力制造那些真实到触手可及的画面,让人痴迷其中。
其次,适宜改编成电影的戏剧往往具有明显的镜头感。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当夏洛穿越回自己的学生时代时,这个镜头从一个大特写镜头开始,以场景映射在夏洛的眼睛为开场,画面里布满了暖黄色的光芒,亮到刺眼的灯光从窗外射入打在男主角夏洛的脸上,虚焦产生了朦胧感,此时夏洛的主观镜头展现的是捧腹大笑的班级同学,给予观众极大的感官享受,尤其是在特写镜头的运用上。这种对于近距离细节的描写方式是普通话剧所不具备的,受制于场地、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话剧观众无法同电影观众一样,感受到那些极富戏剧性和震撼力的微表情或小动作。同时镜头的介入也起到了简化的效果,观众可以对编导设置的桥段印象深刻,同样也会对画面中的无效信息进行删减,在保持情节紧张刺激的同时给予观众一定程度的放松。
三、话剧改编电影的未来方向
二十世纪末在台湾诞生的话剧《暗恋桃花源》,也是赖声川导演的同名电影,在话剧界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触动了当时的华语影坛和文化圈。赖声川运用三重结构的“戏中戏”模式,让舞台剧变得雅俗共赏,极好地平衡了商业与艺术的需求,而影片的影像风格和其背后所衍生出的社会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影视作品的创作。当时好莱坞电影大行其道,其独特的“视听轰炸”垄断着世界影坛,快速剪辑和蒙太奇手法的使用成为吸引观众注意的重要手段。然而艺术电影的低迷也给《暗恋桃花源》带来不小的创作环境压力,最终凭借着优雅而略带忧伤的影像风格以及绵长却极富表现力的长镜头一举成名,尤其是在当时台湾社会充斥着急于向前发展、崇尚感官刺激的氛围中,这股“慢文化”旋风无疑给华语文化圈带来一场艺术洗礼。在当年的金马奖中该片收获了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配角,同时在东京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都有所斩获,这便是优秀的话剧IP 的巨大创造力。
《暗恋桃花源》和《夏洛特烦恼》的成功给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IP 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在于市场产业属性,也就是可‘传递性’。一些深人人心的IP 在新媒体生态下可以催生出巨大的长尾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优秀的IP 已经不止一次地在影视市场里证明它的价值,尤其是在改编IP电影方面,除了要保留原文本自身的特点之外,对话剧进行电影化处理也是成功的关键。近几年在IP 的影视改编方面开心麻花可谓一枝独秀,《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无论是在电影票房方面还是主题表达方面都称得上是话剧改编电影的成功范例。“开心麻花在话剧IP 改编电影过程中,充分把握了内容为王、内涵为王、内核为王的关键,其改编的电影作品内涵定位以轻喜剧为基本立足点,在演绎的内容中深度融合了流行元素、社会化元素、生活化元素”,在创作方面开心麻花准确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将轻喜剧戏剧的创作与后现代文化流行的趋势相结合,创造出一批极富想象力和贴近生活的文化产品。
就目前来看,喜剧类的话剧改编比较迎合市场的需求,但是更多严肃类的题材却难以引起市场的共鸣,这是当下影视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叙事与电影技术完美融合、题材与社会现象对接将是戏剧改编电影未来之路的真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