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板桥镇城镇化进程中蚕桑产业结构调整

2019-02-20田洁珊

新农民 2019年4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规模化

田洁珊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保山 678013)

1 前言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距城区5公里,是全国重点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小镇、隆阳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0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文献之邦”的美誉,为迤西一大集市〔1〕。板桥镇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板桥镇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全镇辖31个村(社区)委员会(其中山区村委会有14个)、291个村民小组、10.3万人,辖区总面积34600 hm2,其中桑园面积540.87hm2。年产值7200元/667m2,桑农4370户,企业员工189人。随着保山市隆阳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建设落户于隆阳区板桥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范围内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是板桥镇当前面对的严峻现实。为此,隆阳区板桥镇以城镇化发展为抓手,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坚持“按比较优势布局”和“按市场优势布局”理念,充分发挥山区村的自然优势资源,改造提升蚕桑传统产业,积极承接蚕桑产业由坝区向山区转移,培育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2 板桥镇蚕桑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桑园弃管田块逐年增多,种桑养蚕效益不高。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2〕。

(2)土地规模化流转、新型农民的出现和新型产业的转型,导致种桑养蚕成本较高。大量农地逐渐转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资本市场的入驻,导致桑园种植结构严重失调,不利于桑园管理。

(3)土地规模化流转的背景下,农忙与农闲季节不在明显,雇佣生产成为农业发展和农业就业的一种新趋势。由于多数农户土地经营比较零散,经济效益比较低下。通过土地流转农户除获得资金收益外,闲暇时间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务工。降低了投资风险,制约蚕桑产业的发展。

(4)产业关联度低,蚕桑产业优势不突出。产业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助推手,是城镇聚集要素的依托,如何合理地调整产业布局是城镇化必然面对的问题〔3〕。由于城镇化产业与蚕桑产业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这种缺乏产业支撑体系的局面,阻碍了城镇化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5)桑园面积正在逐年减少。由于城镇化不断加快,新型产业的崛起,桑园在管理方面受到了制约,容易发生药害,造成蚕体中毒,农户的养蚕积极性不高。越来越多的蚕桑养殖户进行毁桑对土地进行流转,加速了桑园的衰减。无桑不蚕,在源头上的缺失是蚕桑产业发展的难关。蚕桑产业由坝区向山区转移势在必行。

3 新型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蚕桑产业的挑战

3.1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对城市的定义是最早的城市化理论起源,他们认为:“人口、资本、生产工具、需求和享乐向城镇(市)集中,而乡村则体现了孤立和分散”。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带来了产业的聚集,由此出现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对人口、社会和经济运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了“五化”建设

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中低档供给过剩、中高档供给不足,粮食产量增长、粮农收益下滑,规模经营扩大、市场竞争乏力,进出口贸易增长、贸易逆差拉大〔4〕。面对这种形势,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五化”建设引领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有着深远的发展意义。

3.2.1 规模化。涌现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创新适度规模以产业、区域、经营方式等组建的联合组织,在科技、加工、流通、信息等领域方面深化合作,为农村经营规模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3.2.2 现代化。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突出良种、良法、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与精准使用,突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深度改善以及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同时,创新农技研发与推广形式,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推广中的中枢、纽带作用,有利于实现耕地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产出高效。

3.2.3 工业化。是三产融合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当前,应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工业化理念,加快迈出农业工业化的坚实步伐。

3.2.4 网络化。在目前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上,网络营销将成为市场供需的有效载体。供给者可利用网络展示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品种与质量,消费者通过网络可实现对农产品从种养、采摘到加工、流通全程观察与掌握,从而选购出鲜活、优质、安全、价廉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有机融合。

3.2.5 绿色化。“绿色”是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与命脉。面对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的状况,着手在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基础上推行负增长。创新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科学利用,扩大耕地及自然资源可持续供给,发挥农业示范园的创新引领作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共建美丽农庄。

3.3 产业间竞争加剧

土地规模化流转及新型农民的出现。建成了大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形成产业连片专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升值空间,规模效益日趋明显。随着人居环境的提升,板桥镇依托区位优势、土壤条件、交通便利的条件。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发展了一批集水果采摘、大棚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为一体的家庭式农场、和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场+订单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4 实用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一是一路走高的蚕茧价格;二是传统养蚕的费工费力。如何走出桑蚕产业发展的困境,已成为板桥镇桑蚕产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省力化、机械化养蚕技术普及推广尤为重要。

4 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其次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供环境条件。

4.2 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一批高效的农、工、商产业链。解决农户农产品的后顾之忧。目前板桥镇有8个种桑专业合作社和一个龙头企业。

4.3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继续抓好桑园区域化、规模化连片种植,做好桑园管理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编制工作简报印发给村(社区)委员会,适时对桑园病、虫害进行防治;二是加大力度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和工厂化小蚕饲养技术,解决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加强种桑养蚕技术培训,让每户蚕农家里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四是加大对蚕桑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的研发利用,提高蚕桑收益。如:桑果可以加工成果汁饮料、枝条可以培育蘑菇、同时也是很好的造纸原料、蚕蛹加工后是优质的饲料等。

4.4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面临两个方面问题

4.4.1 体制结构的不合理。乡镇组建的农业科技部门以双重管理为主,农业技术推广由上级部门进行指导,人力、财政等管理工作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双重管理体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推广工作的灵活性,保证了上级单位对乡镇基层政令执行的有效监管,但在另一方面,人事权的归属不同,不利于乡镇基层专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建设,降低了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乡镇的技术推广人员经常被其他单位抽调,发生“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分散了技术人员的精力,人才流动性很大。

4.4.2 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强。基层人员的编制问题及财务、事务的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专业化人才储备匮乏。一方面农业专业相关的人才流失,导致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出现技术断层,先进技术的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尤其在实践阶段,技术掌握不熟练,缺乏相关经验的情况下,使得部分技术人员在进行推广工作时进展缓慢。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规模化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