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南道溯源

2019-02-20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铺筑张骞汉武帝

张继强 云南省永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博南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境内,属于三江并流南部区域横断山系,“博南”曾经为永平县县名。如今整座博南山的最北部是一个2万多亩平均海拔2400米的“离天空最近的茶园”;最南端是拥有15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金光寺自然保护区;博南山中部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地段——博南古道翻越的地方。

古道在博南山上横亘千年,如今有的古道段落保存完整,裸滑石路曲折幽静;有的古道被落叶枯枝掩埋覆盖,尘封已久;有的长满了树木杂草,甚至有的树木已经又长成了皲裂盘曲的古树;有的则已经彻底坍塌成了另一种地貌,或者演化成了现代水泥路、柏油路、时尚街道。踏上那些保存完好却已沉寂的古道,一串串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让古道繁华喧嚣的历史生动如初;在古道穿行而过的村庄和坝子,古道的存在方式,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组标准的儿化音句、一道能调众口的黄焖鸡、一个至今还在经营的铁匠铺、一套集市上等待出售的马具、一本有刘彻名字出现的刘氏家谱等都是古道潜在的印痕。

事实上,永平或者说是大理,乃至云南的发展变迁,一直与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博南古道的发现与开辟,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外收获。张骞第一次前往西域时发现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条道路被记载为“蜀·身毒道”,这条古道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前身。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掌控朝政。经过前60多年的休养生息,大汉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大好局势让汉武帝底气十足,很快就有了办大事的想法。那时,他最想办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出兵北方,武力征服匈奴;第二件则是扩展南疆,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这两件事中,解决北方匈奴问题更迫在眉睫。所以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期望联合西域各国解决匈奴的骚扰之患。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人组成的出访团从长安秘密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俘虏,10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乘机逃脱。几经辗转张骞来到了大夏国(今阿富汗西北部)。在大夏国,张骞在逛集市时,见到了四川筇县特产的丝织品、筇竹杖等物品。他推断:这些东西作为商品来到大夏,那就说明四川、身毒和大夏之间有着频繁的贸易来往,这也就意味着它们之间一定存在一条未知的国际通道。

公元前126年,张骞期待联合大夏抗击匈奴的请求被拒绝。之后他回到长安,虽然政治任务落空,但张骞还是从异域带回来了核桃、大蒜、葡萄、石榴等植物,后来它们也变成了中国历朝历代较为重要的种植作物。更重要的是,张骞还给汉武帝带回来了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和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西汉的国策。特别是根据之前在大夏国里的所见、所闻,他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建议:寻找并打通从四川通往大夏的道路。

打通一条从西南地区通往印度、再通向西域各国的道路,既可以防止匈奴从西北割断通往西域各国的路线,确保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一举两得,汉武帝遂采纳了张骞提出的建议。公元前121年,他派出王然于等3路使者前往西南夷寻找张骞所说的“蜀·身毒道”,其中一路使臣到了今云南大理洱海一带,被当地的部落——昆明族俘获,这条理论上存在的大路因此“终莫得通”。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募巴蜀地区士卒,将其与原来训练的水军合并,组成十万大军,发兵进攻滇王国。军队通过原来的五尺道,突袭滇池一带,当地的部族部落从未见过如此大阵势,大汉王朝的军队不战而胜。汉武帝遂以滇王国原有的土地范围为中心,设立了益州郡。他把刻有“滇王之印”的印章封赐给当地最高地位的部族首领,实现了“以夷制夷”的政治。

益州郡的设立,仅仅是汉武帝实现他在西南地区宏伟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很快,在排除了洱海地区昆明族的阻扰后,汉朝势力继续向西扩张。一路上,循着原有的“蜀·身毒道”路线,大规模的博南道建设和改造工程开始了。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载:“孝武时,通博南山”,《明一统志》则载:“汉武通博南山即此,为蒲蛮出入之所”。这两段珍贵史料,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从汉武帝开始,中央政权就开始了博南山道路的建设经营。

博南山最高海拔2704米,是滇西横断山脉中一座不算高大的峰。一直向南流去的澜沧江在博南山西侧,突然向西北折行数十里,形成一个大环湾。江湾环抱着博南山,构成“一江环一山”的地理奇观。“博南古道”由环湾处翻山跨江。

作为“蜀·身毒道”的一段,博南道曾经鲜为人知。在经过汉武帝时期的改建之后,这条民间商道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变为云南地区唯一的官道。根据史料记载,博南古道的改造措施具体为把路基开挖拓宽、路道改道截直、原来的土路面铺筑成石头路面。在《水经注》及有关云南历史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有这样一首《博南谣》:“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首民谣苦歌传唱至今,字里行间除了称颂汉武帝西扩疆土,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之余,更透露出修筑博南山道时,汉军将士的万般艰辛和无奈。

从遗存下来的道路来看,当年铺筑石料的方法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道路路沿部分、路的正中间部分,都用比较大的石料来铺筑,这大大增加了道路的稳定性能,如今2000多年过去,这些嵌在路上的石头依然毫不松动。第二,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古道会采取“丢台”铺筑,降低坡度,在“丢台”的地方就会形成台阶。在这些台阶处,铺路者会采取一些特殊的铺筑方法,让路经的马匹都往一个固定的石头上踩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深深浅浅的马蹄窝。

后来,随着博南道的不断延伸,大汉王朝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沿途部落纷纷归降。其中,哀牢人的两次归属促使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立了永昌郡(今云南保山),永昌郡的建立,标志着博南古道全线贯通。同年,汉明帝在博南山的花桥地区设置了博南县(今云南永平),隶属永昌郡。由于政治体系的不断拓展完善,内地与永昌郡、永昌郡与邻近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往来日益频繁。由此可见,博南古道的开辟建设与西南夷地区的社会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两千多年前久已存在的“蜀·身毒道”,经过汉王朝的寻找、改建和开发,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条道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西线从成都出发,称为灵关道,东线从宜宾出发称朱提道,两条道路在云南大理汇集到博南道,经大理、保山、腾冲、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到达印度,最终和北方丝绸之路在今阿富汗地区汇合。

博南古道地处“南方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段,是我国古代在南方对外进行贸易、建交结盟和实行政治军事扩张的一条国际大通道。博南古道和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古代交通运输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博南古道存在的历史长于上述三者;二是其他古道取名大都是以道路上运输的最主要的商品来取名,而博南古道则以其依附的博南山来命名;三是从功能上讲,它除了兼有其他古道具有的民族迁移、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功能外,博南古道从古至今都是一条由官方经营把控的军事要道,历朝历代都曾在这条道路上布兵防御。

猜你喜欢

铺筑张骞汉武帝
张骞探西域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铺筑”远大前程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西游新记7
张骞后裔在河南
公路沥青路面铺筑技术与质量管理探索
铺筑安吉绿色节能之路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