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研究: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自主平台
2019-02-20龚天羽
龚天羽
叙事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克兰迪尼和康纳利 《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一书中对教育管理中的叙事研究进行了定义与阐述。班级管理研究更多的是针对班主任和学生间的互动,需要深入教育现场,进行直观的探究,进而得出普适性的规律和经验,以提高自己和他人的班主任工作效率。就研究门槛来看,一线班主任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但实践与观察能力、亲身参与的现场感却是其优势,在班主任专业化自主发展方面,教育叙事这种 “轻学术”型(借用 “轻资产”的提法)研究方式可以说是最佳路径。
然而,遍观我们周围同事,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投入班级管理叙事的极少,原因何在?学校一位骨干教师给了我答案: “叙事类文章评职称的时候除增加材料厚度外,几乎无用。”另一位积极上进的年轻教师也给了我相似的回答: “同样费时费力,不如做做课题,准备点公开课,这样更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名师速成的时代,不少人认为叙事研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花十几年的坚守,聚沙成塔,实在不如辗转上课的一举成名。但教育叙事的研究是一种潜滋暗长的过程,它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与心态,不紧不慢,不急不缓,正如那名贵的金丝楠木,历经春风秋雨自然成材。
一、自我生长:获取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在班级管理的学术研究中,大多采取的是 “自上而下”的研究策略,从顶层设计节节展开,一直到细枝末节,得出的大多是高屋建瓴的理念和思想,班主任面临着消化不良的困境。要想真正收获班级管理操作层面上的方法,还是要从班级管理的实然状态入手,从收集资料开始,并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转化为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它直接研究学生的养成、内在需求,教师的策略及其预后,直接面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努力转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将教育叙事称为真正的 “临床”教科研,这样的教科研,在教师的自我生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教育叙事研究更新了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想做好叙事研究,就得倒 “逼”自己离开舒适的办公室,扎根到班级,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而获得那些鲜活的素材,并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深化,不断接近问题表象背后的本质。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和学生一起跳绳,一起散步,一起看钟楼掩映下朝阳升起的盛景,一起品夕阳下喧嚣退去的校园,甚至将我的结婚照、宝宝满月照在学生间晒出,我分享着喜悦,赢得了学生的美好祝福,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当班主任的 “权威”渐渐消隐,师生之间卸下防范,学生那颗真诚的心就袒露在我们面前了。罗罗告诉我,她的爸爸妈妈吵架了,说要离婚,她为此非常担心,已经无心上课了;策策说他对班级里的一个女生特别欣赏,努力克制,却总忍不住去看她,心里很纠结;毛毛说爸爸妈妈把心思都放在了二宝身上,她感觉到了冷落……很多未曾听过的声音,扣动着我的心弦,产生了写的冲动,在工作的五年里,我记录的文字超过百万,这些文字引导着我的工作思路,改变了我的教育路径。从前,我服膺于德育处的文件,一心以为将这些完成得尽善尽美,便是将立德树人做到了极致,但随着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不断浮现在我面前,将我的纸页不断填满。普适性的德育养成序列,显然无法达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而挖掘他们的内在需求,则需要老师留一双慧眼,时刻关心着学生。
其次,教育叙事研究发展了班主任的科学思维,科学的思维包含良好的研究心态与正确的科研思路。当学生没有达成教师的要求,或者与老师立场相对时,很多老师都会陷入负面情绪之中,气愤不已,乃至通知家长,动静很大,却没有产生育人效果。以上行为,完全没有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不符合研究心态与科学思维。
简尼尔森博士在她的 《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愤怒其实是 “爬行动物脑”所做出的 “战斗”反射,不利于教书育人。如果仍将反复质问当成 “教育”的手段之一,试图从气场、威严上压倒孩子,那样的 “教育”,连隔靴搔痒都算不上。在日常教学中,目之所及,大多数老师仍在沿用这样的教育思路: “看到现象” “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我也未能幸免。王晓春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思路指向的是管理,往往以孩子的低头认错告终,其实承认了错误,但不知如何避免继续犯错,教育的效果几乎为零。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自然无益于教师自身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当你把对方当做研究对象时,你就不会幻想对方适应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王晓春语)当然,教育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它要求融 “人文关怀”于客观研究中, “对研究对象有着细腻体贴的同情理解”。那么教育叙事研究的科学路径何在?王老师的答案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促使学生成长”,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成长,他巧妙地将教育融在了 “分析” “成长”之中,始终和学生站在统一面,解决问题,发展自己。不是将师生分成“你” “我”,而是营造出了目标一致、站位统一的一个教育 “场”。这个 “场”是以科学的研究思路为依撑的。
二、自我成就:寻找职业生活的精神价值
随着社会期待的提高,教师评价制度的革新,教育改革的推进,现代教师面临着严峻的工作挑战,如果把教育当成一份职业,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就容易汲汲于蝇头小利之中,泯然在锱铢必较的人群里;如果将教育当成事业,则大大的不同了,教师就容易全情投入,不为眼前的得失所动摇,因为他有更大的格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身价值的达成。
1.自我实现的需要
步入教学岗位两到三年后,所有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就容易对教师工作感到乏味,对未来产生迷茫。其实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无论是学生个案的分析与应对,还是后进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都暗藏着教育的普适性规律和方法,如果细细研究,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在我工作的这些年里,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特殊学生,他们有的自闭,有的抑郁,有的智力残缺,有的社交退缩,还有的具有攻击倾向……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我自费学习了基础的沙盘游戏治疗、人本主义心理疗法,考取了心理教师上岗证,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与随笔,最近我们又在进行VR与德育的整合课程实验。有的老师一味对学生抱怨、对学校不满,怀揣满满的 “心理垃圾”,最后伤人伤己,倒不如将所有问题一一写下,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教育之乐,走向广阔的育人天地。
“新增长点”这个概念多运用于经济和产业中,指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也要善于发掘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需要与工作无缝衔接,要知道教师背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每个人的特色却不相同,有的老师善于逻辑思维,能够将错综复杂的文理梳理得清清楚楚,有的老师长于辞章,能写出文采辉煌的 “下水文”,年轻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叙事作为职业规划的 “新增长点”,并不遗余力地践行它,避免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自己为例,所在的学区地处偏僻,加上资历尚浅,公开课的机会很少能落到我的头上,但文字功底尚可,且有记录反思的习惯,因此我从工作之初便明确了自己班级管理叙事的研究方向,第三年便获得了 “区教科研新秀”的荣誉称号。在五年中,幸得编辑老师的抬爱,我的点滴思考不断化成铅字,每年都有五十余篇散见于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师报》 《中国民族教育》等主流刊物,积淀下的教育智慧形成经验滋润了我的教育之路,时有老师向我发来感谢,说其中一些文字让他深有同感,或是启迪。微火之光若真能惠及其他教师,让他们少走弯路,便是意外之幸,放大了我的价值。
2.幸福时刻的记录
教师还不同于其他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孩子,每一点情感的投入都有回馈,师生间总会发生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可惜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我无法将所有的美好时时回忆,那就将其写成班级叙事,用文字定格成永恒:
国庆节前的最后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布置完作业就组织放学,我站在雨里,像往常一样嘱托孩子们注意安全。今天是张策同学的生日,他邀请了班里一多半的同学,让我感动的是:新转来的同学都接到了邀请,这让我感受到了张策同学和他家长的良苦用心。我朝着他们一一挥手,并祝他们玩得开心。隐隐间我听到门口家长在笑,大概他们很少听到老师对学生说“玩得开心点”吧。想到这里,自己也不禁莞尔。愣神间,有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驻足停步,把小手举得老高,在我的头顶支起了一片晴天。
学生撑伞,让我有些受宠若惊: “谢谢!你先走吧!”
“老师,我妈妈没来,我给您打伞。”突然,心里好暖,我狠狠地在雨里独享这份温馨。
有风,我一手拿着班牌,一手握住伞杆;伞不大,于是我把伞往她那边让,她却把伞往我这边推。别人眼里,这是一柄风雨里摇曳的伞,却不知就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中充满了幸福。
这类小故事,在我的叙事文档中,比比皆是,只一点开,便会击中了我柔软的心灵,时时回顾,让我对整个班级充满了感激,因为他们对我的给予远远超过了我的付出,这些记录让我更加确信,将教育作为事业是幸福的,坚持班级管理叙事的研究也是幸福的。
三、自我和解:勾画内心世界的祥和风景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往往扮演着双重乃至多重角色:协调科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时,是同事与沟通协调者的身份;当领导分派工作任务时,是下属与管理者的身份;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常常要兼任管理者与伙伴的角色。不同的身份常常伴随着截然不同的观念,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这将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陷入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境地。
在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我与家委会商议着组织一场亲子活动,“走进昆区博物馆”,家长已经与博物馆负责人沟通完毕,一切都蓄势待发。适值我区发生了一起校车安全事故,有学生因此受伤,这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在校方的力劝下,“知行班”的亲子活动最终取消,这让学生特别受伤,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既气愤又无奈,便将这件事儿写了下来,写完对着屏幕发呆良久之后,开始分析始末。
在整个活动中,我担任着三重身份,分别为班级的管理者,学校的员工,以及一个普通的人。作为班级管理者,我认为这是一场极富意义的活动,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苏州文化艺术的瑰宝,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人文底蕴的积淀,从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来看,我主张学生活动正常进行。
作为学校的员工,我必须服从学校的领导,不给学校添麻烦;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无法承担校外活动存在的安全风险,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出发,我应该取消活动。
我把自己的矛盾处境也分析给家长听,很快就得到了他们的理解。班主任的身份的错综复杂,每一个角色都具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班级管理行为常常伴随着矛盾性。每当我感觉育人无力时,我就把事情始末与我内心的纠葛一一写下,条分缕析,说给自己听,大多情况下真的能够释然。在一个个黑夜里,现实世界的嘈杂纷纷扰扰,在叙事的宁静观照下,众多的“我”达成了和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得到家长认可、学生喜爱,教育生活也在滋养着自己的心灵,一份自我悦纳的喜乐油然而生。
一个个真实的班级管理故事,充满了班主任的带班智慧,有班级问题的凝视,也有暖人肺腑的回响,更有超越自我之上的审视,无需苦思冥想,只要让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笔尖轻轻流淌。这些承载思想的文字凝聚着教师的付出,以及自我实现的收获,做不得假,也演不了戏。叙事研究,不需要争取各种 “发展”的稀缺资源,只要让文字走心,就能够让班主任的成长循着思想的笔触,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