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取舍
——以《安代传奇》为例

2019-02-20邹乌兰李祖光

数字传媒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库伦乌兰牧骑摄制组

邹乌兰 李祖光

1.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一、拍摄对象的确定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是安代的发源地,安代文化底蕴丰厚,渊源流长,安代是库伦人的重要精神食粮,他们从中汲取了太多的营养和快乐,拍安代纪录片,如何拍出库伦安代的情怀和挚爱,不是拍一两个场面,几个人物就能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走进库伦安代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内心,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带着这样的纪录片理念,当笔者和摄制组接到内蒙古电视台命题就赶往库伦。

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一些安代舞的传承人、爱好者或者相关学者都无法提供有用的视频素材,有的人因为年龄原因不能在镜头前展现安代舞,有的人是理论学者,知识丰富,但是不会跳舞。走访了一周一直没有合适人选让摄制组陷入了茫然,是继续寻找新的拍摄目标,还是在筛漏的几个候选人里重新认定,就在犹豫不定的时候,全区第六届乌兰牧骑在库伦汇演让摄制组认准了目标。库伦乌兰牧骑参演的节目就是舞台剧《安代传奇》,这部剧凝聚了库伦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已经非常成熟,演出了几十年、几百场,这个时候再次演绎传奇故事,必定有新的安代人涌现,传承安代精神,拍摄排练的过程肯定会抓拍到许多故事和感人的瞬间。

几经周折,安代纪录片终于确定;总题目《安代传奇》,内容有两集,题目分别为《老那的安代梦》和《我的舞台,我的安代》,同时,明确拍摄方法和具体操作方法,《老那的安代梦》跟人找事儿,《我的舞台,我的安代》跟事找人,《安代传奇》近两年的拍摄制作工作正式开始。

二、围绕事件的开展,认准人物

跟事找人,这是拍摄《我的舞台,我的安代》的工作方法,遵循着这个拍摄方法,首先对乌兰牧骑的参演节目排练进行了跟踪,并根据剧本角色安排及演员参与安代演出的经历,确定了人选是即将退休的老队员毛茹,他从进入乌兰牧骑后就多次在演出安代传奇的节目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他进入乌兰牧骑的第一个角色就是《安代传奇》中的僧人,可以说,他和安代有一生的渊源,将要退休还能赶上了这次再次排演《安代传奇》,是他演员生涯的光辉谢幕。毛茹听说要排演《安代传奇》也很兴奋,人也仿佛年轻了许多。

于是在跟拍剧本的排练的时候,多数的时间把镜头对准了毛茹,在拍摄中记录了毛茹的真情实感,毛茹个人表现也非常到位。其中有一段内容是队长敖根打来电话,让毛茹迅速回排练现场,接受了一个角色,但是需要与副队长伊敏竞争。为了实现了自己退休前再登一次舞台的愿望,毛茹就开始一遍一遍的练习、精心准备,最后凭借出色的发挥成功登上了舞台。毛茹的努力和奋斗使角色的形象更加饱满完整。但是,光一个人是撑不起片子的主架的,

摄制组也找了一些优秀的演员,但他们并不适合,情与景很难记录清楚。这期间,摄制组尝试着创造一些场景,增加更多的交流,但还是可视点太小,只好放弃。

就在摄制组还在寻找合适人选的时候,有人提出队长敖根就是纪录片需要的。作为队长,队里的事情都得他去定夺,排练期间他忙里忙外连轴转,既操心节目的质量又得张罗舞台道具服装,还得负责旗里全区乌兰牧骑汇演相关的事情,显然敖根是适合的。摄制组马上跟进,对于他的拍摄,摄制组没有刻意引导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说,只是用摄像机紧跟着他,真实的记录了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比如一次摄制组拐进了敖根的办公室,一进走廊,就能听到他因为演出服装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制作出来对着电话大声喊叫。摄像机记录了地上的一地烟头,满屋的烟雾,以及他和制作商关于交货时间、目前的需要的商讨。敖根不仅是《我的舞台,我的安代》这集人物的主角,整个片子骨架,也将前后活动的情与景串联起来,完成了纪录片的完整叙述和表达。所谓跟事找人,既先有事后找人,参加汇演是事情发展的脉络,人才是故事的主角,是主题的体现者。

三、跟拍人物,选择事件

那顺乌日塔是事先确定的记录人物,这是片子必须以他的活动为主线来完成片子的叙述和表达。《老那的安代梦》是跟人找事,老那这个人物几十年来一直钟情、痴迷安代,满身都是安代情结。需要记录他是如何实现安代梦的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当然很难通过以前的岁月还原他与安代的有关的生活场景和情绪,所以这就需要摄制组设计一些场景,让他在从事安代活动中表现出对安代的情怀,并通过他表达出库伦安代传承和丰厚底蕴的根本原因。

初见老那,摄制组没有采用一本正经采访对话式,而是渐近式交谈,话题自然而然的拉到了安代,说到这里,老那眼睛放着光芒,立刻示范安代的原始舞蹈动作,投足挥臂,甚至半侧卧在地上,一板一眼的跳着,极其的认真陶醉,眼睛透着虔诚。就这样,老那自然的进入了镜头。

《安代传奇》属于命题作文,先有主题,而两集的拍摄制作途径也是有区别的,《我的舞台我的安代》是先有事儿再找人,只要找对人,把这个或这些人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语言行为及围绕着这件事所发生的故事,真实的记录下来就行,而《老那的安代梦》,是先确定了片子的主人公,得跟人找事,他的言语行为,以及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得与表现的主题有关,直接地间接地作用于主题。众所周知,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光只是做一件事,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你去做,去遭遇。所以拍纪录片,跟人找事儿,要比跟事找人相对要难,要费力一些,因为大多数的事情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去设计,导演需让他更好更自然地进入状态和应有的情境。

例如老那,在别人看来,安代只是他的爱好,业余生活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实不然,通过对老那不断的加深了解和认识,就会意识到他对安代的痴迷,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从小就开始的安代梦,飘渺、绚丽、美好,一切的愿望理想都托付给了安代。

摄制组有意识地谈论一些关于安代演出等相关事宜进行引导,老那也说出自己安代梦是组建一个库伦旗原生态的安代剧团,能够经常的演出安代剧。所以,接下来摄制组跟拍他组织排练安代剧,为完成旗里演出任务奔波几十里,在农忙季节放弃自家农活组织队员进行大场面展演。除了跟拍还适当的进行导演,比如让他和队员们在欢声笑语中谈改安代;去看受伤的剧团里主要演员;去旗里各部门去办原生态剧团的执照,去拜访老一代安代艺人,学习了解动作和曲调等等,这都是根据日常生活中曾经或者能够发生的事情进行的拍摄,是合理的符合日常生产生活规律的时空再现。一部纪录片不可能完全是没有一点导演成分的记录,那是纯现实的,纯自然,也不可能在一个几十分钟的片子里,完全的表现一个十分丰满的人形象,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制作的意图和目的,要通过导演所形成的情节、细节和由此而产生的片子表达主题思想脉络而实现的。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摄制组还还原了安代传说描绘的情景:一位老汉拉着生病的女儿到处寻医问药,车到库伦旗养畜牧河畔,车轴断了,老汉无助的痛哭,人们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人们可怜姑娘,围着老汉的车子升起了篝火,载歌载舞,姑娘的病痛竟然神奇的好了,安代从此在库伦扎根生芽,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为了找到理想的地点,摄制组沿着养畜牧河溯流而上,穿过农庄、树林,一处一处的进行比对。终于在一处渡河路口找到了绝佳的地方。河水并不丰盈空间感非常广阔,岸边的树丛与河滩上的羊群层次分明。接下来摄制组尽量去还原传说中的场景。用哈达、彩绸缠满了整个树身,垒砌篝火,选择摄像机远近俯仰的位置,老那和他的队员也按照原始的传说打扮。就这样一群现代人开始在这大树下演绎安代的由来,几百年的情与景再现养畜牧河畔。在这氛围中,仿佛人们回到了几百年前,体会着安代给人们带来的安康与吉祥。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但纪录片并非只是单纯的还原历史,再现人物,而是表达一种价格观念的创作成果,在创作过程中合理的取舍能使纪录片水平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库伦乌兰牧骑摄制组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库伦兴源寺建筑及其文化蕴含
1806年,胎死腹中的中俄外交
“乌兰牧骑”式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