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9-02-20杨维勇
杨维勇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人民政府,青海 海东 810799)
1 基本情况
2018年,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3.81万hm2,其中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地膜洋芋、大果樱桃种植面积分别达360hm2、0.1万hm2、1933.33hm2、840hm2,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4%。截至2018年底,全区建成设施农业基地10个、温棚23650栋,建成特色养殖基地48个(藏香猪基地6个、绿壳蛋鸡基地9个、牦牛基地10个、藏羊基地23个);现有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观念落后
虽然,我区大力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等工程,农民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年青人多外出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他们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理解不深,很难掌握生态农业技术。
2.2 科技推广滞后
区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工作依然沿袭 “一张嘴,两条腿”老方法。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致使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进展缓慢。
2.3 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缺乏品牌,农产品主要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2.4 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渠系配套不完善,影响设施农业建设的进程。二是田间道路不畅,生产运输成本高,劳动力使用量大,影响了群众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三是农产品保鲜、贮藏设施滞后。
3 对策和建议
3.1 注重生态引领,带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推动设施农牧业、标准种养业、精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生态休闲农业“五大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二是逐步形成“微型薯生产工厂化、原种生产标准化、良种生产规模化”的生产格局。建成能耗低、零污染、优势突出、带动效果明显的种薯种苗繁育,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开展蔬菜瓜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垂钓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活动[1]。
3.2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二是加快“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步伐,到2020年,全区100%的果蔬生产基地、50%粮油生产基地和80%畜禽产品养殖基地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水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00%。三是大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以高原无公害、生态有机为发展方向,以“名、优、土、特、精”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着力打造高原生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
3.3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引导发展设施农业。按照“升档次、推有机、高标准”的要求,瞄准西宁、兰州周边市场规模建设菜园子、果盘子,在高庙、寿乐等川水地区新建、改建高标准温室和拱棚,打造出寿乐拱棚无公害蔬菜基地、洪水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和百亩以上果品园。二是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进一步做大做强“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乐都达樱桃”等优势品牌,全力推动“乐都韭菜”“乐都软儿梨”“乐都露地蔬菜”等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三是加大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和规模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壮大农牧业经营规模。
3.4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认真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支持土地向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流转,带动土地利用向规模、集约、高效方向发展。二是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把“名、优、土、特、精”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三是健全科技培训服务体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5万人以上,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0名。
3.5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
一是按照“三退三进三结合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实行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建设人工饲草和天然草地基地,采取以舍饲放养相结合的生态饲草和种草养畜、粪污发酵就地还田的生态循环农牧业等方式,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经销监管,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三是立足“高原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的优势,全面开展化肥使用“负增长”行动,提升边际效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13万hm2,施用配方肥1.67万hm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下降5%。四是开展以残膜回收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杜绝“二次污染”,积极协调残膜回收厂家,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争取项目补助资金,在重点区域建设多个残膜回收点,力争实现残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