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辅助疗法:基于人与动物关系的社会工作机制
2019-02-20刘斌志王李源
刘斌志,王李源
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重庆 沙坪坝区 40133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我国家庭结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流动的变迁带来了越来越严峻的家庭照顾问题,尤其是空巢家庭、留守家庭以及失独家庭的增多,导致越来越多地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和依托。再者,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动物权益保护以及治疗动物训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和谐。越来越多的人从与动物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康复治疗、情感慰藉、心理疗愈以及社会性发展。动物尤其是伴侣动物在人类生理康复、心理复原以及社会关系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在人类心理及社会的专业服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务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也充分认识到人与动物关系、动物权益保护以及动物辅助人类的重要意义,在专业服务过程中发挥动物对人类的疗愈价值,并发展出基于动物权益保护理念的动物辅助疗法(Animal-assisted Therapy,以下简称为 AAT)[1]。这不仅有利于人类心理及社会福利服务的拓展,更有利于促进人类对于动物尊严和价值的认可,最终促进人与动物、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建立。
已有的大量文献和服务实践证明,ATT不仅可以被整合到个人或团体服务中,更为非常广泛的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心理治疗以及技能发展服务。为了进一步论述社会工作服务中ATT的价值及其具体运用,笔者将从理论层面回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ATT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当代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并在实践中得到哪些领域的运用?二是社会工作服务中ATT的运用模式及其特征有哪些?三是ATT运用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用程序有哪些?具体如何操作?四是社会工作者在运用ATT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的价值与能力?五是社会工作运用ATT的注意事项和限制有哪些?放眼当下,虽然有各类通过训练动物来协助人类治疗与服务的活动,但与一般的宠物训练相比,社会工作中的ATT非常强调专业的价值理念、理论框架、规范程序及其运用评估。因此,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解释清楚社会工作服务中的ATT,让运用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是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与本土化的重要使命之一。
1 动物辅助治疗史:从心理服务迈向社会服务
AAT最初由美国莱文森博士提出并开始研究,但由于早期缺乏系统的研究,并没有收集到系统科学的数据来评估治疗成效。近几十年来,AAT在许多地方得到了运用和推广。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为例,非盈利性组织“山间治疗动物”(Intermountain Therapy Animals)于1999年成立了READ(阅读教育援助犬部),为有阅读障碍的儿童提供动物辅助阅读的服务。其他相关的服务项目包括:位于康涅狄格州斯托尔斯的北星基金会为自闭症患者开发与犬类相处的各项服务计划;位于丹佛的北美残疾人协会(N ARHA)开展的马术治疗方案;一所名为Tiger Place的住宅设计机构为老年居民提供的多种宠物设施改造项目[2]。自2000年以来,美国许多州的监狱也设立了基于监狱的动物服务项目(PAPS)。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科尔曼联邦监狱(Colman Federal Correctional Complex)是第一个实施狗训练计划的联邦监狱;而三角洲协会早在1990年就开始了宠物伙伴计划,促进治疗动物在学校、医院、疗养院、监狱和拘留中心等环境中的工作[3]。
2013年,国际人与动物互动组织协会(IAHAIO)发表了一篇题为《IAHAIO对动物辅助活动的定义和动物健康指南》的白皮书,以此促进动物辅助活动、动物辅助治疗和服务动物训练的实践、研究和教育。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负责任的宠物饲养、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尊重与动物接触的方式,更有利于加强医生、兽医、其他科学健康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最终促进、改善和保护人类及所有物种的健康和福祉。
综合来看,大量的AAT实践项目集中在儿童康复、残疾人恢复、精神疾病、监狱矫治、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医疗等领域,具体包括:首先,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了AAT在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积极效果。Odendal测量了受试者与不熟悉的狗进行积极互动后不同神经化学物质的血浆水平的显著变化,并得出了人与狗的最佳互动时间、狗对病人生理产生积极影响、人与狗相互作用是引起生理变化的原因等结论[4]。Barker和Dawson在1998年采用对照试验,得出AAT能有效降低精神病人的焦虑水平的结论。在Batson,McCabe等人的研究中,证明了在3个长期护理机构的住院治疗中,狗的出现增加了阿尔兹海默病的参与者的社会化程度[5]。1997年,专家通过对退伍军人医院居民与鸟舍中的鸟类互动录像的评估和统计分析,发现老年抑郁指数的改善与对鸟类的利用有显著的关系。更有研究证实,在没有动物参与的动物摄影实验中,即使是无生命的动物照片也对抑郁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6]。2001年,22名身体残疾的成年人参加了为期12周的骑马治疗计划,证明了AAT能够有效提高身体残疾的人的自我效能[7]。通过对精神康复中心的69名受试者的重复测试分析,AAT被证实显著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的亲社会行为,并减少了对治疗药物的依赖和滥用[8]。其次,AAT被发现在帮助儿童发展障碍方面卓有成效。早在1989年,Redefer和Goodman就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动物辅助干预与12个自闭症儿童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动物参与的治疗当中,自闭症儿童表现出较少的自闭症状和更强的社会适应[9]。而另一个以学习障碍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验中,治疗犬的参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0]。Mallon评估了访问农场动物对儿童行为和情感问题的影响,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研究了在有品行障碍儿童居住的宿舍中放置治疗犬的利弊。结果显示,孩子们以很高的频率拜访农场动物并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狗为孩子们提供了爱、陪伴和关爱的机会[11]。Heindl则从社区的角度,论证了宠物疗法在社区儿童日治疗项目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再次,研究发现AAT在老年护理和康复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疗效[12]。Fick的研究表明,治疗犬的出现显著增加了退伍军人管理医疗中心老年人的言语交流[13]。另一项为期10周的宠物探访计划显示,35岁至95岁的疗养院居住者的社会互动显著增加[14]。最后,也有诸多研究探讨了关于AAT的评估与风险。其中就包括两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专门探讨了人类与动物相互作用过程的科学严谨性,并提出了关于研究的设计、样本选择和结果测量科学性的问题。还有其他研究指出,在对AAT的整体效能的结论得到充分肯定之前,需要对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包括宠物探视计划当中老年人的性格因素以及AAT对人类健康和情感的有益影响的持久性问题[15]。另外,关于对待治疗动物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也是讨论的焦点。英国的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在1993年发布了一份关于动物应该享有的5种自由的清单,以及应该如何促进这些自由的措施。许多动物疗法组织也对治疗动物应享有的福利和权利提出了要求和规定[16]。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AAT及其运用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硕。除了上述的运用领域外,还有许多关于AAT的具体应用技术、监狱项目研究、评估量表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均可以为国内AAT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也为社会工作服务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动物辅助治疗观: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模式
AAT是一种基于人类与动物互动的疗法,将它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和接受程度。另外,还需要注意到文化差异、个人偏好和社会价值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的群体需求、干预策略、介入重点和目标,结合人类心理及社会服务的多元面向,AAT发展出了整合支持、治疗以及发展功能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2.1 动物辅助支持模式
该模式认为,动物本身具有一种陪伴和安抚的力量,可以满足各类情境下人类心理及社会服务的现实需要,因此可以通过动物的参与、陪伴和互动来为有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17]。该模式下的AAT具有非指导性、弱目的性、高灵活性等特点,可灵活地与不同的服务形式相结合,为各类困境群体提供支持。具体来说,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沟通为导向的动物辅助会谈。主要是指服务者在与服务对象对话的过程中,针对感到气馁、缺乏信心、抗拒或蔑视谈话、自我洞察力差、缺乏社交技能或社会关系发展受限的人群,将动物引入会谈中,透过沟通过程中动物的存在和参与,进而传达出一种安全与信任的氛围,从而促进服务对象的参与动机和行为,巩固专业关系,最终帮助服务者获取更加有效的信息和引发服务对象积极的变化[18]。二是以互动为导向的动物活动。一方面,服务者可以通过自身与动物的互动来加强服务对象的信任感,从而建立起更加积极的专业关系。另一方面,服务者鼓励服务对象与动物进行互动,包括抚摸、指令互动、拥抱等行为。三是以抚慰为导向的动物慰藉。动物作为一种提供安慰的良药,能够安抚他们的情绪、减少内心的焦虑以及释放压抑的自我[19]。在该模式下,动物慰藉可以通过探访、生活陪伴、训导动物等方式实现。四是以娱乐为导向的动物社交。基于宠物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服务者立足于社会交往的需要,发展出以动物为媒介的社区工作,包括一系列与动物相关的服务内容,称之为动物社交[20]。
2.2 动物辅助治疗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引入治疗动物来辅助治疗,通常由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并有具体的治疗目标,通过相关动物参与的活动或有治疗意义的互动,来促进服务对象身心状况得到治愈和恢复[21]。该模式具有指导性、目的性和专业性等特征,对参与的专业人士和治疗动物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根据具体的治疗目标来设计活动内容,并对其进展进行评估和记录。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一是身心康复服务,主要是面向大众医院等地方,为那些遭受肢体残疾、心血管疾病等问题的群体提供以恢复其社会生活功能、促进认知发展、增进社会融入、提高生活技能与动力等为目标的动物辅助康复计划,如动物辅助阅读计划、动物园计划等。二是疾病预防服务,主要是在医院、社区、学校、家庭、企业、监狱和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等,针对儿童、青少年、青年人、中年人、老人所可能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疾病,提供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释放焦虑、疾病预防为目标的动物辅助预防服务,如农场动物探访计划、家庭宠物计划、社区宠物运动会等。三是疾病诊疗服务,主要是面向各类医疗机构、社区康复中心、疾控中心、老年护理中心、养老院等,为那些遭受身心疾病困扰的群体提供以减少疼痛、降低心理压力、缓解症状、提高治疗动机、增强抵抗力、恢复肢体功能为目标的诊疗服务。四是身心状态适应服务,主要是在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学校、家庭临终关怀机构、家庭医疗中心、社区等场所,为那些遭受身心残疾、艾滋病、晚期癌症等问题的群体,提供以生活自理、增强社交技能、提高认知过程、临终关怀为目标的适应性服务,如导盲犬计划、动物陪伴计划、马术训练计划等。五是家庭治疗服务,主要针对因家庭因素而导致的家庭暴力、反社会型人格、青少年越轨行为、性别取向、酗酒、吸毒、犯罪等问题,提供以调整家庭结构、恢复家庭功能、改善家庭沟通模式、促进和谐家庭关系为目标的治疗性服务[22]。
2.3 动物辅助发展模式
该模式强调社会问题的预防以及成长潜能的激发,具体是指通过动物的协助来满足服务对象成长发展的需要,包括体能发展、智力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当中的肌肉、平衡力、认知、思维、控制、交往、责任、沟通、社会适应、价值、道德、文化等。针对不同服务群体的发展需要,该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动物饲育。宠物具有类似青少年的特点,能够促进交流和引起互动,无论是谁,在照顾动物的过程中,都会扮演起一个成年人的角色,进而得以提前适应助人的行为和方式。在此过程中,服务者可以协同其他专业人士共同开展动物领养和喂养专题讲座、动物饲养员体验等活动,来为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服务,进而实现助人自助的专业目标。二是以现实教育为目标的动物训练。在监狱,服刑中的囚犯可以通过照顾和训练流浪动物,来减少暴力倾向和再犯罪几率,而被训练的动物又通过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而避免了被安乐死的结局。这是一个双向获益的过程,囚犯们通过与动物们一起工作和生活,不仅习得了就业技能,还学会了同情与关爱,彼此获得新生命。研究表明,照顾和训练动物的行为通常会减少攻击行为和社会疏离感。同样,在一些出现了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身上,动物训练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早在1993年,美国俄勒冈州就实施过类似的监狱动物项目,对象是少年惩教所的青少年们[23]。最终的服务评估发现,参与项目的青少年在尊重权威、社会互动、领导力、同理心、社会成长、理解力、自信程度、成就感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三是以成功老化为目标的动物陪伴。研究表明,狗的存在可以有效促进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亲社会行为;伴侣鸟的存在会减少康复中心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动物拜访使养老院的居民获得了积极的体验[24]。动物陪伴促进成功老化的过程,可以通过养育宠物、安排宠物参观机构、举办自然和环境项目、维护水族馆、举办社区宠物交流会、参与流浪动物救助等计划来实现。四是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动物倡导。人类与动物的密切联系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通过宣传动物保护来培养公民的道德感,可以有效唤醒服务对象内心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也是动物辅助发展模式中动物倡导的目标和追求。
3 动物辅助治疗图:社会工作专业的程序指引
国外AAT的一般程序中包括客户筛选、评估、制定治疗规划和目标、客户干预、效果评估等内容[25]。结合我国社会工作的特点,AAT的具体操作可以参照以下8个步骤。
3.1 亲近测试
在互动过程中,某些特殊的服务对象和动物的行为都难以预估,因此很可能发生意外,对双方造成伤害。因此在进行AAT之前,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评估和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暴力与动物虐待倾向评估,主要是对有暴力倾向和虐待动物历史的服务对象进行排除。二是接触反应评估,主要是安排服务对象与不同动物进行短暂接触,根据双方的反应来进行判断是否采用AAT,如出现动物过敏情况、患有特定动物恐惧症的人不适合开展此类动物疗法服务。三是亲近等级测试,主要是用来衡量服务对象所能接受动物参与服务的程度,包括以何种方式参与、允许亲近的最大限度、对动物的偏好等。
3.2 动物筛选
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和现有资源的有效结合设计出最佳的实施方案,是成功运用AAT达到服务目标的关键。具体来说,动物筛选一方面需要包括服务者的类别与特征,主要是需要在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对已有的服务动物种类和特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匹配服务者与服务对象。治疗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大多数需要拥有与人类相近的情感,因此将动物的某些特征与它要服务的对象相匹配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服务者还要选择参与服务的方法,无论是提供安慰和陪伴的支持者,还是协助康复和愈合的治疗者,都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来选择。已有服务方法包括:陪伴谈话、探视、简单互动、训练、触摸、注视、合作、照料、影像刺激、故事阅读、玩耍、物理刺激等。
3.3 照料学习
人们与动物相处时,产生的强烈情感和触动是AAT区别于其他疗法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治疗动物参与具体服务之前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简单的培训和指导,包括动物的简单介绍、性格特征和注意事项等。针对治疗动物参与服务过程时间的长短和具体内容的不同,照料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短期访问型,指的是动物只是短暂地陪伴辅导或咨询,不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过多的接触和互动,在此过程中,只需要将动物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的注意事项进行简单告知即可;二是中期探访型,面对需要一段时间的动物疗法介入的服务对象,服务者需要在上一类型的基础上,对动物的喜好、特点、护理、反应性保健、娱乐和体育锻炼等方面进行说明,还需要引导服务对象与动物进行积极互动,包括一些指令的传达和积极的训练技术等;三是长期陪伴型,主要指通过家庭或社区宠物获得AAT效果的群体,除了一般的保健护理知识外,服务者还需要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用于预防服务对象因动物的疾病、走失或离世而带来的心理创伤,或举办以“文明养宠”“道德养宠”等为主题的活动,用于增进社区和谐,减少动物虐待。
3.4 触摸与陪伴
在服务对象与动物之间相互认识之后,服务者需要鼓励其与动物进行互动,包括通过抚摸、喂食、拥抱等方式来增进服务对象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在一些严肃、沉重、枯燥或悲伤的情境中,动物是一剂打破沉闷的良药。服务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动物的陪伴来获取更多服务对象的关注,如在临终关怀的服务中带上一只可爱的金毛猎犬为即将远去的人带来温暖,在家庭暴力的辅导中带上一只猫咪为经受虐待的妇女儿童提供支持。
3.5 委身融入
委身融入是指服务对象在与动物互动或相处过程中转变自身态度和观念,从而实现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AAT活动中,服务对象积极态度的融入是达到服务目标的根本保证,包含了从卸下防备、接近、融入、改变等四个过程。其具体涵义和做法包括:一是卸下外在防御的表象。服务者可以通过动物与服务对象的单独相处来帮助他们建立信任,也可以是在长时间的陪伴中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来卸下他们内心坚硬的外壳,又或者是在与具有相似性格动物的相处中映射自我。二是接近内心真实的自我。服务者需要透过动物的这些行为和转变来引导服务对象既要真实地表达需求,也要学会为生活而克制自我。三是融入动物传达的价值。服务者需要通过适时的讨论与分享,来将动物的无条件接纳、爱与回报、感恩、顽强意志、忠义、善待、宽容等积极品质融入服务过程中,从而使服务对象正确地理解、认识和体会这些价值。四是转变个人固有的观念。服务者可以先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服务对象观念是否有所改变进行判断和评估,接着对已有的改变进行强化,如通过重复体验、回忆与复述等方法来加深这一阶段的影响。
3.6 自我释放与表达
治疗动物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协助服务对象增强自我意识,积极地表达情感,并协助其缓解情绪。这一过程可使用的方法包括动物视角的提问、注意力转移、互动引导等。如当服务对象感到焦虑、紧张或愤怒时,治疗犬也可能会变得不安和摇摆不定,它会站起来四处走动,然后躺下,这样反复几次,最后向服务对象靠近,将头放到他的膝盖上,摆出一个舒服的姿势,这样的行为在许多场合会引起服务对象的感动和感悟。
3.7 温暖体验与能力提升
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包括了身体、言语、认知和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因此,AAT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功能的改善与提升,还包括帮助服务对象改善人际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适应社会环境等。一方面,动物带来的温暖体验能够缓解助人服务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照料动物和陪伴的过程中,动物透过身体接触、眼神和互动带来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体验,服务者可以通过设计更紧密接触的计划,让服务对象与治疗动物尝试新事物和新互动方式,并增强情感和巩固关系。另一方面,服务者可以采用成长式陪伴、拓展式训练、目标式合作和发展式互动,从根本上去实现人类心理及社会服务的价值和追求。
3.8 评估与脱离
疗效评估是衡量AAT对服务对象具有积极影响的科学依据。评估不仅能帮助有动物参与的服务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还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动物辅助治疗体系的依据。服务者在评估或接受评估时需要的信息应包括:服务对象的信息、参与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背景、需求分析、相关诊断与问题、干预目标与计划、治疗类型、治疗动物相关信息、实施的方式、过程处理、服务对象阶段性状态记录、服务者的回应、干预后的结果、后续服务的建议等[26]。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如量表、问卷、医学仪器等。但最终的评估应该以包括以上内容的报告为准,其中可以使用的评估方式和工具有:重复测量收集数据和分析、互动录像评级、儿童行为评估系统、中间态度量表、症状清单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治疗动物参与的服务中,不仅促进了服务对象的能力增长,更促进了治疗动物与服务者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因此,在结束AAT之前,需要敏锐感觉到治疗动物的情感依恋和表达需要,尽量理解、接纳并妥善处理因离别而产生的负面反应。为了使服务对象能够正常地脱离动物疗法,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包括设计过渡性活动、举行告别性仪式、制作纪念性物品等。
4 动物辅助治疗术: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与能力
AAT基于生物中心主义的伦理框架,对治疗动物同样秉持尊重、平等以及关爱的价值理念,并保持对于治疗动物的耐心和教导,从中发现治疗动物在与人类互动中所展现的灵性、优势及其情感支持,从而在促进治疗动物辅助人类的多元需求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治疗动物自身的健康及福利,从而实现人与动物的共同成长。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操作AAT的核心技术包括以下内容。
4.1 耐性保持
耐性保持技术是服务者在动物参与的服务过程中将自我或服务对象的思想和信念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并以多种视角去关注和理解自我、服务对象和动物的处境与感受,从而促进服务者、服务对象与动物之间建立更加积极和信任的关系。耐心保持技术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自我发现,即服务者认识到自身不利于实现AAT目标的态度、观念和价值,包括对动物的抵触、强烈的卫生意识、缺乏耐心和体谅等,并致力于改善自我的刻板认识,重新建立起对动物的信心。二是自我培养,即服务者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自我对他人或动物的理解与包容,有意识地培养有动物参与的服务中所需的爱心和耐心,增强服务过程中的自我融入。三是耐力识别,即服务者能够快速和敏感地观察到服务环境中的氛围,对服务对象和动物的接触效果进行判断和预估,进而决定后续的服务内容,以避免服务对象因害怕、行为反感而产生的心理或身体上的不适。四是耐性引导,即服务者引导服务对象学习、理解和接纳动物的情绪和行为,并通过自身的示范、表达和积极的互动来影响服务对象,进而培养服务对象与动物共处的能力。五是耐性延伸,即服务者要明确培养服务对象对动物的耐心不是服务内容的关键所在,而是要在此过程中培育和增强服务对象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耐心,进而促进服务对象实现自我成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社会环境。
4.2 灵性教导
灵性教导即服务者如何利用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向服务对象传达正向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协助服务对象去面对、克服和改变自身所处的困境。这些相似性包括遗传与变异、本能需求、个体情感、群体等级、角色分工、环境选择、外貌与性格特征等方面[27]。具体来说,灵性教导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灵性资料搜索。灵性资料的收集和归纳是实施此技术的关键所在,服务者需要在使用前充分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动物特征、社会主流观念以及可延展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开展相关服务时随取随用。二是联想性提示,要点就是要对服务对象进行联想性的提示和引导,包括通过特定情境的设置、故事举例、主观性词语强调等方式,来引起服务对象的关注和思考。三是感受性表达。当灵性教导开始慢慢走进服务对象内心的时候,会与原有的态度观念产生微妙的反应,要么怀疑,要么排斥,要么认同,要么反叛......服务者只有了解了这些感受,才能够适时对服务效果进行判断,从而对服务方案做出积极的调整。四是创造性发挥。当已有的教导对服务对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之后,服务者需要提供和创造机会,使灵性教导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引起服务对象的想象和延伸,充分激发和展现出服务对象的创造性,帮助其建立自信和巩固自我认同。五是情感性升化。由动物灵性素材带来的深刻体验是改变发生的内在动力,但仍然需要服务者协助服务对象就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情绪体验、评价和讨论、价值冲突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总结和回应,从而使灵性教导的意义在服务对象心中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4.3 隐喻性动物故事
服务者运用隐喻性动物故事技术,通过短暂的意象或隐喻把焦点转移到动物身上,利用服务对象对动物经验的理解和回应,形成其自我的生活经验。换而言之,描述故事的过程是让服务对象想像出动物的体验是什么,以帮助服务者进一步挖掘服务对象压抑中的感受与体验[28]。这一技术在服务对象与治疗动物已经建立起积极的关系时最为有效,因为服务对象会更强烈地将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和隐喻联系在一起。故事没有模板,服务者只需要将自己想要传达的与动物基本的行为和处境联系起来,并用这些基本元素为你的服务对象串成一个故事。隐喻性动物故事包含的象征性元素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可以传达情感并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或担忧;二是可以缓解服务对象的心理恐惧;三是可以表达出服务对象的希望;四是可以呈现服务对象的变革阻力;五是旨在鼓励和动物去引发改变;六是象征着可能产生的积极的变化结果。除此之外,隐喻性动物故事技术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个性化原则,即满足服务对象的独特需求;二是内省性原则,即故事不需要进行解释;三是无害性原则,即避免对服务对象造成伤害。
4.4 应激识别与处理
服务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掌握应激状况的识别与处理技术,即通过对服务对象和治疗动物的实时监控,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出识别和预防,并对已经发生的危机情况进行处理和干预。在这一技术中,服务者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一是了解人类和动物行为,并敏感于它们的情绪和需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身心障碍的患者和残疾的动物,要提前了解其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和不适反应。二是识别压力信号,包括服务对象与治疗动物的压力反应和迹象,如服务对象出现坐立不安、神态紧张、拳头紧握等,治疗犬出现摇动身体、眼神闪烁、试图离开等。三是采取必要行动,设法减轻服务对象的不适或动物的压力,包括停止服务、重新评估、为动物按摩等。四是学习动物的交流,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来对动物的沟通方式进行了解,如兽医们对狗和猫姿态的描述性文章等。五是降低风险和伤害,包括防止服务对象和动物的受伤和感染等,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戴牵引绳、训练员在场、避免刺激性气味和物体的存在、保持安全距离等。
5 制度与伦理:社会工作运用的优势与反思
目前,社会工作实务除了以最基本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等方式开展,还融入了不同学科领域的各种疗法和模式,如心理学上的空椅疗法、行为治疗、沙盘治疗和精神分析动力学治疗等;以社会学为背景的改善人际沟通、促进社会融入、鼓励社区矫治等服务;以戏剧、音乐、园艺、动物、运动、故事等多种媒介为依托的疗法服务。这些技术不仅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引,也丰富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29]。
5.1 社会工作运用AAT的独特优势
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AAT中动物拥有足够的陪伴力、扶助力、开启力、康复力、安抚力和疗愈力,同时又伴有动物训练、文化敏感、伦理问题、资格认证和社会认可等多种现实问题。这些特征使其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有诸多优势:首先,伴侣型动物的陪伴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服务对象的功能和价值感。据澳大利亚和德国的调查结果显示,养宠物者比不养者就医的次数分别少12%和16%,住院的时间平均要少32%。这充分表明伴侣型动物能够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30]。不仅如此,服务对象还可以在照料和观察动物的过程中加深内心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对家庭的信任感、归属感,培养良好的自尊、自信、助人、感恩等良好品质。其次,AAT中动物对服务对象具有直接的扶助力,能够协助服务对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通过对动物进行社会化、服从和技能训练,它们可以直接作为生活中的辅助工具,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引导和帮助,在与人类的互动上越来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导盲犬给视力障碍人士带去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治疗犬给阅读障碍儿童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氛围,温顺的马匹协助肢体障碍人士的功能恢复等。再次,动物的生理特性和外部特征对服务对象具有开启力,能够穿透社交壁垒,开启人们更多的内在潜能。动物不仅具有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的生物特性,能够刺激和引起服务对象的生理变化,从而减少服务对象身体上的不适,而且能够唤醒内心最原始的情感,令大脑释放化学物质,使人们瞬间变得温暖友好。最后,相比于传统的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而言,AAT不仅能够通过互动、咨询、陪伴等方式促进服务对象身心的康复与发展,而且AAT伴有的技能训练和生活照料的学习是服务对象学会生活自理和就业技能的良好途径。相比于其他治疗方式的专业性,治疗动物不仅仅充当了治疗者,更多的是教育者和培训者,在治疗结束之后,服务对象收获的不仅是身心的恢复,还有社会交往和生活能力的增加。
5.2 社会工作运用AAT的反思
相比于早在18世纪早期就开始对AAT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西方国家而言,中国AAT的发展和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AAT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首先,相关专业治疗机构和治疗师的缺乏限制了AAT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运用的程度。一方面,目前国内已有动物训练机构大多为家庭宠物服务,且成本昂贵,训练目标是为了满足家庭类伴侣动物陪伴的需求,而非训练专业的治疗动物或伴侣动物,这就限制了治疗动物服务于更多元的人类心理及社会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国内的伴侣动物保护事业也由于社会认知、法律法规以及监管体系的不到位,面临着社会认可、资金来源、服务规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困境。尤其是伴随伴侣动物权益受损的日益严重,规模化、人性化以及系统化的伴侣动物照顾、训练以及安置工作尚需继续拓展。
其次,传统物种等级观念和多元地域文化削弱了AAT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运用的影响。一方面,优劣物种观念带来对动物的歧视与偏见、多元文化信仰带来的动物崇拜或憎恶、差异痛苦经历带来的动物恐惧和社会压力等等,都可能带来社会工作服务的障碍、局限和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但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语境中,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差异很大。不同动物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体系中有不同的地位,更有不同的对待这些动物的禁忌和规范,这可能会导致AAT运用者在为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人士提供服务时存在困惑和忧虑[31]。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运用AAT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文化和宗教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动物的态度。以目前国内社会工作者开展AAT的相关服务经验、受训经历以及技术水平来看,还很难达到快速准确地识别、评估、处理和化解此类风险和障碍的最佳状态。
再次,相关动物福利服务政策体系的缺位降低了AAT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运用的成效。目前,我国除了导盲犬有相关的认证机制和配套服务外,既没有建立起其他关于治疗动物、动物训练机构、动物训练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体系,也没有健全相关的资格认定认证体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服务监管评估体系,更没有形成AAT实施的友好社会文化环境,极大地限制了ATT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制度化发展。
最后,治疗效果和伦理问题的学界争议也制约着AAT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运用的推广。一方面,在实证主义和证据为本的当代社会,社会工作服务中运用AAT也需要更加定量和明确的成效支持,尤其是来自前后测指标的对比数据,而这在AAT服务中往往由于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以及私密性而难以达成,尤其在相关伦理守则、认证体系和评估规范缺乏的背景下。另一方面,AAT的运用也会受到来自动物权益维护者的监督和批评,尤其是在治疗过程中如何保护治疗动物的合法权益和应当福利。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伴侣动物或治疗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相关的动物福利机构仍然发布了一些关于治疗动物应该享有的福利清单,以供AAT运用时加以参考和遵守。这说明在使用AAT的过程中关乎动物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32]。
6 结语
当今时代,在人类自然环境系统中赋予生物学和非人类生命更高价值的生物中心主义伦理方兴未艾,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也更加亲密和谐。展望未来,动物福利尤其是伴侣动物福利的政策保护会不断建立和健全,动物辅助人类的生理、心理、教育、社会以及灵性层面的服务也会得到持续而专业的发展[33]。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开展AAT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服务运用也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面向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