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马克思教育观的文化特征

2019-02-19姜禹吉

市场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观品德教育马克思

姜禹吉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思想不断涌现,对于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很多教师在教育中偏向实用主义,重点培养学生技能,忽视了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也存在这样的思想误区。在教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可以强化学生思想认知体系,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教育的接受程度,进而为以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在教育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传输,传统的单一化教育模式往往会受到学生的抵触,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思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升综合教育效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马克思教育观发展理念,认知教育文化内涵

纵观现代学科发展的更迭,教育正向系统化科学化迈进,为了突出教育水平,深化改革的举措,教师需要在马克思教育观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上下功夫,做好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分阶段发展,为了让预设变成现实,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学习的时效性,也就是要对于知识进行合理的切分,并在集体学习与教研的时候进行系统论证,对于错位的观念和方式及时整改,更要利用时间对学科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可以借助业务笔记的形式让思维和拓展落到实处,调高教师对于教育的设计和组织能力。马克思教育观的进一步发展也在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始终扮演着多元的角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到现在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教师已经转型为引导者、合作者和考察者,这些角色的转换就需要教师对自身和学科都具备充分的认识与良好的开拓,为了避免教师的因循守旧,教师急需在教育研究的同时,让教师进行自我领域的创设,发挥自身的特点,为学校开辟精品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实现文化教育目标。

二、组织教育文化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要求,教师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与能力,而这种活动不仅是体现在教育之中,同时也体现在教育之外,所以在此,马克思主要教育观要求,教育将活动分为教育活动和学科活动。在课堂教育活动当中,教师重视的是提高学生的互动性,也就是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当中,是否将这种知识进行有机的消化。而这种互动的另一层意义是,在文化教育的氛围中去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这样的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应该重视学生在活动当中的表现,让活动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而并非只顾及课堂教育中知识理论的学习,淡化传统教育方式的意义。马克思教育观认为,学科活动则体现在教育之外,也就是说,需要学生以学科为阵,就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实践。学科活动可以持续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可以是单一的活动,也可以是成为系统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当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或者是喜欢的门类加入,做好准备和选拔,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竞赛,也能在活动中验证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在今后的活动当中,教师需要进一步的发挥学生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身的能力,让学习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实现文化教育目标。

三、注重文化渗透,遵循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一词与思想传承是离不开的,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文化都是难以割舍的宝贵遗产。而这份遗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不断的改良与自我创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结着我国教育者和劳动人民智慧,因此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势必要抓住这样的文本,进行有效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让文化成为培养学生素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对于文化类教育教师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它内部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因素,这也是决定着文化类教育走向的难点所在,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类教育的水平,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有效的把握,首先是对于马克思教育观的解读上。文化类的教育,其中所涉及的思想内涵,使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需要进行深刻地揣摩与体会的,教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对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需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申,让学生在分析的同时能够快速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此外,教师需要注意在文本当中所蕴含的人物精神与品格特征,文化类教育也是人文的教育,因此凝结在其中的人文素养更是让文化类教育熠熠生辉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师需要在人文素养这一方面下足功夫,提高学生的理解,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把握,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文化类教育的课堂效果。第二个大的方面在于文化资料的有效搜集上。对于马克思文化类教育,教师只针对课本进行解读,势必是不够的,要体会到文化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效果。文化类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性格,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一定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将学生的体验与学生的发展看作成一个动态的增长过程,在学生有进步的时候予以及时的鼓励,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成为沟通文化与教育的一座强大桥梁,让学生通过文化类教育,能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教育的魅力,能够在文化的熏陶之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方面的各项水平。

四、注重品德教育,让马克思教育观融入实处

作为新时期的马克思教育,尤其在学与思理念的引领下,教育应该肩负更为复杂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需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品格与道德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很多时候,教师将品德教育与一般教育,进行了一定的分割,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为了一味的追求教育目标的完成和素养的提升,而刻意弱化了品德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也是由于品德教育的界限难以把握,有时候在处理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疑问,甚至产生分歧。加上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比较多,有的时候引申的过量,势必会占用教育的时间,这都是造成教师在课堂教育中不乐于进行品德教育的问题的原因所在,为了进一步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第一,让教师明确马克思教育在德育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要做到品德教育与马克思教育的有效融合,品德教育作为学生提升自我的基本内容,也是阶段需要赋予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水平,教师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在教育当中,自然的渗透品德教育,而并非刻意的处理。第三,要重视品德教育的方法论意义,在进行马克思教育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明确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品德教育的目标。跟其他教育一样,品德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而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尤其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资源,让知识变得更为凝练,让学生们能够在较为活跃的气氛当中学习道德修养,在生活中进行相关的应用与拓展。

五、灵活运用马克思教育观,丰富文化教育体系

马克思教育观对于教师的常规文化教育以及成长来说都有重要的作用。第一,马克思教育观对于规范教师的教育内容起到了一个尺度的作用。教师就可以借助马克思教育观来明确教育的主要的内容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处理,才不会有失偏颇。第二,马克思教育观能够让教师在扩展内容上有一定的限制。教师可以借助马克思教育观上的标准进行对课堂的规范。第三,马克思教育观能够让教师进行系统的把握。教育知识较为庞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很容易割裂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些零散的知识,教师应该如何进行穿线,并能够让它成为一个合理的体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的时候,对于教育内容处于链条哪一个环节了熟于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心中画出文化谱系树,对于教育进行一个合理的归类,这也是马克思教育观对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使用马克思教育观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实际,进行一个活泛的处理,不能够让马克思教育观成为阻碍教师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应该将马克思教育观作为指引教师教育发展的有力的指导。

结语

基于以上因素,现代教师要认清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深入探索和分析马克思教育观的文化内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引领教育向前发展,提升教学综合效果。作为教师,要注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运用多元类型的马克思教育模式,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引领现代教育体系向前发展,助力教育提档升级。

猜你喜欢

教育观品德教育马克思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