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穿刺术在牛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9-02-19李新华
李新华
(河南省项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项城 466200)
近年来,我国牲畜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但从各大养殖场的养殖管理现状来看,各类疾病的频繁发生为养殖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一状况对牛病治疗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穿刺术作为一项兽医常用技术,其可在牛病诊断、治疗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分析穿刺术在牛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穿刺术的原理及作用
穿刺术的原理为:经套管针、穿刺针置入病畜体内,获取气体、内容物等样本,通过对样本形态、性状等的分析,判断其健康状态,并为其后续治疗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这种常用诊疗常用技术的作用为:帮助兽医判断病畜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措施的实施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2 穿刺术在牛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穿刺术在牛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腹腔穿刺方面
在牛病管理中,腹腔穿刺兼具诊断、治疗两方面作用。目前,这种穿刺技术可为牛腹腔内出血、胃肠破裂等疾病的诊断提供支持。而在治疗方法,这一技术也可作为牛腹腔积液治疗的辅助技术。
腹腔穿刺技术在牛病治疗中的应用流程为:于病牛腹腔选择适宜穿刺点(多选取病牛剑状软骨10~14cm处),单手轻轻移动待穿刺部位皮肤,另一手沿垂直于病牛腹腔方向,将穿刺针置入3~5cm,穿刺成功的标志为:刺入穿刺针或套管针后,可产生落空感。待穿刺成功后,根据诊疗工作要求开展下一步操作:如需确诊,则直接经套管针自病牛腹腔内抽取适量液体或放出气体,根据其液体性状的评估,判断其疾病类型。在这一环节,如穿刺液不符合正常穿刺液(透明状、黄色)要求,提示其伴有相关疾病。如穿刺液呈红色,提示病牛伴有腹腔出血风险;如红色穿刺液中可见纤维蛋白凝块,提示病牛伴有肠变位风险。此外,如经这一穿刺技术诊断后,发现草渣残留,提示病牛伴有消化道破裂或消化道穿孔等疾病。除了颜色、成分的判断外,穿刺液的味道也可为诊断工作提供支持。例如,当发现穿刺液有尿味时,提示病牛伴有膀胱破裂风险。
如需治疗,则于连接注射器后,向病牛腹腔内输注适宜药物,以实现治疗目的。上述操作结束后,拔出针头,复位穿刺部位皮肤,外用碘酊等药物进行消毒[1]。
2.2 瘤胃穿刺方面
瘤胃穿刺术在牛病诊断中的应用流程为:根据病牛的表现,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根据髋关节与最后肋骨连接线的中点进行定位)。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单手轻移穿刺部位皮肤,以套管针沿病牛右前肢方向缓慢刺入,穿刺成功后,可将针芯取出,采集适量病牛瘤胃内容物样本,用于后续检测,以确定其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等。
除了诊断外,这种穿刺术也可被应用于瘤胃内注药治疗、瘤胃急性臌气治疗等。其中,瘤胃内注药治疗的前期操作与诊断流程完全一致,待穿刺成功后,可直接经穿刺针向病牛瘤胃内注入适量药物,借助药物的抗炎、抗菌等作用,实现治愈目的。而瘤胃穿刺术在瘤胃急性臌气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则为:于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慢慢排出病牛瘤胃内的气体,以避免过快放气带来的昏迷风险。
2.3 瓣胃穿刺方面
瓣胃穿刺也可为牛病诊断、治疗提供良好的支持。在实践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穿刺期间的表现作出合理的判断。为了保障穿刺术的安全性,需于牛站立保定状态下,于其右侧8~10肋间置入套管针(长度以16~20cm为宜),经垂直方向刺入皮下后,将穿刺方向转为后前下方向,持续刺入10cm左右,即可到达瓣胃。判断成功穿刺的方法为:经穿刺针向病牛瓣胃中注入30ml生理盐水,回抽检查液体状态,如其中可见草屑,提示瓣胃穿刺成功。如未见草屑,提示穿刺失败。在运用瓣胃穿刺术时,如进针过程伴有沙沙音,且阻力水平较大,胃内容物质地坚硬,提示病牛伴有瓣胃疾病。
2.4 胸腔穿刺方面
病牛诊疗工作中,胸腔穿刺流程为:于站立保定状态下,经牛胸外静脉上方3cm、右侧第六肋间等部位,单手将穿刺处皮肤适当向前方移动稍许,另一手持连接适宜长度胶管的穿刺针,沿垂直牛胸腔皮肤方向置入穿刺针。进针3~5厘米时,可开展后续诊断、治疗工作。其中,诊断工作方法为:于进针3~5厘米后,抽取适量胸腔积液,通过积液性质的检查,确定其疾病类型;而在治疗环节中,则可结合诊断结果,直接经穿刺针的胶管向病牛胸腔内注入适量药液,以抑制其病情进展。为了降低病牛穿刺部位的感染风险,需于实施胸腔穿刺术后,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3 小结
综上所述,于牛病治疗中引入穿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充分发挥穿刺术的诊断、治疗辅助作用,兽医需要在做好保定工作的基础上,借助适宜的穿刺方法,合理确诊,并以诊断结果为依据,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此外,还应不断结合牛病治疗经验,总结穿刺术应用技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保障所选择穿刺方法与病牛疾病类型的充分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