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呼吸功能及膈肌功能的影响▲

2019-02-19俞长君张会慧蔡雨星

广西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腹式亚急性康复训练

俞长君 杨 婷 张会慧 蔡雨星 杨 蓓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省南京市 210006,电子邮箱:704932537@qq.com)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脑卒中急性期过后,多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呼吸训练能改善机体的最大呼气压及最大吸气压,对调节患者呼吸肌强度、增加呼吸肌耐力有重要意义[2-3]。针对脑卒中患者较为常用的呼吸训练有腹式呼吸训练和胸式呼吸训练,而哪种呼吸训练方式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更好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及膈肌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8例接受康复训练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经询问病史及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4],均为首次发作;(2)初次发病后均在正规医院神经内科诊治15 d以上,生命体征平稳后出院;(3)接受康复训练时距发病初病程时间为8~20 d;(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配合康复训练。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生命体征不平稳者;(2)存在严重认知障碍及言语障碍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胸式呼吸组29例和腹式呼吸组29例,其中常规康复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3.1±4.8)岁;脑出血10例,脑梗死20例;病程(53.1±5.1)d。胸式呼吸组男20例,女9例;年龄(63.1±4.8)岁;脑出血10例,脑梗死19例;病程(53.1±5.1)d。腹式呼吸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64.0±4.5)岁;脑出血11例,脑梗死18例;病程(53.3±5.2)d。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方式,康复医师小组依据患者卒中后不同功能障碍,制订相应康复功能训练方案,疗程均为3个月。胸式呼吸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胸式呼吸训练方式: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呼吸放松状态,于呼吸周期开始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用鼻吸气直至胸部隆起,再保持屏气3~5 s,然后通过口腔呼出,呼吸频率5~6次/min,每次训练5~10 min,2次/d。腹式呼吸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取平卧位,放松膝髋关节并持舒适微曲位,右手置于腹部,左手置于胸前,进行鼻吸气并经口腔呼气方式训练,医护人员在患者呼气末对其膈肌进行震动和牵张干预,呼吸频率5~6次/min,每次训练5~10 min,2次/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膈肌功能:(1)肺功能指标: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MasterScreen肺功能仪进行检测,包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比值;(2)呼吸力学指标:采用瑞迈特BMC-730-25TH双水平医用呼吸机(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包括呼吸压力、气道阻力、气道峰压;(3)膈肌功能:采用苏州市东方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F-5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进行检测,包括患者最大自主呼吸时的平静膈肌肌电以及最大膈肌肌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3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康复训练前,3组患者的FVC、FEV1及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康复训练3个月后,3组患者FVC、FEV1及FEV1/FVC均高于训练前(均P<0.05),且3组患者训练后FVC、FEV1及FEV1/FVC水平由高到低均为腹式呼吸组>胸式呼吸组>常规康复组(均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x±s)

注:与常规康复组比较,*P<0.05;与胸式呼吸组比较,#P<0.05。

2.2 3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康复训练前,3组患者气道峰压、呼吸压力及气道阻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康复训练3个月后,胸式呼吸组和腹式呼吸组气道峰压、呼吸压力及气道阻力均低于训练前(均P<0.05),而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气道峰压、呼吸压力及气道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训练后气道峰压、呼吸压力及气道阻力水平由低到高均为:腹式呼吸组>胸式呼吸组>常规康复组(均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呼吸力学指标比较(x±s)

注:与常规康复组比较,*P<0.05;与胸式呼吸组比较,#P<0.05。

2.3 3组患者膈肌肌电训练前后比较 康复训练前,3组患者的平静膈肌肌电及最大膈肌肌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康复训练3个月后,3组患者平静膈肌肌电及最大膈肌肌电均高于训练前(均P<0.05),且3组患者训练后平静膈肌肌电及最大膈肌肌电水平由高到低均为腹式呼吸组>胸式呼吸组>常规康复组(均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膈肌肌电训练前后比较(x±s,μV)

注:与常规康复组比较,*P<0.05;与胸式呼吸组比较,#P<0.05。

3 讨 论

科学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5-6]。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肢体功能锻炼为主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呼吸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研究发现[7],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均需长期卧床,甚至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从而导致患者肺功能状态较差,其肺泡摄氧能力较低,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在对脑卒中患者采取肢体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肺部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在我院康复科接受康复训练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呼吸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胸式呼吸组和腹式呼吸组患者训练后的肺功能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膈肌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提示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进行呼吸训练有助于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肺功能,对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呼吸肌功能训练是针对呼气肌和(或)吸气肌进行的一种持续规范化功能训练,目的在于通过改善患者的最大呼气压及吸气压来调节呼吸肌群强度,从而增强机体的呼吸肌群耐力[8]。科学有效的呼吸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动脉氧分压等均有显著效果,对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减少肺部感染有重要价值[9-11]。呼吸训练分为胸式呼吸训练及腹式呼吸训练,何种呼吸训练方式在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及膈肌功能中的效果更优的报告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腹式呼吸组训练后FVC、FEV1、FEV1/FVC、平静膈肌肌电、最大膈肌肌电指标均高于胸式呼吸组,而气道峰压、呼吸压力及气道阻力均低于胸式呼吸组(均P<0.05),说明腹式呼吸组患者肺功能、呼吸力学以及膈肌肌电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胸式呼吸训练组,提示腹式呼吸训练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身体康复中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分析原因如下:(1)在腹式呼吸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在患者处于呼气末时对其膈肌进行震动和伸张,可能加强了对膈肌的锻炼效果[12];(2)在医护人员对膈肌进行震动和伸张干预时,患者的膈肌势出现位移,可显著增加肺活量,有效减少呼吸周期中的无效腔,最终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13]。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取何种呼吸训练方式,在康复训练期间医护人员要检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密切观察其变化情况,如发生异常或疑似异常,需及时有效的妥善处理[9,14]。同时,在呼吸训练前,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并提高其对呼吸训练重要性的认知。此外,医护人员应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为患者讲解呼吸训练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呼吸训练有助于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肺功能及膈肌功能,改善呼吸力学指标,且腹式呼吸训练方式的应用效果优于胸式呼吸训练方式,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择腹式呼吸训练方式。

猜你喜欢

腹式亚急性康复训练
腹式全子宫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20 m 跨径直腹式小箱梁的开发应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保健妙招:腹式呼吸法
非脱垂子宫阴式与改良腹式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