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总动员 预治校园欺凌
2019-02-20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
文/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
近年来,校园欺凌在世界各地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学校,要进行学生欺凌与暴力的综合治理,有效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
研究者发现受欺凌者的性格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一般内向、自卑,不合群,对别人的言行过分敏感,性格懦弱。这样一些性格表现导致他们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而有的学生自尊心极、嫉妒心和报复心理极强,对他人缺乏同理心,存在暴力解决问题的偏差认知,一旦遇到一点打击和挫折就产生报复心理,并实施欺凌行为,以维护自身尊严、获得群体认同和提高自己的地位。这些心理特点容易使这类学生成为校园欺凌的发动者。如欺凌行为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和引导,长此以往,会导致欺凌现象恶性循环。
校园欺凌的高发期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这个阶段,这是由于这个阶段固有的发展特点决定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增强,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但是价值观还未形成或稳定,行为准则较模糊,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还不足以控制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心理成长、性格形成、道德养成的重要场所。现代社会由于各种问题导致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儿童、重组家庭儿童增多,家庭结构失能,父母失位,导致了这些家庭的儿童缺乏正常的亲情温暖,缺乏父母适当的言传声教,为校园欺凌埋下了心理、性格、道德的隐患。
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民主的教养方式通常会培养出乐观、自信有同情心的孩子。专制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具有两个极端,或者懦弱、胆小、自卑,或是冲动、暴力、缺乏同情心。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家庭情感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关系紧张、冲突不断,缺乏关爱与呵护的家庭,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性格缺陷的孩子或是家庭氛围不好的孩子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
3.学校因素
我国学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方面,应试教育体系下,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大部分学校将尽可能多的时间与精力分配给考试科目,缺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身心疲惫,产生厌学,自卑、压抑等消极情绪,无适当宣泄途径,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校园欺凌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一般学生间矛盾,除非上升到明显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否则,学校很少严肃关注。加上欺凌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学校老师和家长也难以察觉。即使发生了,学校往往从德育角度给于欺凌者批评教育和惩罚,未能正确引导,有时反而加剧欺凌者的报复心理。此外,学校的法制教育、学校准则和学校风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在欺凌发生后,教师对欺凌的态度与行为,也影响欺凌行为的产生。
4.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媒介带来的负面信息如暴力、色情信息,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价值观还没形成的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信仰危机,形成偏差的认识,错误地将黑道人物视为英雄、将拉帮结派视为哥们义气,不知不觉地模仿欺凌和暴力行为。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也会诱发校园欺凌的发生。
二、现有介入干预模式和局限
校园欺凌现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它的危害之大,不仅关系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安全,处理不好还会关系到家庭、社会的稳定,甚至影响下一代。近几年对校园欺凌主题的研究,多集中在成因上和危害上,让人们对校园欺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校园欺凌事件还是不断被曝光出来,还需更加关注于防治校园欺凌的研究与实践,以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率。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多元的,校园欺凌的防治,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每一个因素都发挥作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因此,学校必然成为校园欺凌防治的主阵地。现今教育界,世界各地倾向采用“全校总动员”模式去防治校园欺凌,而且渐见成效。而我国香港地区已有学校采取此种模式,也初见成效。但大陆地区暂没有此模式的探讨。鉴于此,本人提出校园总动员的校园欺凌防治模式,以学校为主阵地,综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作用,探讨系统的校园欺凌防治模式。
三、全校总动员模式的探讨
1.制定和谐校园政策
校园欺凌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很多老师在意识上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校园欺凌只是一种偶然的偏差行为,也没意识到它对学生危害有多大。在处理上,也只是一般的批评教育或惩罚,有时甚至让欺凌者产生报复心理以使欺凌行为继续及加重。因此,首先,在学校层面,应该订立一套包括早期预防-及时发现-积极处理干预系统在内的校园和谐政策。 从意识层面重视,从制度层面保障。学校管理层具体的任务有:1.制定清晰及公开的和谐校园政策,且不只是校园欺凌干预机制。2.检视现有的预防欺凌和应变措施。3.深入了解校内的欺凌情况及唤起全校关注。4.设立专门处理欺凌问题的小组及定期召开会议。5.设计需要记录的资料表格。6.向全校详细解释和谐校园政策的内容。 7.落实推行政策,并协调推进情况。8.引入社区资源,为学生及其家庭建立社区安全网络。
2.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一般而言,有效的“全校总动员”模式是由学校管理层订立一套和谐校园政策开始。着重学校管理层、老师、家长、社工及学生的合作,及早以正面的态度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学校层面的任务主要是制定和谐校园政策并落实推行。老师,无论是哪个岗位和科目,都必须经过培训,有正面应对欺凌的态度,学习面对欺凌时的策略、即时处理方法及进行复合调解的技巧,采用非责罚的策略,切忌只运用惩罚来处理问题。日常多以身作则鼓励和谐校园文化,多参与师生活动增进了解,经常留意学生的相处,尽早识别高危学生进行干预或转介学校心理辅导人员或社区工作者,及时发现欺凌现象,妥善处理欺凌。学生应学习尊重他人,接纳不同思想,性格及行为。积极参加学校的预防性课程,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及情绪调节,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信心,提高自身修养。并能乐于担任校园“和谐大使”,学习朋辈调解,及时汇报欺凌事件。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家长讲座及活动,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协商合作,保持一致性的应对策略。平日多留意孩子的行为表现其情绪波动,如果发现异常及时联系校方及寻找专业人士的协助。
3.重点落实预防性课程
卷入校园欺凌的学生在性格上往往存在某些缺陷,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从根本上应该在平时落实预防性的课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学会理智应对欺凌。预防性的课程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培养学生和谐共处、关爱别人的精神,培养学生成为“关爱天使”,发挥爱人如己、善待自己的精神,可以将此类课程概括为“关爱天使”课程。例如合作课程、同理心课程等。另一类以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人际相处技巧为目标,可以把此类课程概括为“人际相处有妙法”课程。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自行调整教材。例如社交技巧训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冲突处理课程等。
4.举办全校性的和谐校园活动
通过日常的系列和谐校园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具体做法如下:1.举办全校性的和谐校园活动及讲座。2.举办和谐校园主题有关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墙报设计比赛、话剧比赛、趣味运动会、标语创作比赛、礼貌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宣泄过多的精力及唤起学生对和谐相处的关注,增进同学情谊。3.定期举行全体老师培训,训练所有职工对欺凌问题的意识,了解欺凌者的动机、应对欺凌的各种策略。4.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开展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掌握恰当的育儿技巧,提高面对欺凌的意识,识别孩子的异常情绪和行为,保持与学校一致的应对欺凌的策略,将家长变成学校珍贵的资源。5.将和谐校园文化渗透入一切课堂中。老师树立榜样作用,与学生和谐相处,课堂上营造平等友好的教学氛围。班会课、级会等,积极鼓吹校园和谐风气。
5.引入社工,综合治理欺凌
现在学校多数配备专职的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等,这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严重心理失调和校园欺凌有重要作用。 但心理老师往往只是聚焦学生个体,一般是通过改善学生的认知来改善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一般不会考虑政策的问题。社工是依托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专业和职业,主要为社会问题涉及的弱势群体开展服务,聚焦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工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会采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常规性地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同时,将其朋友圈、师生互动状态和家庭亲子关系等都纳入问题分析和干预范围,还会运用相关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来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校园欺凌问题,既涉及学生的认知,还涉及家庭教育和工作机制的建设,这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社工更为合适。如果没有专业社工,可以由心理老师接受社工培训之后来做。因此,学校如果有条件,最好同时配备社工和心理老师,综合治理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