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暗恋桃花源》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借鉴与创新

2019-02-20裴赟飞

视听 2019年2期
关键词:赖声川布莱希特桃花源

□ 裴赟飞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话剧作品,于20世纪80年代上演。全剧通过“戏中戏”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故事,一个是战争时期的现代爱情剧“暗恋”,一个是古装家庭情感剧“桃花源”,两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下,却交叉演绎出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是指将观众疏远于戏剧,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演员要高于角色。“间离效果”不仅要求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不能完全融入角色,更要求观众在观看戏剧的时候脱离演员的表演,要看到演员表演的深层含义。话剧《暗恋桃花源》在整体结构上运用了“间离效果”,导演有意打破传统戏剧的结构,防止观众入戏,甚至要求演员也不能入戏,与角色本身保持一定距离。

一、对“间离效果”的借鉴

《暗恋桃花源》在创作上加强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舞台上设置一系列干扰性的因素,成功地将观众的情感和剧情分离开来,台上的演员不得不脱离角色以剧中“演员”的身份去对话,观众也随之跳出剧情,不能完全去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这正是借鉴了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间离效果”。

戏剧开始是“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分别时的场景,舞台上真实的表演和场景让观众仿佛跟随演员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但是这个时候,排练此剧的“导演”突然走了出来,并大声呵斥两位演员表演不到位,台下的观众也随之突然被拉出刚才感人的一幕。导演通过这样的设计让观众意识到原来舞台上是一个剧组在排练一个话剧,而台上的演员都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演员。在《暗恋桃花源》中,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演员,而在“暗恋”剧组,他们又代表的是“江滨柳”和“云之凡”这样的角色。和“暗恋”剧组一样,“桃花源”剧组在排练的过程中也总是出现各种差错,原因是剧组的道具总是出现问题,不是场工把道具送错地方,就是美工没有按照导演的要求设计布景。两个剧组各自遇到麻烦,又相互影响,使得排练的过程断断续续,观众在此期间会把注意力放在两个剧组之间如何调解矛盾、导演如何排戏等剧组外的情节上。这就要求舞台上真正的演员无论是在呈现何种“角色”,都要时刻拿捏和把控好这个角色,表演的时候不能入戏太深,但同时又要表现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也就是运用“间离效果”的方式去表演,同时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又将观众被动地拉回到现实生活,观众无形中也会用更加平和和理性的心态对看待这场表演。这对于“间离效果”的展现至关重要,也是赖声川导演对剧本和演员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当“暗恋”剧组的“导演”走下舞台,“江滨柳”和“云之凡”再次回到舞台上排演戏剧开场的一幕时,另一个剧组“桃花源”突然出现在舞台上并打断了他们的表演,观众和演员再次被两个剧组之间的争吵从“暗恋”剧组中抽离出来。这次“间离效果”的运用更为巧妙,赖声川导演通过两个剧组之间的戏剧冲突来展现,目的是再次提醒演员要表演角色,但同时又要把控角色,观众也要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和理解戏剧。这使得戏剧舞台上呈现出如梦如幻的效果,从而产生了多种人物身份,丰富了戏剧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二、对“间离效果”的突破与超越

赖声川导演借鉴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同时为了让《暗恋桃花源》更加适合东方人的口味,他也大胆地突破和创新了这种戏剧模式。

《暗恋桃花源》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戏中戏”结构,即两个不同时空、不同情节的故事叠加到一个戏剧舞台中。这两个不同的剧组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导演通过巧妙地安排与组接戏剧结构,使本来看似混乱无序的戏剧形成了新的冲突,并且自然地呈现在舞台上,形成了一种悲喜交错的特殊效果。这种效果的第一层是“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剧组在表面上所传达的情绪,将现代的爱情悲剧和古装喜剧结合,形成悲喜交错的效果。双层悲喜剧的第二层则是这两部戏内部所蕴藏的悲喜成分。“暗恋”虽然是一部爱情悲剧,但正是男女主人公年少时的情感在战火中始终驻扎在记忆里,成为他们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而“桃花源”,则是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喜剧氛围,但是其内在仍然是表现一种悲剧性,桃花源只是他们内心的一个寄托。

穿插在两个剧组之间的寻找“刘子骥”陌生女子的角色设置,则是赖声川导演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更为高级的运用——实现了戏剧的“双重间离”效果。一方面,这个陌生女子分别与两个剧组成员的对话,打破了原有剧组的叙事空间和模式,将观众从“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中抽离出来,使之陌生化;另一方面,她作为脱离两个剧组之间独立存在的个体,使整个戏剧变得陌生化,观众通过这个女人可以加深对两个剧组所构成的戏剧结构的理解。

“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剧组的演员在舞台上同时演出的场景,是《暗恋桃花源》这部戏剧最紧张的部分。舞台的一侧是“暗恋”剧组中年老的江滨柳在病床上等待云之凡的归来,另一侧是“桃花源”剧组中的老陶在桃花源里与长相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男女讨论着“要不要回武陵”的问题。两个剧组无论是在台词、情节还是演员的表演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交叉演绎的方式,将整部剧的“悲喜效果”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完美融合起来,戏剧冲突随着剧情的深入也不断发生改变,而观众也会随着舞台上戏剧冲突的不断改变而转移注意力,很难进入单个剧组的情感,从而保持一种独立的状态。《暗恋桃花源》就是将一个主题不断转换成多个线索,从多个方面的立体构建,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在舞台上。赖声川导演所运用的“间离效果”加“剧情融合”的这种高级模式,正是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改革和超越。

三、结语

赖声川说过:“我的作品中一直有拼贴的概念,其实剧场本身就是‘拼贴’的艺术。‘桃花源’有许多华丽的东西,不断掉下来,落在‘暗恋’当中,‘暗恋’的感觉、视觉、内容、思都是这些东西。”导演通过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借鉴与超越,将《暗恋桃花源》打造成了一幅真实和虚幻、现实和过去、悲和喜交织的多重画卷,观众不仅仅作为一名看客,而且通过不断观察、感受和反思,去理解戏剧背后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戏剧作为一种小众艺术的最终目的。

无论是作为戏中的“渔夫”和“春花”,还是作为他们的扮演者,甚至作为台下的观众,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个“桃花源”。那么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究竟存在吗?或许答案在我们心里。在这个关于“寻找”和“乌托邦”主题的戏剧里,导演将不同时空中的片段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线索。两个被导演“间离”了的剧组碰撞交融,共同深化了观众对于主题的理解,赋予了《暗恋桃花源》更加饱满的艺术内涵。

猜你喜欢

赖声川布莱希特桃花源
花园
论“间离效果”理论中演员的共鸣与反共鸣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新时期以来关于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述评
陌生与间离——以孟京辉版话剧《茶馆》为例分析布莱希特的艺术理念
《桃花源记》
赖声川:创意是一道自问自答题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舞台剧《冬之旅》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