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個稅優惠+人才優勢粤港澳大湾区開闢創業興業熱土

2019-02-19曾小苑

台商 2019年11期
关键词:創業數字工業

曾小苑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以來,作為大陸甚至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從改革先鋒區起步,含个税优惠在內的多項稅收優惠政策及諸多辦稅便利化改革備受關注,成為有效吸引海內外人才的「引力波」。

同時,大灣區雙創基地孵化創業人才,打造工業數字化急需的「智造人才」……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發展高地,向世界級灣區快速邁進。

粵港澳大灣區的個稅優惠政策,將明顯降低企業在珠三角的就業創業成本,借此引來和留住更多境外人才,以滿足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所需。

在這股創新創業大潮下,越來越多港澳企業湧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為大灣區帶來科研技術的同時,也帶來許多有國際視野、專業能力一流的青年人才。

同時,粵港澳三地還將在重大數字經濟活動舉辦、數字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數字經濟創業創新、工業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發展等方面加強合作,優勢互補,推進「數字灣區」建設。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公佈以來,作為大陸甚至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是要建設成為全球創新發展高地。

從合作體制和機制層面看,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點是「一國兩制」。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單獨關稅區、三種貨幣制度和三個法律體系,使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合作既不同於國際的區域合作,也不同於國內省際區域合作。

粵港澳區域合作與發展的實踐表明,經濟體制的這種差異性可以在區域合作中產生制度互補收益,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優勢。「一國兩制」保證了香港、澳門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的地位、高度開放與國際化營商環境,使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發揮國內其他城市無法替代的作用。

世界級灣區 改革先鋒區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無論在經濟總量還是在創新經濟活力上都取得了不錯成績。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6萬億美元,超過了舊金山灣區,接近紐約灣區水平;粵港澳大灣區內還集聚了4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4所世界100強的大學。與其他世界級城市群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口規模、經濟總量以及港口和機場吞吐量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一定優勢。

2019年8月18日,作為灣區一員的深圳又有新定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佈並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將深圳打造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深圳已經是「大灣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提出「先行示範區」概念,必將加強香港、澳門和深圳所在的廣東省之間的融合,把這三個地區拉得更近,豐富『一國兩制』實踐,通過跨境文化活動,不斷增強港澳同胞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也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得更好。

智聯招聘CEO郭盛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已經呈現出非常強的淨流入的態勢,尤其是在《規劃綱要》發佈之後。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的淨流入率為1.07%,而2019年第二季度則增加到1.42%。「政策文件增強了企業家的信心,對人才的需求表現非常旺盛。同時,人才進入大灣區的意向也更加強烈。」

郭盛分析,大灣區的人才來源主要是北京和上海,特別是有越來越多的北京人進入了大灣區。「北京本來就是一個科學和教研的基地,很多人才朝粵港澳大灣區走。」2019年第二季度,來自北京和上海的人才占到大灣區人才流入的比例分別為10.51%和5.69%,緊隨其後的是長沙、武漢和成都,分別占比為3.88%、3.32%、3.30%。

談到人才流入的原因,郭盛表示,主要原因還是高薪資對人才的吸引,尤其是深圳的薪資水平比全國水平要高很多。「大灣區的產業主要是金融和科技,這兩個產業結合起來必然會造就高工資。」

個稅優惠吸引境外人才

對於港澳人才的吸引,稅收優惠政策及諸多辦稅便利化改革備受關注。

2019年3月,國家發佈《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明確,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按內地與香港個稅稅負差額,由珠三角9市財政給與補貼。這亦被稱為「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即補貼金額=在大灣區繳納的個稅已繳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港稅/澳稅。)

目前,這項政策正加速落地,繼6月份廣東省發佈落實通知之後,廣州、深圳、珠海、江門、中山等多個城市已出台或正醞釀出台個稅補貼暫行辦法,細化人才認定標准和申請流程等,顯示政策將進入實施階段。

這正是諸多港澳人士及本地企業所期待,何子鋒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並曾在台灣和香港深造及在知名IT企業工作。2018年,何子鋒在珠海橫琴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專門從事高端無線基站、高端路由器相關軟件研發。該企業核心團隊約五六人,均為博士、碩士等高端人才。

「我們知道個稅優惠政策不久,等政策明確後,如果符合條件會馬上申請。」何子鋒說,估計該企業將有數名骨幹能享受這一政策,申請下來後每人能省下不少錢,「這會讓我們在此更穩定發展,珠三角的創新創業環境其實不錯。

境外人才及本地企業對此均多有期待,認為這將有效釋放大灣區人才「引力波」。對前者而言,個稅優惠政策將明顯降低其在珠三角就業創業成本;後者則希望珠三角城市能借此引來和留住更多境外人才,以滿足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所需。

雙創基地孵化創業人才

2019年5月27日,廣東省印發的《關於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珠三角9市各建設至少一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力爭在2025年前實現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平臺「1+12+N」的空間佈局,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感、文化歸屬感、生活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

實際上,在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政策出台前,廣東早已成為港澳青年北上創業的熱土。當前廣州已有28個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累計落戶港澳台創新創業團隊273個;深圳已有13個深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累計落戶港澳創業項目403個;珠海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運營4年來,累計孵化澳門項目198個,與近30家港澳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僅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設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以來,就已吸引港澳青年創業團隊360多個,涉及互聯網、金融、科技、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就業人員近4000人。

此外,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也開始憑借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充足而實惠的政策利好,逐漸吸引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深入大灣區「腹部」。

《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到,到粵創業的港澳青年可與廣東本省青年同等享受創業培訓補貼、一次性創業資助、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租金補貼、創業孵化補貼等扶持政策。

2019年5月27日,《珠海市支持港澳青年來珠就業(創業)和技能培訓(訓練)若幹政策措施(征求意見稿)》發佈,從10個方面全方位推動和促進港澳青年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

《意見稿》提出,港澳高校應屆畢業生到珠海市中小微企業就業,並履行勞動合同和繳納社會保險費滿6個月的,一次性給予3000元(人民幣,下同)就業補貼。

港澳青年選擇來珠海創業,還能享受「零租」福利。《意見稿》提出,港澳居民在珠創業,優先入駐廣東珠海公共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由基地提供系列創業服務,並享受最長三年「零」租金、「零」物業管理費的優惠政策,還能申請入住市、區人才住房。

不獨珠海,全省視野下港澳青年到粵創業「利好」已在路上。

資本是創業必不可少的元素。面對港澳青年的創業資本需求,廣東也有所准備。

港澳居民在珠海創業並辦理就業登記,創業者在珠港澳金融機構獲得創業貸款的,可享受貼息的貸款額度最高達30萬元;對創辦小企業,吸納就業並辦理就業登記、繳納社會保險費滿3個月的,根據吸納就業人數,按每人15萬元的標准增加貼息額度,可享受貼息的貸款額度最高達300萬元。

廣東還將加強遴選港澳青年優秀創業項目給予資助,將港澳科技創新基金、青年發展基金等優惠政策措施覆蓋至在粵創業的港澳青年。

2019年5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發佈。方案提出,要將入駐創新創業基地中符合條件的港澳青年納入當地公租房保障範疇,並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對符合相應條件的港澳青年,支持其購買共有產權住房。

畢業後,香港青年施嘉祖和他的3名香港同學組成創業團隊,主要業務是向港澳求職者、用人企業提供人才輸送方案。

深圳前海的深港青年夢工場開園4年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356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176家,半數以上團隊獲得融資,總融資金額超15億元人民幣。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面前,無論是創業環境,還是創業者的觀念都在改變,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將會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創業熱土上紮根成長。

在這股創新創業大潮下,越來越多港澳企業湧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科研技術的同時,也帶來許多有國際視野、專業能力一流的青年人才。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陳賢帥,來到佛山創辦佛山市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港青年、炫音文化創意(東莞)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梓澄來到東莞追夢……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通車,深圳、廣州、東莞、珠海、佛山、江門等大灣區城市,與港澳的互動已無「地理障礙」。

對於未來,施嘉祖充滿信心。「現在的觀念和格局更開放了,以前會覺得我是香港人,現在可以說我是粵港澳大灣區人。」

工業進行數字化急需「智造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引發港深青年創業潮流之外,傳統產業如實現轉型升級,數字化轉型革命也成為大灣區的重要嘗試之一。

2018年,廣東最先發佈了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地方政策,提出到2020年推動1萬家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帶動20萬家企業「上雲上平台」。

放眼大灣區,目前已經雲集了眾多主流雲計算開發平台,這些平台已在多個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開展示範合作。自2017年起,先後有阿里雲工業互聯網總部、樹根互聯正式落戶廣州開發區,「微軟廣州雲暨移動應用孵化平台」落戶廣州南沙,以及即將落戶廣州開發區的浪潮工業互聯網大灣區總部等。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廣東已先後引進了20餘家國內知名工業互聯網平台,培育了中設智控、機智雲、裕申、中和、中船互聯等多家本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在全國1 0個「雙跨」工業互聯網平台中,廣東占據3席。

幾乎每家工廠的老板都認同信息化、數字化對於提高生產效率、管理效益的重要性。但技術人員在向部分制造業企業推廣時發現,這種「認同」要轉化為「行動」,還要具體測算投資回報率與投資回收期。在計算過後,不少企業往往沒了下文。

傳統產業的「創一代」們往往更務實,由於常年專注於生產制造以及擴大銷路,在面對這些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時,往往不知所措。

在傳統產業遭遇轉型升級難題時,珠三角的「創二代」們也開始登場。詹卡達就是其中之一,他大學還未畢業便進入到父輩的華信塑料模具廠做工,長達5年之久。

「生長在汕頭,我從小就是個流淌著玩具血液的孩子,希望通過玩具把中國文化傳遞到世界各地。」他說。

不同於「創一代」們,詹卡達在開啟廣東啟夢玩具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啟夢玩具」)這一新事業時,就想利用新技術改善傳統玩具產業,工業互聯網成為像他一樣的創二代們破題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鑰匙。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顧問管震表示,人才的短板也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亟需補課的領域。他認為,「找不到人、請不起人、留不住人」是當前工業互聯網最頭疼的問題。他認為,現在不缺少制造業高端人才,也不缺少高端互聯網人才,但缺少的是既精通制造業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跨界融合人才。

「在現在這個工業4.0時代,智人比智造更為重要。」詹卡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啟夢玩具在這場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不單只是機器換人,而是積極培養「智造人才」。

啟夢玩具與諸葛雲、阿里雲達成了合作,在對企業進行全面的綜合診斷的同時,還共同建立全球更為先進的注塑4.0學習工廠與小諸葛育人計畫,積極培養科學注塑成型、科學設備/模具維護保養、精益生產、自動化智能制造等能勝任工業4.0需要的專業智能匠才。

針對上述難題,在2019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大會上,粵港澳三方共同發佈了《粵港澳合作共同推進大灣區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倡議書》。

根據倡議書,粵港澳三地將在重大數字經濟活動舉辦、數字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數字經濟創業創新、工業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發展等五個方面加強合作,優勢互補,推進「數字灣區」建設。

猜你喜欢

創業數字工業
漫画
光影视界
工业文明
創業切忌盲目跟風,籲做好能力匹配與職業規劃
奇妙的数字
冰冰爽爽的冰激凌
0的苦恼
填数字
吴崇翔作品
葉檀 創業不是就業的替代品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