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科70年发展历程

2019-02-20

关键词:四川大学传播学四川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所 四川成都 610071)

一、学科历史沿革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但四川新闻传播学正式进入课堂成为专门的学科只有40余年时间。经过40余年努力,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科从1981年四川大学仅招收30名新闻专业本科生,到现在全院在读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超过1000人;从80年代初期只有四川大学一枝独秀,到现在全省共有24所院校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四川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推动我省新闻传播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①。

(一)改革开放前的四川新闻传播学

1.新中国成立前

四川的新闻学研究与教育,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前。1898年,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创办了《蜀学报》,至此成都有了第一份近代报纸[1]。1939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会正式成立,学会一方面进行新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举办各种新闻实践活动。1944年,四川大学创办夜校,开设新闻学概论、新闻伦理、社论研究和各国报学史等新闻课程。1946年,夜校正式设立新闻专修科。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率先(1955)成立了新闻系,随后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江西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大学、安徽大学、西安政法大学、江苏省新闻专科学校等开设了新闻专业教育。1960年,四川大学也曾蕴酿创办新闻系,并从复旦大学新闻系应届毕业生中,引进了三名优秀毕业生作为师资力量,可是后来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这一计划没能落实。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川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1978 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整体发展战略,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新闻工作的重点开始逐渐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与此相应,新闻传播学研究也开始逐渐回归到对“新闻学本身”和新闻媒体自身实践问题的研究上来。所以,整个80年代,新闻学进行着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大讨论——新闻与宣传之关系的探讨,由此引出了对新闻媒体功能的深层思考。这次激烈的思想大讨论是新闻学界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内涵,也为新闻改革的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大讨论促进了新闻媒体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元,新闻事业由“宣传本位”转为“新闻本位”,一批以传播信息,尤其是以传播市场信息为主的经济专业报纸纷纷创办,广播电视也于80年代中期一分为二,开始兴办经济台。面对新闻业界的改革大潮,新闻事业单位的研究机构如四川日报新闻研究所、四川省广播电视研究所、成都市广播电视研究所,以及一些地、市新闻单位的新闻研究所相继成立,并开始了对新闻改革、新闻业务、新闻理论的研究。

与此同时,四川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走上正轨。1979年,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四川大学增设新闻专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四川诞生的第一个新闻专业。四川大学设立了新闻系,成立了研究室,对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大众传播理论、传播业务等进行研究。此外,还在学校文科学报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新闻学论丛》六辑,发表新闻系教师论文200余篇,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研究》两期,发表新闻系教师论文40余篇。1986年9月,张惠仁的《新闻写作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 12月,邱沛篁的《新闻采访艺术》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成为高校新闻专业的专用教材。特别是《新闻采访艺术》多次重印,被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国出版的三部新闻采访研究代表作之一。此外,邱沛篁还编著了《实用新闻学基础》[2]《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3]等著作,发表了《郭老与报刊》等论文,获得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则成立了新闻宣传研究室,将宣传学定为特色学科,出版了《宣传科学研究纲要》《宣传学论丛》《中国共产党宣传史》等代表性著作,还获得了中央宣传部门的高度评价。林之达还把宣传学扩展到传播学,厘清了宣传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呼吁学界加强对传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三)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四川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南方讲话,澄清了改革开放中许多思想认识和理论问题,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动力。市场机制确立之后,四川报业发展迅猛,诞生了《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商务早报》《蜀报》《天府早报》等报纸。特别是《华西都市报》,作为第一份都市类报纸,在整个中国报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大背景下,四川的新闻传播研究有了更多鲜活的素材和更大的空间,开始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7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一级学科后,学科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专业性学术话语开始受到重视,新闻传播院校的专业研究力量迅速崛起,学术研究的空间进一步拓宽,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的内容、视角、路径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出版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著

新闻传播工具书。由邱沛篁等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是一部关于新闻、传播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业务、报刊、广播电视、广告、新闻摄影、人物、新闻传播著作、附录,共9卷,是迄今为止国内篇幅最大、内容最完备的新闻传播工具书。该书获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传播学基础理论。董天策的《传播学导论》,由四川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全书系统地展现了传播学的知识范畴,引申和发展了传播学研究中的许多观点,在吸取当时国内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颇有创新。林之达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1994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全书从国内外传播学论著中清理出大量的因轻视基础理论而犯的错误,并通过分析这些错误,一方面证明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乃传播学赖以腾飞的两翼,不可偏废,以纠正传播学界普遍轻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另一方面,借此从现有传播学理论中清除了许多非科学成分。

传播学其它分支研究。编辑学、广播电视传播、公共关系、组织传播、企业形象策划等在这一时期兴起。如张立伟的《折冲尊俎——三国外交与现代公关》(1994),赵志立的《编辑学基本原理》(1994),阮志孝的《CI与企业形象策划》(1995)、《CI战略实务》(1997)相继出版。宋昭勋的《非言语传播学概论》于1999年出版,李之侠、林之达主编的《广播电视传播》于2000年出版。

2.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

都市报研究。四川成都是全国首家都市报的诞生地,对于都市报的研究是四川新闻界的热点,在全国领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都市报市场营销组合——华西都市报的实践与思考》(张立伟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4期)。

新闻理论。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新闻价值论:关于新闻客观性问题的哲学思考》(萧娅曼著,《现代传播》 1998年第2期)。

新闻业务研究。这一阶段,对新闻业务的研究比较活跃,主要讨论新闻策划、新闻“软”“硬”的关系等,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高难度艺术:软硬结合——改进报纸宣传的断思》(艾风著,《新闻界》1994年第5期),《“新闻策划”析》( 何光珽著,《新闻界》1997年第4期),《传媒竞争中公关行为的介入及其影响》(董天策著,《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9年第4期),《关于中国新闻摄影现状的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吴建著,《中国摄影报》1993年12月10日)。

教育教学探讨。随着新闻传播学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各个高校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比如四川大学的《实行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学改革途径》获1993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开创密切联系社会新成果、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获1997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二十一世纪的四川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导致新闻传播的技术平台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以往很多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和实践经验被突破、颠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息传授方式、舆论形成机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四川的新闻媒体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学术研究、专业教育也在积极探索改变和突破的路径。

1.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围更广

这一阶段新闻传播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既有研究问题不断深入,新的研究方向不断产生,且研究成果更加注重社会需求。比如四川大学形成了新闻舆论与导向研究、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西部广播电视研究、“美丽中国”研究、广告与传播符号学研究、民族出版与公益出版研究、网络行为与认知研究等特色方向,在全国建立了首个“文艺与传媒”“符号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二级学科。

2.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增多

四川新闻传播界对于报纸发行与策划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较大进展。2000年,席文举《敲门发行学》[4]通过对《华西都市报》发行实践的概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报纸发行理论体系。《报纸策划艺术》[5]首次提出“市民生活报”的概念,并概括出报纸策划的基本理论体系。

电视批评研究持续精进。四川大学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电视批评学》分别在2000、2006年相继出版,并获四川省第十次、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同时,传播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引发较大的影响和好评。200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之达研究员的《传播心理学新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进入新世纪,四川省内学者承担的高水平项目快速增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是在这一时期获得。比如四川大学承担了以“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等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为代表的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在内的各级社科奖。林之达研究员的《传播的两级效果论》(《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2期)被同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的《新闻与传播》第6期以及《新华文摘》第15期全文转载。

3.新闻传播学科评估成绩较好

这一阶段,新闻传播学科开始参加学科评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标准和完整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四川的新闻传播学科开始陆续参与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四川大学在2012年的第三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五;在2017年的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B+。

二、学术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新闻传播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一)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代表着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从1994年设立,当年全国新闻学仅有5项立项。四川的新闻传播学从1995年开始有所突破,在全国仅有两项立项的情况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林之达研究员获得我省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无到有,全省新闻与传播学学科共获得6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艺术基金、后期资助以及重大项目子项目不在统计范围内)。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涉及报纸、电视、新媒体、群体性事件、城市骚乱、民族地区的传媒发展与舆论引导、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美国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社会化媒体、微博、公益传播、媒介生态、媒介制度等,涵盖范围较广,研究问题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基本回应了当前四川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和运行中所面临的切实问题。从研究成果形式来看,主要有研究报告、专著、专题论文集等,形式多样,灵活性强。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这主要和本学科的研究传统有关,但也受到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等的限制。从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少数单位。

(二)代表性学术专著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新闻传播学已出版了一批有代表性学术著作,这些代表著作主要分布于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华西都市报等机构。

四川大学的代表作主要有:《新闻写作学》(张惠仁,1986)、《新闻采访艺术》(邱沛篁,1989)、《传播学导论》(董天策, 1995)、《新闻摄影学》(吴建,2010)、《新闻传播百科全书》(邱沛篁,1998)、《舆论监督与新闻策划》(艾风,1999)、《网络新闻》(雷健,1999)、《电视批评论》(欧阳宏生,2000)、《实用新闻学基础》(邱沛篁、张惠仁等,2003)、《报业通论》(邱沛篁、唐小强等,2002)、《纪录片概论》(欧阳宏生,2004)、《网络新闻编辑》(蒋晓丽,2004)、《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蒋晓丽,2005)、《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杜江、邱沛篁、赵英,2005)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代表作主要有:《宣传科学研究纲要》(林之达,1988)、《宣传学论丛》(林之达,1988)、《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林之达,1990)、《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林之达,1994)、《编辑学基本原理》(赵志立,1994)、《CI战略实务》(阮志孝,1997)、《心有灵犀——儒学传播谋略与现代沟通》(张立伟,1998)、《非言语传播学概论》(宋昭勋,1999)、《席文举新闻策划》(肖云,2000)、《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媒体》(赵志立,2001)、《传播心理学新探》(林之达,2004)、《企业传播的理论与实务》(阮志孝,2005)、《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前沿》(赵志立,2007)、《折冲尊俎——三国外交与现代公关》(张立伟,2009)、《危机传播概论》(赵志立,2009)、《网络传播学导论》(赵志立,2009)、《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张立伟,2007)、《传媒与民族地区发展——甘孜藏区新闻事业研究》(东风、彭剑,2012)、《商业化背景下的新闻伦理》(王卉,2015)、《社会化媒体舆论传播与引导研究》(彭剑,2016)、《中美电视法治节目比较研究——以“社会与法”频道和“Tru TV”频道为视域》(杨嘉嵋,2016)、《报纸质量评估体系研究》(肖云,2019)、《新媒体环境下廉政文化传播》(蹇莉,2018)、《协商与对话:信息化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变革的新路向》(陈玉霞,2018)、《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创新研究》(杨嘉嵋,2018)、《我国短视频新闻的发展与传播研究》(杨嘉嵋,2019)、《颠覆与重构: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命运的信息技术》(陈玉霞,2019)等。

西南交通大学的代表作主要有:《羌村镜像——羌族影像文化概论》(高力等,2012)、《交大广告 五年经典》(冯智敏,2012)、《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蒋宁平,2013)、《草根网络时评人——基于天涯论坛的网络田野考察》(朱洁,2013)、《电视广告领域的结构转型》(胡明川,2014)、《电视研究读本》(蒋宁平,2014)、《影响剧作:模式与技巧》(高力,2014)、《现代世界的神话——中西广告原型比较研究》(刘林沙,2014)、《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影放映研究》(刘广宇,2015)、《选题策划》(汪启明,2015)等。

其他机构的代表作主要有:《敲门发行学》(席文举,2000,华西都市报)、《坠落的体育英雄、传媒与名流文化》(译著,魏伟,2015,成都体育学院)、《中国新媒体事件话语研究》(苗艳,2015,成都理工大学)、《受众视听研究》(杜仕勇,2016,成都理工大学)、《新媒体视野下的大众文化传播》(张莉、谢娟等,2016,西南石油大学)、《近现代西方思想家的体育观》(魏伟,2017,体育学院)、《身体、体育比赛与电视传播》(余艳青,2017,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影像传播》(龚莉萍,2017,成都体育学院)、《突发事件手机舆情的生成与应对》(庹继光、但敏等,2017,成都理工大学)、《网络匿名表达研究》(但午剑,2016,西南石油大学)、《藏语卫视与藏区发展:策略、机制与模式》(韩鸿,2017,电子科技大学)、《文博资源转化与利用——以四川省为例》(谢梅、王世龙,2018,电子科技大学)等。

(三)获奖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新闻传播学学术成果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其它奖项评选中,取得较好成绩。

《舆擎中国——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方略研究》(专著,蒋晓丽、侯雄飞、王炎龙、肖尧中、操慧、张放、徐沛、董子铭,2015,四川大学)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义叙述学》(专著,赵毅衡,2013,四川大学)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专著,蒋晓丽、石磊,2010,四川大学)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理论、测评与对策》(专著,操慧等,2015,四川大学)、《奇观与全景——传媒文化新论》(专著,蒋晓丽、张放、单正华、刘肖、刘波,2010,四川大学)、《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专著,赵毅衡,2011,四川大学)、《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专著,蒋晓丽、石磊,2010,四川大学)、《四川防范重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对策研究》(彭剑,2014,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报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赵萍萍,201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新闻传播学学界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

(一)学术会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四川大学增设新闻专业以来,四川新闻教育逐步壮大,举办或承办的国际性、全国性等学术会议不断增多。

1.国际性会议

四川省新闻传播学科举办的国际性会议起步晚,近年开始逐渐增多,举办单位多以重点本科学校为主。晚近到2007年6月,才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美国华人传播研究学会联合发起,中国传播学会、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美国华人传播研究学会、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校“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联合主办,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四川出版集团和成都传媒集团共同协办了2007世界华人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2015年7月4日上午,“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西五教演播厅举行。

2015年10月22日,成都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第三届(成都)国际体育传播高端论坛,论坛集结了国内著名的体育传播人士,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新西兰等国的专家学者。此后,2017年7月,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及成都体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成都)体育传播高端论坛,共有来自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六位体育传播界专家,以及十余位国内学界、业界的专家到会。

2018年开始,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依托喜马拉雅地区传播研究中心,举办首届泛喜马拉雅地区传播论坛。主要致力于探讨喜马拉雅地区新闻信息传播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全国性会议

四川新闻传播学界举办或承办的全国性会议较多且有较大的影响力。

四川大学举办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主要有“传播符号学”系列学术会议、“新闻学教育改革与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反思与跨越:中国传播学发展四十年”等重要会议。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早在1987年12月就主办了“全国首次宣传学学术研讨会”;1995年6月主办了“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讨会议”;2010年主办了首届“中国发展新闻学论坛”;2018年主办了“智能时代的公共传播学术研讨会”。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科举行了2013年“全国广告学术年会”、2016 年“传媒艺术高峰论坛暨中国高教影视专委会年会”等;发起并承办多届“四川省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12月主办了两届“美国密苏里新闻教学周”,产生良好学术影响。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15年7月举办“泛媒体时代写作教学综合实训平台观摩研讨暨中国写作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

成都大学于2017年5月举办“互联网时代传媒研究的坚守与创新高端学术论坛暨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成立仪式”。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记协、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多位知名学者参加会议。

3.省级会议

四川省内设立新闻传播学相关教学点的高校共有24所。除部分新设新闻教学点的学校外,各相关高校举办或承办省级学术会议的高校较多。其一是各高校举行的省内会议,如由四川新闻教育学会主办的新闻学年会,均由省内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每年主题各不相同。其二各个学校举办的各种小型学术座谈会。大都结合各校新闻传播学科实际情况,突出各校特色,内容丰富多样。

(二)学术交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四川新闻传播学科对内对外交流日渐增多,“请进来”与“走出来”并存,大规模、高频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四川新闻传播学科繁荣发展。

1.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四川新闻传播学科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大发展。以四川大学为例,2013—2017年间,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境外长短期学术交流、访问、进修、培训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情况中,境外短期学术交流1人次,长期交流访学3人次,参加国际会议7人次。

访学作为一种重要学术交流形式,正成为四川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形式。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相继派出人员走出国门进行访学交流。2012年以来,西南民族大学新闻学教研室先后派出三位教师赴境外新闻院校交流学习。

西南财经大学新闻系的所有教师均有海外学习经历,其教师先后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西伊利诺伊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进行过半年到一年的访学。

西华大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萨卡大学、东门诺大学、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和合作平台,学院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泰国等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加强对外合作办学,多年来与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2+2”联合培养学生。

四川传媒学院“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机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相继有四名科研人员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进行访学。

内江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刘佳老师应美国波士顿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詹姆卡茨教授邀请,赴美国开展了为期30天的学习交流与研究合作活动。

2.国内学术交流

国内高校之间的新闻传播学术交流十分频繁,且形式多样,有讲座、座谈、交换学习等多种形式。其中各高校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是较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以来派出教师到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电视台等中国新媒体发展最繁盛的南方地区考察学习和交流经验。

西南交通大学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作题为“互联网发展‘下半场’的技术逻辑与传媒转型”的专题讲座。

西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2018年成立了以逻辑学科为主体的推理、论证与传播研究中心,并积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展开合作。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邀请多名专家来校讲学,主办新闻文化节、电影电视节、广告文化节、影视文化节、广告大赛等活动,每年承办四川省硕博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

四川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科邀请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科教频道节目部特别项目组制片人、总导演闫东,广西电视台新媒体部主任韦克宁到校作讲座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科研人员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举办的“继往开来:中国新闻学百年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参加了海南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高峰论坛”等多个国内学术活动。

一些地方高等院校也纷纷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绵阳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宜宾学院新闻传播专业也邀请学界、业界人士到校举办各种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

3.“请进来”加强交流学习

大部分高校加强“请进来”学习交流。2014年6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一行8人,由新闻学院副院长弗里兹·克罗普博士和中国项目主任章于炎博士带队访问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7月,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新闻学院斯特洛夫斯基先生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访问交流。9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英国最大的现代综合性高等学府之一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经过多次探讨洽谈,达成合作意向。10月,应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邀请,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副院长周树华教授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所作了一场题为“电视新闻认知研究”的学术讲座。2015年5月,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传播学院师生代表团一行15人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交流访问。

2013年,西南科技大学邀请了原美国堂纳德圠雷诺玆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博士来校作了题为“新新闻产品的思路和评价”的学术讲座。2016年12月,邀请了菲律宾《世界日报》总主笔、中国侨联文促会理事、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侯培水来校交流。

2017年起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面向全球招收留学生,留学生来自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尼泊尔、阿塞拜疆、约旦、尼日利亚等国家。

注释:

① 2019年4月至5月期间,课题组经过多方联系,相继收到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文理学院等十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系提供的一手资料,成为本文重要文献基础。

猜你喜欢

四川大学传播学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提供手稿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
一只会哭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