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撑起纳税信用管理大格局
2019-02-19程辉
程辉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我国税收信用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研究大数据在税收信用建设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正当其时。近年来,随着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税务部门对税收信用建设的广泛重视以及推进,我国的税收信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前税收信用缺失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且亟需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收信用体系。企业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和部门藩篱,整合税务、金融等信息和资源,完善动态跟踪、分析预警机制,全面构筑纳税信用管理体系,撑起纳税信用管理大格局,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大数据为税收信用建设提供了发展新契机
1.大数据时代为税收信用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契约角度看,税收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和税务中介通过利益交换既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竞争博弈,这种关系具有平等自愿的契约特征,从而形成了税收博弈关系。税收博弈中,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税收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大数据在税务行业的应用,将会充分挖掘行业数据的内在价值,改变税收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也会改变税收活动中各个涉税主体的博弈结果,从而对各涉税主体的税收信用行为产生影响。
2.海量涉税信息为诚信纳税管理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所不在的无线传感器、移动设备、RFID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大量的互联网用户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巨量的信息交换,其中包含了海量公民在社会生活、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相关涉税信息,为诚信纳税管理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持。税务部门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从源头保证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学习数据挖掘、情感分析、网络分析等大数据关键技术,能够合理运用海量数据发现公民在纳税过程中的行为特点,从而提高税收管理的针对性。
3.数据分析为纳税人潜在的失信行为进行事前的预防纠正。由于我国对纳税失信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力度不够,使得纳税人对纳税失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预期过低,从而导致纳税失信行为屡有发生。大数据时代使得对税收征管进行实时监控成为了可能,税务机构不再需要以月或者年为单位对纳税人进行定期监管,通过搭建税收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得到实时的税收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纳税人潜在的失信行为进行纠正。税收管理模式可以从事后的“检查和管理”转变为事前的“预测和预防”,有效避免税款流失,提高监管工作的主动性。
4.信息交流、数据共享、分析为诚信管理强大的技术支撑。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交流、共享、分析的时代,税收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时代背景下中应运而生。税收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和完善是我国当前税收工作的重点之一。电子化的纳税申报、高效的数据分析、不同机构间畅通共享的信息渠道都离不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通过金融、海关、工商、财政等部门间的涉税信息共享,一方面可以完善涉税信息、减少采集成本,另一方面各机构也可以利用公民的诚信纳税记录进行风险甄别和管理,完善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大数据背景下,诚信纳税体系的思路
1.加强企业纳税信用风险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降低纳税人涉税风险,提高纳税人整体纳税信用。大数据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但如何高效地提取其中有效的信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加强企业纳税信用风险系统建设。确定指标预警值,对行业、地区、季节和企业规模等开展分析,将指标的异常嵌入到各评估模型中,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测算,确定合理变动范围,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动态分析、适时调整。建立并及时优化风险预警模型,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分析识别,通过对涉税信息筛选、整理、测算、分析,归纳风险发生规律,建立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达到风险点即时预警。如有的税源部门一个人管理近千户纳税人,按以往的传统纳税手段,即使再增加几倍的人手也管不过来。而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是及早发现问题、化解纳税人涉税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前台加大“放管服”力度,后台依托税收大数据加紧风险防控,“数据分析——风险推送——提升信用——减少违法”在税企间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还可成立了跨部门跨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团队和税收风险管理专业团队,定期对纳税数据、第三方信息进行分析比对,筛查风险点。通过系统平台、税企邮箱等渠道向纳税人推送涉税风险提醒,此举不仅降低了纳税人的涉税风险,还提高了纳税人的整体纳税信用。
2.积极构建大数据时代下税收信用数据库。税收信用数据库是大数据时代下完善和发展税收信用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条件,没有税收信用数据库,大数据在税收信用领域的应用就无从谈起。税收信用数据库和传统的税收征管数据库不同。一是目的不同,税收征管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满足纳税人申报纳税、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需要,是生产型数据库,而税收信用数据库则是为了满足税收大数据分析需要。二是两者结构不同,税收信用数据库的结构要适应大数据分析的需要,对生产型数据进行加工后导入到税收信用数据库中,而不是原封不动的拷贝。三是两者内容不同,税收征管数据库中存储的主要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的信息,而税收信用数据库中则更加全面,包含更多的涉税数据,比如第三方涉税数据及互联网涉税数据。税收信用数据库大数据应用于税收信用领域的基础,必须满足大数据“数量大、范围广”的特点,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税收信用数据库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的涉税数据:税务机关在征收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涉税信息;其它政府部门如工商、银行等所掌握的涉税信息;纳税人自身的涉税信息;社会中介机构掌握的涉税信息;互联网平台上的涉税信息。
3.搭建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共用共治。摒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走出各自为战、缺乏整合的困境,运用大数据的方式把信用信息汇聚起来,就能把信息孤岛互通成网,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进而为税收信用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诚信支撑。搭建平台,实现诚信纳税信息共享税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是大数据时代纳税管理的客观需求和发展形势。首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个人征信系统平台的现有资源,建立公民诚信纳税信息电子平台,通过科学的信息存档及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税收信息的网络化、系统化;其次,立足于早已建立的公民身份证号码制度,为每个公民确定唯一的纳税信用代码、电子档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代码,打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壁垒,拓宽税收信用信息的应用领域,实现公民税收信用信息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再次,制定税收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维护制度,通过实时更新税收数据库内容来完善涉税信息的统计、查询。保证涉税大数据在采集、分析、使用、查询、发布、监管、传递共享过程中规范化、合理化、及时化、安全化。在保障公民的隐私和涉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各机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的共享。
总之,公民诚信纳税信用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运用好大数据,对数据搜集、管理、运用、平台搭建等硬实力,以及优化诚信纳税环境等软实力同时进行完善。只有深化大数据应用,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实现高效的、事前的、定量化的纳税信用评估与风险预警,从而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纳税信用管理大格局。
开心一刻
◇维尔和比尔在争吵,谁的爸爸是更强壮的人。维尔说:“你知道太平洋吗?那个坑是我爸爸挖的。” 比尔不屑地说:“那没什么。你知道死海吗?那是我爸爸打死的。”
◇一位老先生沿街缓慢地行走,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在按一户人家的门铃,但门铃太高,怎么也够不到,心地善良的老先生停下来对小孩子说:“我来帮助你按铃吧。”于是他使劲按了几下那个门铃,于是整个房子里的人都听到了铃声了。然后,小孩对老先生说:“现在咱们逃走吧,快!”
◇爸爸给女儿讲小时候经常挨饿的事,听完后,女儿两眼含泪,十分同情地问:“哦,爸爸,你是因为没饭吃才来我们家的吗?”
◇女儿对肚脐很好奇,就问爸爸,爸爸把脐带连着胎儿与母体的道理简单地讲了一下,说,婴儿离开母体之后,医生把脐带减断,并打了一个结,后来就成了肚脐。女儿说:那医生为什么不打个蝴蝶结?
◇小童在姑姑家吃饭,姑姑做了鱼给他吃。小童边吃边说:这鱼真好吃,要是不放刺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