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019-02-20惠州市第八中学
文/惠州市第八中学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过度膨胀,不少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仍以知识体系为主,把一篇课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忽视对阅读整体性的把握,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人文引领,更不用说培养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思想感受和情感体验。新的部编教材特别注重让语文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往学生的生活语文延伸,主题阅读就是以单元主题为主线,很好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享受阅读之美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描绘的是四时之景,抒发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值得我们用心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心里,而朗读情感的投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此我让学生根据预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课堂上孩子们都大胆地朗读本单元自己喜欢的段落,简单说出喜欢的理由,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我以“春风图”为例,加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感受阅读之美。
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ˇ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ˇ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ˇ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ˇ酝酿。鸟儿将巢ˇ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ˇ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是重音,“ˇ”是停顿,“︵ ”是拖音)
这段话“母亲的手”“抚摸”,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风人的情感,在重音处理的同时也要读出情深,让人感受到春风如母亲的爱那般柔和、温暖,“气息”“青草味儿”“香””等词语的重读能让人充分洋溢在香气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对于如何更有感情节奏去朗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经过细心的朗读指导和训练,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都找来一些课外的诗歌文章进行朗读,我还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优美散文朗读比赛,学生们积极参与,在提高朗诵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的盛宴。
二、课内外阅读的延伸,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需要,相应地推荐一些与之相配套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拓展与延伸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春》时,我推荐《朱自清散文》给学生阅读,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找出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些共同点。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每一处景色都让读者感受到诗意般的画面,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充满了美感,是心灵的享受与洗礼。
通过向课外知识的延伸,学生不仅感受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魅力,也明白了只要用心,生活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济南的冬天》我就让学生拓展阅读老舍写的《济南的秋天》并让他们尝试对比阅读,从中悟出两文写法上异同点:两篇写的都是济南的山和水,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描绘景物,融情入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不同是《济南的秋天》侧重“诗情画意”,《济南的冬天》则突出“温晴”,《济南的秋天》山与水并重,写山重色,《济南的冬天》侧重写山,略写水,写山重形。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掌握了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它的美。
三、拓展作品阅读,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
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里,学生的阅读视野很容易变得狭隘。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单元主题,除了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文章外,还会给学生推荐与主题有关的作品,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我推荐《朱自清散文》和《故都的秋》,学生凤莹在《匆匆》中悟出时间的重要性,她要做时间的主人,为梦想而奋斗;学生永荣在《背影》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学会了从平时的生活细节中去回报父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人物传记”,我推荐阅读《居里夫人传》《霍金传》,学生润东除了佩服居里夫人对科学热爱、为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受她的影响爱上了科学。
这样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生活得到有效衔接的方法,更好地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理念,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再延伸到生活,成为有吸收的阅读者、有思想的阅读者。
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学生可以更主动而愉悦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找到更多的成就感,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我会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实践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积极地去探索、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