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丹凤县林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9-02-20谭菁
谭 菁
(陕西省丹凤县林特产业发展中心,陕西 丹凤 726200)
1 存在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阻碍着林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良种山茱萸刚刚引进,需要建立固定的品种采穗圃;良种种苗生产成本高,没有政府补贴无法大面积推广;二是核桃良种建设园种苗补助费短缺。三是板栗贮藏需建气调库;延长销售时间,增加销量,提高附加值,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四是深加工企业需政府从资金上支持,如:板栗罐头厂等。
(2)市场营销和产品深加工机制不够完善,没有龙头企业,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容易出现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和产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3)我县广大群众在经济林木的综合科管上比较粗放,病虫每年造成的损失在20%以上,施肥跟不上,单株产量低,表现在树木占有量大,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株产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影响果树寿命,缩短盛果时间。
(4)部分林农对林特业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认识不够,像良种核桃建园、特别是平地良种建园,套种高杆作物或攀缘类药材,形成农作物与核桃争光、争水、争肥,致使分部核桃树木死亡,大部分生长困难,形成小老头树。
(5)品种混杂,良莠不齐,良种所占比例低。丹凤县虽属核桃、板栗、山茱萸适生区,种质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树种跟不上国内国际市场品种化发展方向的步伐,符合外贸出口的产品太少。一是核桃良种率超不过60%,山茱萸品质差,优良树种占不到35%;二是板栗品种落后市场需要。
(6)密度过大,产量低。我县原有果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多属群众自发栽植,集中连片的地方栽植密度过大,随着树体的增长,影响了树冠的扩张和通风透光,加重了病虫危害,结果部位少而且逐年外移,直接影响了产量和收入。
2 发展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走信息产业化开发之路。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认识问题,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林特开发工作真正提高到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农业的战略高度去认识,进而转变观念促进发展。
(2)增加科技投入,走质量、效益开发之路。林特业开发必须把握规模出效益,质量是保证,良种是关键的原则,走科技振兴开发之路。积极推广“种苗繁育、树型优化、测土配方、均衡施肥、抗旱保苗、综合防控、单果管理、贮藏保鲜、果品加工”等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林特重点村每户都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指导者。与西北农业大学、商洛林研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完善服务体系,走规范化管理开发之路。镇办产业协会是产业开发管理的中心,是产业项目任务实施销售的重要环节。各镇办都要成立产业协会,重点产业的村也应有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和办工地点,真正做到有制度、有牌子、有资金、有任务、有帐户、懂技术,使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政府每年拨入部分经费,入会农户交纳会费的方式,保证协会办公经费,使他们真正当好二传手。通过建立层层服务、层层实施、层层深入最终直接服务群众的网络机制,必将在产业开发中显出活力和生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4)积极内引外联,走市场经济开发之路。生产果品,目的是走向市场。首先必须使分散式、单一化生产向规模式、多层次、市场化方向转化,大力发展林、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形成产、加、销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格局。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在购销领域的掺杂使假,哄抬价格和采青等不法行为,建立协会向农户和政府负责,政府为外商负责的机制,重塑丹凤果业新形象;随着生产的发展,应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主要集镇建立营销网点;大力开拓外埠市场,增强丹凤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产品的知名度,创立国内外市场的丹凤品牌。
(5)综合防治病虫、走绿色产品开发之路。食品安全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无公害绿色安全食品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因素,无公害绿色标志已成为农林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品牌战略就是在打无公害绿色安全品牌。在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力争实施综合防治工程治理,尽量限制化学农药使用,大力提倡人工、物理、生物、农业等措施进行无公害防治、形成绿色食品产业群。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健全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打造农林产品的“诚信”品牌。
3 结语
根据国内外林特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市场需求,结合丹凤县林特产业生产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适用性和有丹凤特色的林特产业发展之路。丹凤县林特产业主要应以核桃、板栗、山茱萸、葡萄为主线,樱桃、李梅为两翼,辅之淡季水果生产,大力发展林下种养经济和优质无公害水果、中药材生产基地,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