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蔬菜入侵新害虫
——菊方翅网蝽
2019-02-19蔡定军陈浩望勇司升云
蔡定军 陈浩 望勇 司升云
菊 方 翅 网 蝽 [Corythuchamarmorata(Uhler,1878)]隶属半翅目网蝽科,原产北美,为我国入侵性害虫,于2010年首次发现于上海,目前在上海、浙江、江苏、台湾、湖北、河南、江西等省市均有分布,并呈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寄主植物主要为菊科植物,如菊花、向日葵、菊芋等经济作物,以及苍耳、艾蒿、鬼针草、一年蓬、醴肠、豚草等杂草,也为害甘薯、牵牛等旋花科植物。该虫2014年在武汉地区菊科作物上被发现,后又被发现为害甘薯(薯尖)、蕹菜等旋花科蔬菜及菊芋、蒌蒿等菊科蔬菜,现已成为菊芋毁灭性害虫及甘薯、蕹菜主要害虫,其寄主作物及为害范围仍在进一步扩大。
1 田间识别
1.1 为害特点
菊方翅网蝽以成虫和若虫在寄主叶片背面群集刺吸为害,叶片被刺吸部位显现黄白色斑点,直至出现焦枯斑,为害严重的可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逐渐变黄枯萎。该虫在叶主脉周围叶肉内产卵及在叶背排泄粪便,也会产生黑色斑点及铁锈状斑点等为害状。
1.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76~3.02mm,宽1.56~1.79mm,雄虫略小于雌虫。头顶及体腹面黑褐色,足和触角浅黄色,腹部褐色,足第2跗节端部黑褐色。头兜、中纵脊、侧背板及前翅的网室室脉上密布直立小刺,侧背板外缘和前翅前缘具排列整齐的刺列。头兜、纵脊、侧背板及前翅网室乳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多具网状褐斑。头兜盔状、高耸、较长,前端向前覆盖头部并超过头前端,后端向后超过盘域中部,为中纵脊高的1.6~1.9倍,前2/3急剧下倾;前翅近长方形,前缘基部强烈上卷,近直立,亚基部几乎呈直角状外突,两前缘在外突后直且相互近平行;前缘域宽大,基部和端部具2~3列网室,中部最宽处具3~4列网室。卵长约0.4mm,宽约0.2mm,褐色,茄形,顶部有卵盖,卵盖四周常有明显领圈状构造。若虫共5龄。老龄若虫体长约1.56mm,体宽约0.87mm,浅褐色,椭圆形,体周缘各节具浅褐色刺簇状突起,端部黑褐色。
1.3 生活习性
武汉地区1年发生5代,可见成虫在寄主植物基部或附近隐蔽处越冬,3月底开始出蛰,4~11月发生为害,田间世代常重叠发生,以7~9月发生为害最为严重。成虫飞翔能力弱,趋光性弱,常静伏叶背为害。成虫羽化后7天左右开始交配产卵,卵多散产于寄主叶背沿主脉或侧脉的组织内,外露卵盖。若虫群集为害,活动能力弱。若虫孵化后多在卵壳附近为害,4、5龄若虫逐渐分散。成虫与若虫常群集于叶背刺吸为害,受害叶片变黄直至枯死。菊方翅网蝽喜欢高温干旱环境,夏季雨量少、温度高,利于其发生与为害。若秋季骤然降温或霜期提早,能抑制最后一代的发生,并降低越冬基数。
2 防治方法
2.1 加强检疫及疫情控制
菊方翅网蝽属入侵性害虫,在国内处于扩散蔓延趋势,应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规定,严把引种审批和调运检疫关口,密切加强相关疫情的监测;要及时发现疫情,杜绝人为扩散和远距离传播;发现疫情后应积极进行除害处理或防控处理,有效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2.2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及时翻耕土壤,适时进行浇灌;甘薯(薯尖)、蕹菜等旋花科蔬菜避免与菊科作物混种栽培;蕹菜田可适当多灌水,增加田间湿度,减少为害;对野生菊科杂草要及时铲除,减少虫口基数。
2.3 物理防治
甘薯(薯尖)等蔬菜在卵期或为害初期,应及时摘除有虫叶片。
2.4 化学防治
若虫发生初期,进行化学防治,施药以叶背为主。可选择农药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啶虫脒微乳剂2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0g/L联苯菊酯乳油1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000倍液或99%矿物油乳油100倍液等。
(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