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里的中国人
2019-02-19之心
之心
不得不说,生活在一个酒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尤其又到了年关,《南风窗》的《酒里·人间》出现得恰逢其时。
对于笔者这样对我国主要名酒都了解不多的外行人来说,这一组仿佛让人浸润在醇绵酒香里的文字,既是酒知识的科普,也是体验各地民风世情的文化之旅,更是中国人个体与群体处世哲学的生动写照。如果要将酒在国人、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加以区分,我倒觉得可以借用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境界的说法: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文化)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酒的最初形态:在基本满足了粮食需要后,人们为了追求更深层次的口腹之欲而发明(也可能是偶然发现)了酒。这阶段的酒,没有任何人为赋予的意义和标签,它只是一种饮品。
功利境界,则是人们希望借助酒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比如,驱寒;比如,以酒为业,养家糊口;比如,为了交际应酬饮酒,是为了融入某一圈子,获得群体的情感认同或某种现实愿景;比如,为了宣泄快乐或痛苦而饮酒,是希望麻痹和释放情感。
道德(文化)境界,比如历史上,文人墨客们的为酒痴狂,“斗酒十千恣欢谑”“白日放歌须纵酒”是唐朝的豪迈洒脱,“把酒问青天”“沉醉不知归路”是宋朝的婉约深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今人对古人的追忆与思慕……在中文系读书时,经常有同学开玩笑:要是古人不那么嗜酒,我们现在得少多少“背诵全文”啊!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思是:要是没有酒,我们的诗歌、文学得多黯然失色啊!在灿若星河的史学、文学、艺术史中,酒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但在严肃的道德家眼里,酒往往又被赋予了放纵无节制、失德败行等暗黑标签。
天地境界,则关乎“融合”一词。传统酿酒工艺与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的博弈,得天独厚的酒产地与外来文明的碰撞;各个酒产地对地域风情、生存哲学和审美原则的坚守与吸收其他酒特长的摇摆;世代以酒为生的传统人,其价值观、爱情观,与信奉快餐文化、及时行乐的都市人的对垒;甚至个体的纵情享乐与理性克制的撕扯,一直并且将长期存在下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之所以饱经沧桑却绵延不绝,靠的正是一股兼收并蓄的包容情怀,中国人太懂得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和谐。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有趣的是,到了当今社会,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观念中,正“返璞归真”,回归其本来的单纯物质形态。知识分子心中和笔下的酒,自带各种风情,但世代生活于酒产地的人们,或许对此并没有自覺清醒的认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自主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这才是生活和人生本来的模样,你不需要懂得太多太深奥的大道理,按照自己的本心走下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