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讨

2019-02-20王力力

新农民 2019年15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王力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这一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过程中要树立整体以及协调和循环以及再生这些原则,所构建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要将生物之间的互利关系充分的发挥出来,尽可能的发挥系统外部的投入效率。近几年,我国生态农业不断发展,并且所形成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日益成熟,但是也在实践以及发展过程当中凸显出一些实际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生态农业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之间不够协调,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意识过高,对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忽视,还有就是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存在过分夸大的情况,同时也没有意识到构建农业一体化产业链的重要作用,这难以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态农业产业链。由此可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逐渐形成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十分重要,通过构建相应的模式以及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1.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在不断的加快,在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涌现出符合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许多的发达国家中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普遍应用模式,近年来,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我国也有了很广泛的应用,由于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所以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我国应用的过程中更加顺利。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通过构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综合农业体系,这一体系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将农业的生产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有生态环境的治理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一体系能够在运用相关的利益机制之后逐渐构建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这里所说的一体化是将生态农业的生产以及营销和服务等环节进行有效联结[1]。通过构建符合实际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够将“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矛盾进行充分的解决,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的模式更加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和标准化,也有助于小生产更加适应相应的农业产业规模,不但如此,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环境资源也能够与相关的农业生产要素之间有更好的匹配,同时有助于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在节约资金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岗位的增多也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再就业机会。农业的发展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不断的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之后,林业以牧业还有渔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更快,并且与农业的发展更加协调一致,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之后全新的科技生产技术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2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生态农业产业化有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的特征,同时也体现出新的特点。

1.2.1 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效对接

在应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之后,不难发现产业链条之间能够有效对接,同时还能够实现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所应用的区域,其形成的原料,再到产品,接着到最终的废弃物,这一系列的产品生产链条之间能够实现相互连接,逐渐形成优质的交织网络,形成这一网络之后,也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出现或者做到无废弃物[2],进而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将整个地区的整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1.2.2 实现强调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生态化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注重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所构建的农业产业经济结构也体现出生态化这一特点,这一模式不但能够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能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观点。农业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注重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也格外关注产品生产与产业多样化发展,并能够在应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过程中不断的调节产业结构的动态,构建“柔化”的结构[3],这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更高效的发展,另外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也更加稳定。

1.2.3 实现规范化以及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建立在规范化以及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之上建立而成,所形成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不但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连接。农业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所形成的相关监测体系能够实现最优化的农业生产。

1.2.4 体现出产品的品牌化这一特点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进行绿色生产,所以生产出的农业产品也更能够体现出绿色无污染这一实际特点,生产出更多的有机农产品能够提升农业竞争力,因此能够倡导实行品牌战略,打造出属于区域的农产品品牌。

2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发的农业发展特点,所以要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并逐渐构建一体化的敬意体系[14]。在选择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树立市场观念

在选择经营组织模式时,首先就要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市场观念的树立不但要面向国内,更要面向国际,由于不同区域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不同区域人的消费层次也不尽相同,在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之前要做好相关的市场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当地人的实际需求以及消费层次,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对于资源较为相似的区域,应该发展当地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带,同时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逐渐构建适应当地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

2.2 合理选择经营组织模式

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所适应的区域不同,另外,不同的模式也有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和经营主体,因此,对于不同的产业组织结构就面对着不同的角色,在选择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其中,农户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中是最为基础的角色,起桥梁作用的是一些加工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农户能够提供更多的加工材料,而加工企业能够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并且能够为不同的行业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同时也能够为农户做好相应的宏观决策工作。不同的农业经济区域有着不同的经营主体,在整个农业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

2.3 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工作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的选择,在选择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政府的立法体系直接影响着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政府选择采用相关的参与政策或者相关的扶持政策,就有助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

2.4 适应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在选择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选择方式以及选择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要对当地的资源条件以及生产要素结构进行细致的考量。

3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归纳分析

3.1 龙头企业牵动型模式

龙头企业牵动型模式是通过实力较强的公司的力量,逐步带动区域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区域生态农业经济有更加长远的发展。龙头企业牵动型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工业带动农业,并最终实现以工保农[5]。龙头企业一般都具有规模大以及人力资源多等特点,龙头企业对于扩大农户的市场范围,对于农户所面对的一些风险也能够承当一部分,还能够帮助农户解决一些资金方面的问题。对于农户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也能进行一些指导。

3.2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引导型模式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引导型模式指的就是通过政府搭台逐步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该模式下企业的参与度也大大提升,还有专家的指导,最终受益者是农户。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引导型模式是经过不断探索以及实践之后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三种运作模式,一种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另外一种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还有一种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这三种运作模式都有其非常显著的特征,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农业科技的发展,另外还能够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区中的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常常将科研与推广进行紧密的结合,并且效果显著。

3.3 农村专业协会自助型模式

农村专业协会自助型模式是通过加强技术合作的方式逐步促进生产经营项目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项目的经济效益,农村专业协会自助型模式的核心是专业技术,农户在这一模式下进行农业技术以及经验方面的交流。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农村专业协会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些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对于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发成立起来的,所以这些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更能体现出自发性这一特点,另外灵活性以及自主性这些特点也同样显著。所建立的这些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农户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农户之间实现互帮互助,在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中交流农业生产技术,交流新型的科技生产技术,并传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知识,相互借鉴经验。农村专业协会自助型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凭借群众性专业性和自治性的特点,就能够有效的说明这种经营服务实体必将成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4 主导产业带动型模式

主导产业带动型模式是将区域现有的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并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使主导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型模式旨在形成区域化的布局,同时还要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在这一模式形成之后能够实现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3.5 一体化运作型模式

一体化运作型模式涵盖多方面的一体化,包括水平一体化以及前向一体化还有后向一体化,其中水平一体化能够实现生态农业企业收购兼并竞争者的同种类型的企业,前向一体化最终能够促进生产环节的产销与生态农业链条的产后环节实现一体化经营,同样的道理,后向一体化最终能够促进生产环节的产销与生态农业链条的产前环节实现一体化经营。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产业化体系的技术,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障机制,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生态农业加工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好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更加提倡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以及层次化,所以在选择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构建符合实际的流通以及售后服务体系,让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进而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在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