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沿海地区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与防控技术探讨
2019-02-19朱芳
朱 芳
(连云港市赣榆区植保植检站,江苏 赣榆 222100)
1 田间发病情况
1.1 苗瘟
根据全区水稻普查发现,2015和2016年全区秧田零星发现苗瘟,但由于农户对苗瘟的重视,及时用药防治,即使没发现苗瘟的地块,农户也及时预防,苗瘟得到控制;2017年以后全区水稻苗瘟均未发现。
1.2 叶瘟
全区水稻叶瘟始见发病时间不一,叶瘟的发生严重程度与水稻品种有一定的关系,调查发现一般杂交籼稻叶瘟发病程度较重,粳稻发病较轻。且每年发现叶瘟始见时期也不同,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全区始见发病品种均为杂交籼稻,2017年和2018年均于7月3日始见发病,2019年于7月13日始见,比去年和前年同期推迟10d。
为了全面系统地调查稻瘟病的发病规律,近几年分别于7月10日对水稻叶瘟的病株率和病叶率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发现2017-2019年系统田均未现病,普查田情况为2017年水稻叶瘟的病株率为0.41%、病叶率为0.07%,与去年相当;2018年病株率为0.7%,病叶率为0.18%,比去年同期分别高0.29%、0.11%;2019年病株率为0.16%,病叶率为0.08%,分别比去年同期低0.54%、0.1%。于8月上旬水稻拔节孕穗期调查发现:近三年来系统田均未现病,大田情况为2017年株率和病叶率分别为0.51%、0.08%,与去年同期相当;2018年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为2.38%、0.85%,分别比去年同期高1.84%、0.77%;而今年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为1.6%和0.4%,分别比去年同期低0.75%和0.45%。
同时在调查时发现每年叶瘟的发病总体情况和分布有所不同,2017年水稻叶瘟全区零星地块发现,2018年全区叶瘟发病地块不多,但也比较集中,今年我区水稻稻叶瘟发生的田块较多,但发生程度较轻;由于我区农户对水稻稻瘟病比较重视,预防和防治及时,近几年我区水稻稻叶瘟对水稻影响不大。即使有发病稍重的地块,但只要农户防治及时,用药得当,就能够将稻叶瘟控制住。
1.3 穗颈瘟
每年8月底至9月初是我区水稻大面积抽穗杨花时期,由于我区水稻播期跨度大,水稻生长不平衡,同时穗颈瘟的预防和防治必须抓住水稻破口期这一关键时期,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则穗颈瘟有可能大爆发,所以全区对水稻穗颈瘟的预防和防治难度比较大,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全区上下齐动员,要求全区根据田间水稻应在破口期防治,并且破口一块防治一块,破口期若遇阴雨天可在雨前防治,第一次用药后5~7d(齐穗期)再防治一次,由于领导重视,技术宣传得力,农户意识增强,并抓住防治适期用药预防穗颈瘟,近几年穗颈瘟对我区水稻产量影响不大。
为了探讨水稻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近三年我区均于10月8日进行对全区水稻稻瘟病进行病情定局调查,发现2017年穗颈瘟个别地块零星发生,2018年和2019年穗颈瘟病穗率分别为0.73%和0.13%,对水稻产量没有形成大的威胁。
2 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特点和分析
(1)土壤中含有病菌,病菌可以在稻桩、稻草和病谷中越冬,则成为来年初侵染源,只要条件适宜,可以再次侵染,从而引起水稻发病。
(2)稻瘟病喜适温高湿的环境,一般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若遇多雾露或阴雨潮湿的天气,更易发生水稻苗瘟和叶瘟,而往往水稻生长的季节都是高温季节,夏季多雨,同时在水稻拔节期后田间郁密度增加,通风透光差,则田间的湿度增加,则更适合稻瘟病的发生与发展。现结合2017~2019年赣榆区温湿度情况分析:近三年来月平均气温,7月份的温度在27.1~28.5℃,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82.8%左右;8月温度在26.2~28.1℃,相对湿度为83%~86%;9月份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2.3~25.7℃、78%左右。可以看出每年的7~9月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则田间的相对湿度则更大,估计可以达到90%以上,而7~9月的月平均温度基本都在稻瘟病发病的合适温度范围内,所以应高度重视。
3 防控技术措施
3.1 防治策略
主动出击,预防为主,科学用药,综合防治。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逆力。
3.2.2 化学防治:防治稻瘟病,用20%稻瘟酰胺悬浮剂80ml/667m2或75%三环唑(单剂)可湿性粉剂20~25g/667m2或用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6~12g/667m2,或40%氟环·稻瘟灵80ml/667m2(可兼治纹枯病),兑水40~50kg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