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农村机耕道建设调研报告
2019-02-20黄光伟
黄光伟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农机局,湖南 常德 415000)
1 机耕道建设现状
目前,鼎城区农村机耕道路约有5300km,大多数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道路狭窄、高低不平,且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已处于毁损状态,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分田到户政策实施后,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近三十年来机耕道建设基本停滞。据测算,按现代农业农田建设标准,平原区每667m2耕地需修建机耕道路10~12m,丘陵区6~8m,鼎城区农村机耕道要达到1.2万km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大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如雨后春笋般进入鼎城区,原有的农村机耕道无论是质量上还是从里程上,都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2 存在的问题
当前,鼎城区农村机耕道建设过程中有如下四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规划布局不合理。鼎城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机耕道,是基于农业机械发展起步期的现实状况修建的,农机数量少、装备档次低,特别是机械化田间作业机具几乎空白,没有收割机,没有插秧机,更没有大型旋耕设备,一个生产队能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就很了不起。受当时条件限制,为了少占耕地,节约成本,方便出行及人、畜力车通行,当时机耕道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大多为泥土路面,且异常狭窄,较宽的主路面也只能勉强通行手扶拖拉机,还有很多田块根本就没有机耕道路,机械通行只能翻田埂而过,农村机耕道建设在此时期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度过近三十年机耕道建设真空期后,2010年起,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指引下,鼎城区的机耕道建设开始进入复苏期,通过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整理、农开办的农业综合开发、发改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农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农村机耕道作为配套工程,开始起步建设。由于不是主体工程项目,同时缺乏政府主导,鼎城区的机耕道建设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随意性很大,建设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布局极不合理,重复建设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是建设标准不统一。2010年9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由省农机局、省农机鉴定站起草的《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DB43/T 580-2010),对机耕道建设的路线、路基、路面、坡口、桥梁涵洞、配套设施、检验方法、评定方法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没有按照《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中关于“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等建设项目涉及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的,在制定规划、进行验收时,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通知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参与”的规定执行,农机部门被完全排除在项目建设之外,且多个部门建设,各按各自的标准,机耕道省级地方标准在实施过程形同虚设,甚至个别部门在项目中配套建设机耕道时,根本还不知道有全省统一的地方标准,导致近年新建成的部分机耕道完全不符合农业机械通行要求,有的甚至根本无法使用,使机耕道在推广农机新机具,普及农机新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独特作用大打折扣。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机耕道建设面广线长,资金需求量大。据测算,鼎城区要建成完全符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的高标准机耕道路网,还需新建及改扩建机耕道路1.1万km左右,资金需求量近20亿元。省农机局去年发布的相关规划,明确要求加大机耕道建设力度,要为实现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积极创造条件。据此,鼎城区每年要投入近4亿元左右建设资金,才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初具规模的机耕道路网,满足全面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需求。而最近几年,鼎城区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用于机耕道建设资金平均每年还不到2000万元,年资金缺口达3.5亿元以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
四是道路养护无保障。机耕道能否正常发挥作用,“三分在建,七分在养”。必需形成合理的农村机耕道管护机制,保障正常的养护资金,才能做到农业机械下田作业的畅通无阻。目前,鼎城区已有的机耕道根本无人管护,绝大部分长年失修,毁损严重。新修的机耕道由于质量参差不齐,加上无人管护,也出现了坑洼难行的状况。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机耕道管护机制,落实相关养护资金,已迫在眉睫。
3 对策与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机耕道建设主体责任不清、各为其政的现状,建议成立由各级政府牵头,农机部门具体负责,发改、财政、交通、国土、开发办、规划、林业、水利等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机耕道建设管理工作,把机耕道建设作为推进全面全程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制定并落实相关工作职责,进行绩效考核,建立长效管控机制,防止走样变调。
(2)严格执行标准,合理规划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调查摸底、实地勘测、充分论证、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做好机耕道建设的规划布局。为方便农业机械通行,机耕道布局应根据人口数量、机械拥有量、地势地貌、田块大小等情况,每间隔500m左右修建一条3.5m宽主干道,每间隔200m左右修建一条宽2.5m宽的次干道,力争做到布局合理,方便农机下田作业。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DB43/T 580-2010)进行道路设计、施工、验收。无论是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公路还是水利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相关项目,都应结合机耕道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建设规划和省级建设标准,做到与机耕道建设相关的田块、水渠、公路、林木的有机结合。
(3)多方筹措资金,实行精准发力。鉴于农田机耕道建设量大、建设难度高、建设资金筹集难的问题,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将机耕道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突出重点,先平原区后丘陵区、山区,先农机多的乡镇后农机少的区域,循序渐进推进,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机耕道路网。二是建议对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涉及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的资金进行整合,由各级政府统一调控,集中安排,精准发力。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以受益对象出资或投工投劳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扶持为引导、机耕道项目建设为驱动、社会捐资为示范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资金筹措难的问题。
(4)加速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建议各级各部门尽快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把那些抛荒闲置的土地或愿意出让土地经营权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在政府主导下,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签订长期有偿使用合同,转让承包给真正愿意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种植的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着“谁受益、谁投入、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使他们成为机耕道的建设、管护主体,逐步推进土地、劳力、机械、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5)解决用地问题,做好稳定工作。一方面,群众要求修建机耕道的意愿非常强烈,另一方面,修建机耕道要占用农户一定面积的田地,涉及到农户的个人利益,必须寻求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规划有机耕道、留有机耕道集体用地面积的,通过行政手段归还机耕道用地;二是实施机耕道项目的区域,可先把农户土地集中,待机耕道建设完成、项目竣工后,再按原面积比例将田块分给农户;三是有一定土地流转规模的经营主体,可根据田块面积,合理安排机耕道建设,占用的土地自行承担;四是村民自行修建机耕道,对建设占地、青苗补偿等,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占地自调、补偿自负、矛盾自化的办法,由村组协调解决。
(6)明确养护责任,建立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对机耕道的养护采取集中整修和平时补修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机耕道的长年管护。建议在农机部门和乡镇政府主导下,一是以村组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签订属地分段养护责任协议,在搞好一年一度的集中整修的基础上,平时做到谁损毁、谁修补,随损随修;二是每个村确定3名左右专(兼)职养护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工资待遇,实行长年管护;三是养护经费由县(区、市)、乡镇、村三级共筹,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乡镇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保证正常的养护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