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2019-02-19杨彩林曹秋菊
杨彩林 曹秋菊
(湖南工商大学 湖南 长沙 41020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进金融业的创新及可持续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新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是当今高校本科金融学教育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并提出了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优化对策。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
(一)人才培育目标未与时俱进
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间间隔比较久,修订不及时,而金融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一日千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高校在制定或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未做充分的市场调研,或调研就是到“985”、“211”高校和其他同等级的高校看看他们的培养方案,很少到用人单位和金融业界进行深度调查走访,导致培养方案千篇一律,缺乏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和生源特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人才培养目标未有效契合经济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脱节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主要看其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相应的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需通过相关的课程学习获得。然而,当前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课程设置与研究型大学基本相似,偏向于注重理论知识结构的构建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其开设的专业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其设置未做到与时俱进,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没有较好地体现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金融课程设置中,宏观金融方面的理论课程及专业必修课学分占比较重,而对于更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金融微观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占比较轻;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以及科技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迅速发展,金融行业要求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计量分析、风险防范、市场营销等技能,但部分本科金融专业教学并不注重金融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知识等鲜有涉及。
(三)教学内容较陈旧、教学手段较传统
随着金融经济的高速发展,创新型金融业态的出现,加速了金融知识的更新换代,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理应与时俱进。但部分高等院校一直沿用传统金融教材,传统教材编撰中主要是围绕传统的金融知识与金融业务,缺乏金融专业学科前沿理论知识。此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知识积累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储备,目前我国对加强高等院校教师的进修与后期培训的组织力度不够,许多金融专业教师自身便缺乏对国内外最新的金融知识与金融产品等的了解与研究。教材内容的滞后和教师的固步自封,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知识陈旧,难以跟上经济社会形势的变换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高等院校金融本科教育仍普遍采取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启发性和研讨性的教学方式说的多,但真正落实落地的少。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重理论而轻实践、实训实习水平低
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各种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获得创新创业的理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还应该有相应的金融业务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然而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占总体课程的比重远远大于实践课。此外,许多高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些金融实践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实践教学大多只有证券投资模拟和商业银行模拟软件,大部分专业课程如《投资学》、《银行信贷管理学》、《金融工程》、《国际结算》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都有名无实。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只能获得十分浅薄的实践经验和业务操作技能,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受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影响,难以建立让学生全面实践金融机构业务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实习安排,普遍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习的状况和质量难以掌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由于对学生了解不够,不愿招收实习生,即便接受,也不敢将具体业务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实习效果欠佳。
二、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优化
(一)及时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新的金融组织、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层出不穷,金融业对于金融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又有新的要求。金融企业聘用和提拔人才不再仅仅拘泥于学历,而是越来越重视其创新创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树立“重基础、重应用、重实践”的培养特色;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理论课程相结合,注重学科交叉渗透;要优化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业务实践能力,还应明确把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二)立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双创型人才需要扎实的专业性知识以及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这主要依托于课程教学得以实现。课程体系设置上建议设三大模块,一是传统的学科基础核心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投资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二是实践教学模块,如《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金融期货模拟实验》等,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训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三是要设置多元化、个性化、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群,课程形式主要以各项技能竞赛、各种创新创业项目或活动为代表,且要适当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做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和技术在不断的更新,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及时更新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能较好体现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对金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需改进与创新,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使传统课堂与慕课、普通教室与智慧教室、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总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四)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很重要。首先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高校应加大对金融实训室的投入,改进与完善SAS、计量经济学分析、商业银行模拟、证券交易模拟等金融实训软件,通过金融模拟实训,使学生关注金融市场的实时变化,掌握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交易操作技能,培养大数据分析能力,使实训环节真正对接“双创”教育。其次,高校应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加强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金融案例分析、模拟炒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建模比赛等各项技能竞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创新创意的产生。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金融创业孵化基地等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和创业指导,以及提供学生创业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扶持,以实际行动鼓励创业行为。再次,高校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一方面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金融专家或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金融人才来校进行讲座或兼职授课;另一方面,也可以联合企业,设立学生实训基地或实习岗位,使学生能有机会进入金融机构,到相关岗位进行实习,更直观地了解金融企业运作,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的引导者。提升金融本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是关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必须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不仅要考核教师第一课堂的教学能力,还要考核教师第二课堂的教学能力。增加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工作量和成绩在考核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对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要给予重奖。其次,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高校可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与知识体系,支持金融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鼓励金融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学习相关业务操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实践水平,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