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主体性原则,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2019-02-20罗丽珍
罗丽珍
小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和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生活性、主体性及实效性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体性原则。本文结合教材内容和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故事启思、巧设问题、榜样引领、换位思考等方法,让儿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认识,规范行为。
一、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行合一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能够使课堂变得更生动,更有趣,也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于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行合一。
例如,在教学 《诚实与信任》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些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突然有一次考差了,擅自更改试卷成绩,交给家长签字;有的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却欺骗老师说忘记带了……你对这些做法怎么看?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又如,在教学 《学做有道德的小公民》这一内容时,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今天轮到你们组值日,其他同学都偷懒逃跑了,你会怎么做?放学过马路时,周围的人都闯红灯了,你又会怎么做?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道德知识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抉择,能让学生从中进行道德体验,丰富道德情感,提高道德意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故事启思,提高道德认识
小学生天生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多大兴趣,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故事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古今中外的许多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儿童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阐释深刻的道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道德认识。
例如,在教学 《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我先从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事件讲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人的土地上,中国人自己却禁止入内?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愤慨和探究欲。然后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让他们了解 《南京条约》等近代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励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国争光。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还要注重故事的深刻性和道德内涵。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与课程相关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问题,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适当的问题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课堂的千层涟漪;也像一把开启学生心锁的钥匙,打开他们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 《多彩的服饰》的教学中,我出示了一位英国男子穿着苏格兰短裙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怎样看待苏格兰男子穿短裙?”有的学生觉得好笑、滑稽,有的觉得很漂亮,有的觉得是男扮女装……在听到不同的声音后我继续问: “如果外国人看到我们用筷子吃饭,觉得不可思议,大声发笑的时候,你又怎么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短裙是苏格兰民族的传统服饰,穿短裙是苏格兰男子的一种民族习俗。这样,在教师的引领下, “尊重和欣赏不同国家的民族服饰”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这一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通过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得出相对完整的观点,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和补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榜样引领,规范自身行为
我国从古至今可作为道德榜样的人物可谓层出不穷,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适当运用这一方法,可使枯燥的道德知识变得可感、可信。
例如,在 《做一名地球卫士》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向学生讲述了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一位年仅40岁的政府官员——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被偷猎者用枪击中、不幸牺牲的事迹。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还列举了环保大使姚明、 “全球最具执行力大使”李冰冰等榜样人物;同时,还对班里的 “环保小卫士”进行了表扬,如每天检查卫生的班干部小欣,负责开关电器的 “小电工”小杰,自觉关掉滴水水龙头的小明,主动捡起垃圾的小敏……通过鲜活的榜样和事迹,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运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榜样的选择,既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也要注意人物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中学习优秀品质,并在检查对照、反躬自省中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五、换位思考,提高明辨是非能力
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学会体谅他人并不难,只要你愿意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理解和看法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角色扮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有助于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在教学 《成长记录册》这一单元时,针对学生成长中的新问题——对立还是沟通、回避还是正视、接受还是拒绝,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两位同学做搭档,一个演父母, 一个演子女;孩子要去同学家玩,父母要求孩子把作业写完再去,但孩子不愿意……小演员们一个个演得很投入,都能把自己印象中父母说话的方式演绎得很逼真,演子女的更是把自己在家与父母说话的方式显露无遗。也正因如此,我发现有些学生表演的冲突逐渐升级,有吵起来甚至打孩子的;但也有的孩子最后不但没有和父母发生冲突,而且还让父母答应了自己的请求。
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原因——不同的说话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温和的语气和态度往往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使矛盾升级。这样,孩子们有了做父母的体验后,就能更好地尊重、理解自己的父母了。于是,这节课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总之,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坚持主体性原则,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把孩子的生活体验与课堂学习体验有机融合,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