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家族企业家精神实践及代际传承
2019-02-19孟德会
孟德会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2017 年9 月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首次以专门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加强企业家教育培训,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精神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之问。企业家这个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在18 世纪30 年代第一次提出,用来说明“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是指在企业中能独立自主地作出经营决策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1]56。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精神层面的特质,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基本都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勤奋节俭、崇尚创新、敢于冒险、勇于担当、百折不挠、精益求精。鸦片战争以来,在内忧外患下苦苦支撑的民族资本家,为了生存和发展,汲取中西文化精髓,成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早期探索者和践行者。荣氏家族企业是近代中国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的成功典范,分析其创办人荣氏兄弟企业家精神实践及传承路径,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近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内涵的认知,并为现实提供历史镜鉴。
一、优秀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企业家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成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底色。无锡梅园豁然洞读书处是荣氏兄弟创办的一所特殊学校,是为教育家族后代而开设的。荣氏兄弟创办这样一所学校,有他们特定的目标,荣德生说:“自海禁大开,各国满载百货而来,易我黄金以去,国立日萎,生活维艰,因是学制更新,注重实业,企图生产,翼挽利权。十余年来,一唱百和,侵乎有专尚科学,舍去国学之趋势,而人性日益浇薄,道德渐就沦亡。社会国家,其谁与立!”[2]280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一往情深,他要求后辈们除了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外,还要具备传统的伦理观念,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动。荣氏兄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勤俭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
(一)践行勤俭精神,培养勤俭习惯
勤俭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勤俭精神的阐释比比皆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戏无益”等教诲早已是中国人普遍接受的生存法则。19 世纪后半叶到20 世纪中期,由于战乱、天灾等因素,中国人生活相当艰苦。为了生存,许多人外出经商,赤手空拳到异乡打天下,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所能依赖的,除了自己的双手、才智和亲朋好友的互相帮扶外,别无他托。这样的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固有的勤俭节约传统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近代中国商人普遍具备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勤俭致富的品格特征。
荣宗敬在上海豫源钱庄做学徒期间,“不仅对经手的各项业务认真办理,从不出差错,为了业务的熟练,他反复研习”[3]10。而荣德生在上海通顺钱庄当学徒期间,为了写好毛笔字,每有空闲勤加练习,短短一年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赢得了老板的赞赏。在创业初期,荣德生每天“早起晚归,只睡六小时”[2]47。荣氏兄弟不仅勤劳而且非常节俭。荣德生评价其兄:“气魄宽广,大度磅礴,遇事勇往直前,自奉节约,除生活必须外,全部资财放在扩充事业上,不足则以借款为之。”[2]316荣德生常说:“以勤俭为主,附以平心,守古语,所以经管之事业利多害少。随意指挥,骄奢用私心,患得患失所以事业容易变动。”[4]187荣氏兄弟在创业过程中,甚至在成了“面粉大王”“纺织大王”后,仍以“勤俭持家”要求自己,以求得事业上更大的辉煌,这是一种具有高尚人格动机的创业精神,它给荣氏兄弟不仅带来了物质收获,更带来了精神财富。
荣氏兄弟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对于创业、守业的重要性,他们还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对继承人的教育。荣毅仁在回忆其父荣德生时说:“先父一生节俭自奉,生活简朴。平日布衣布鞋,饭食简单,不求特殊。”[2]6“先父一生节俭自奉,生活俭朴。平日布衣布鞋,饭食简单,不求特殊……对子女,他即寄予厚望,又严格要求,从不溺爱。我们兄弟姐妹中,如有挥霍现象,经他发现,就会受到他的严词呵责。”[2]6荣毅仁终生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5]为座右铭,这句话恰恰是荣德生最喜欢的对联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荣氏兄弟的勤俭教育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了继承人适应艰难岁月的能力,是荣氏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二)树立诚信楷模,灌输诚信理念
诚信是企业家的核心素养。荣氏兄弟作为深受儒家传统道德影响的商界奇才,深知诚信的重要性。他们十分推崇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谈到经营时,荣德生曾经说过:“古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而天下平。吾辈办事业亦犹是也,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2]701932 年,为庆贺荣宗敬夫妇六十寿辰,荣德生在总结兄长和自己的经营思想时,特别强调“必诚必信,以笃谨蜚声商界”[6]92。
产品品质是企业诚信的核心体现。荣氏兄弟为了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向重视产品的质量,注重品牌的创建。荣家企业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和“人钟”牌棉纱,都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品牌。最初打出“兵船”牌商标时,由于在市场上还没有建立起信誉,因此该品牌面粉的价格仍然不及其他一些老面粉厂。为了使“兵船”牌面粉成为名牌产品,荣德生首先使它从质量到包装的各个方面都符合当时的流行标准,努力向外商和国内同行生产的面粉质量看齐;其次,荣德生经常思考怎样改进产品质量,使“兵船”牌面粉的质量超过其他的厂家生产的面粉。1911 年,无锡周边发生洪涝灾害,荣德生通知各地采购小麦的业务员,对于潮麦、坏麦一律不收。这一年无锡各面粉厂受到潮麦、烂麦影响,面粉质量下降,销售不畅,没有盈利。惟独茂新面粉厂的“兵船”牌面粉由于原料把关严格,品质优良,人人称赞,品牌价值得以确立。“兵船”牌面粉成为名牌产品后,荣德生十分注意维护这个品牌的声誉。荣德生后来说:“荣家企业与其他面粉厂有三不同:牌子、进麦、开支不同也。”[4]77品牌之于产品,正如名声之于个人,没有荣德生对诚信的坚守,就不可能有品牌的塑造。
荣氏兄弟不仅重视诚信、恪守诚信、践行诚信,还经常勉励其继承人做一个诚信的人。1989年11 月8 日,荣毅仁举行家宴欢迎基辛格博士时,指着客厅的“戒欺室”匾额对客人说:“戒欺室”原是父亲生前在无锡乐农别墅书房里挂的一块匾额,戒欺是他老人家的一个信条,认为“做生意的人应该诚实,应该以戒欺为本,他时常以此教育我们。”[7]340
(三)倡导慈善新风,培育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的情怀和担当。荣氏兄弟非常认可其父荣熙泰的责任观并深受影响,他们认为“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2]22。在“实业救国”精神的感召下,荣氏兄弟的企业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发强烈。荣德生积极参与地方发展规划,参与和投资地方市政基础建设,1912—1930 年,荣德生发起修筑道路里程达80 余里,建成大小桥梁88 座。荣德生认为“人才为事业之始基”,而“人才的造就,端赖学校之培育,故兴学实为建设之本”[2]7。1906—1947年,荣氏兄弟先后投资创办各级各类学校10 余所,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荣氏兄弟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对继承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企业继承人在社会的认可中主动接受责任理念,促进企业发展。荣氏兄弟的责任意识对其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代子女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强烈。解放后,荣德生四子荣毅仁积极响应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主动带头将家族所有企业改为公私合营,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扬[7]151;抗美援朝期间,荣毅仁带领申新系统职工,捐献飞机12 架[7]151;改革开放以后,荣家后代多次向社会捐赠钱物,关心祖国、家乡建设,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荣氏族人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1994 年8月,在荣德生诞辰120 周年之际,由其孙荣智健捐赠3 000 万元兴建的新宝界桥落成,新桥与荣德生60 年前兴建的老宝界桥平行而卧。宝界桥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让世人永远不能忘记的奉献桑梓、造福民众的责任,也是荣氏兄弟责任教育成功的印证。荣氏兄弟对继承人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奠定了家族企业继承人企业家精神的底色。
二、西方文明的借鉴
企业家精神是开明开放开拓的精神,离不开对先进文明的借鉴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科学技术尚未充分发展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内在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因而,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创建现代文明,形成现代管理理性,在其文化基因中不注入现代科学基因是不行的。没有科学主义因素的注入,传统文化难以推动工业文明的发展。荣氏兄弟在经营企业过程中,认识到西方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深受西方创新思想、冒险精神、工匠精神的影响。荣德生曾总结中西方商人的不同风格:“国人以勤俭为主,附以平心,守古语,所以经营之事业利多害少。而较之西人,亦有随意指挥、骄奢用私心、患得患失、开创不足之憾,所以事业容易变动。”[4]187鉴于对中西商业习惯优劣的清醒认识,荣氏兄弟在商业实践中特别注重兼收并蓄,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西方商业文明,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其继承人进行西方商业文明的灌输。
(一)汲取创新思想,困境之中求生存
创新精神是西方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持久的国家危机使得近代民族企业普遍面临政府刁难、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等多重困境。荣氏兄弟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困境之中杀出一条血路。理所当然,创新精神成为荣氏家族企业家精神实践和代际传承的重要内容。
1.创新融资方式。为了提高家族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荣氏兄弟非常注重利益共同体的打造。他们特变重视与银行保持密切联系,荣氏兄弟不仅占有上海银行原始资本的五分之一,还在中国银行持有50 万元的股份,荣宗敬同时还出任这两家银行的董事。除此以外,他们还积极投资其它银行、钱庄等金融机构。荣宗敬觉得:“我对他们投资一两万元,可是我就可以动用它们的十倍资金有助于我们的投资。”[3]54荣氏兄弟通过入股、借债、任职等手段把家族企业的命运和银行、钱庄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使银行、钱庄等金融机构不得不与其共存亡,在荣氏家族企业出现困难时及时施以援手,从而确保家族企业平稳持续的发展。荣氏兄弟还在家族企业内部设立储蓄机构。投身工业之初,荣氏兄弟通过自己创办的广生钱庄获得了充足的启动资金。广生钱庄后来因故关闭,但自己开设金融机构,获取资本的想法却深藏在荣氏兄弟心中。后来随着企业不断壮大,他们在企业内部开设“同仁储蓄部”,方便职工、吸纳资金,“可免受制于人,仰承金融资本家的鼻息”“可节省利息支出二十万至三十万元”[8]277。除以上尝试外,荣氏兄弟还多有创举。1909 年,他们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向美商订购面粉机,开近代中国分期付款的先河。1911 年,振新纱厂资金匮乏,工资无以发放。荣德生“因想出在当地立案,自出工资票,……每次发工资,即用此票”[4]69。工人可以用工资票在工厂指定的商店购买日用品。
2.创新管理方式。荣氏兄弟没有被传统的工头管理制度所束缚,他们吸取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进行了改革创新。他们认为,企业管理应该是充满温情的,只有充分保障职工的权利,才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荣家兄弟在经营管理中特别注重雇佣关系的协调。一是设立奖励制度,据当时报纸《人钟月刊》记载:“申一(纺纱厂)经理严裕昆先生为增加生产起见,特定有出数赏金,以示鼓励,各同事及工友……加紧工作……每月赏金竟达六、七千元之巨。”[9]218二是成立“劳工自治区”,所谓“劳工自治区”就是申一厂为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建立的有宿舍、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配套设施的供职工工作和生活的居住区。三是采取福利措施,厂里规定:“本厂特为工人之患病者办有医,除花柳病外,一律免费。”[4]5841934 年以后,荣氏家族企业还普遍在厂内开设商品价格比市价普遍便宜的“消费合作社”以及“储蓄所”。这些创新举措让工人们倍感温馨,对工厂充满感情,工作纪律和效率大幅提升。
荣氏兄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在其继承人身上得以传承。1979 年,荣毅仁突破姓“资”姓“社”的争论,向中央建议学习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7]207,这是建国30 年来的新事物,没有先例可循,一切立足于“创”和“闯”。资金紧张,荣毅仁决定先搞中外合资,在日本发行100 亿元私募债券,成功将仪征化纤项目起死回生,赚到中信第一笔“大钱”,依靠不断开拓创新,一步步将中信打造成为大型综合性跨国集团[7]231-240。1986 年,荣毅仁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定为“中信风格”主要内容,父辈开拓创新精神对其影响可见一斑。
(二)灌输冒险精神,大风浪中铸胆略
冒险精神是西方企业家最重要的特征。没有敢于冒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获取高额利润,必须具有冒险精神。在动荡不安、弱肉强食的近代中国,创立民营企业更是勇敢者的游戏,荣氏兄弟深知“商场如战场”,以身涉险,寻求发展机会;以险育人,锻造合格继承人。
1.以身涉险。在荣氏兄弟的眼中,创新和冒险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冒险。他们打破传统观念,大胆负债经营。中国人传统的经商持家理念崇尚保守、反对激进,主张依靠自身的奋斗积蓄发展资金,借钱创业是无法理解的败家子行为。荣氏兄弟没有被传统思想束缚住手脚,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认识到:“只有欠下赚入还钱,方有发达之日。”[2]66在此理念指导下,借钱经营成了荣氏兄弟扩张企业、快速发展的杀手锏。荣宗敬在召开家族会议时曾说过:“做生意就有赚有蚀,不会永远蚀,也不会永远赚。蚀了就罢手,就蚀定了,蚀本时不停手,反而更放手去做。借了钱做,就可以赚得更多。真要倒,别人都要陪你倒,也绝不让你倒,也就永远倒不了。”[3]155荣宗敬的冒险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荣氏家族企业在二三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其继承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以险育人。荣氏兄弟诸多继承人在他们的熏陶中树立了浓厚的风险意识,并在商业活动中运用、完善。荣德生在经商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1922 年,荣德生准备进行管理改革,但是担心改革工头制会因触动封建工头的权益而引起动乱,犹豫不决。其子荣尔仁极力支持改革,并和改革中坚汪孚礼、楼震旦等人一起推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最终赢得了荣德生的改革支持,促进了申新三厂经济效益的提高[9]75。荣宗敬长子荣鸿元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科毕业后,即进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掌管花纱营业部,并任申新第二纺织厂副厂长、厂长等职。1938 年,其父荣宗敬病逝香港,他继承了总公司总经理的职位。在局势危难,企业家抛业外逃的情况下,荣鸿元依靠在上海租界内的申新二厂、九厂和福新二、七、八厂,大力增加生产。他利用上海孤岛的畸形繁荣,获利甚丰,并趁货币贬值的有利时机,偿还了申新集团的积年陈欠,显现出了超人的胆略。荣宗敬次子荣辅仁在1926—1929 年间投机美国棉花,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投机棉、麦失利1 000 多万元,使申新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在荣德生抵押家产、有价证券的努力下才转危为安[10]82-84。荣氏兄弟及其继承人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风险意识,明辨战略和投机之别,促进了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三)顺应时代变化,发展当中图变革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工匠精神”是西方企业家的重要品质,体现在对技术的无尽追求和产品的精益求精上。荣氏兄弟在吸取西方企业家创新、冒险精神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居安思危”思想和西方商业文明中“工匠精神”相结合,顺应时代变化,紧盯世界技术前沿,推动技术革新,这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1.鼓励后辈学习新技术。荣德生在经商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科学理念。“余髫年习商,读书无多,迨后置身事业,职务繁冗,深感学识缺乏之痛苦,渐悟教育事业之可贵”;“数察其情形,或受经济之困难,或因年龄之幼稚,且任工商业上较高之职务,似更非高小程度所足以应用”;“环顾今日潮流,学校风气日新,乡间旧式学校已属不合时宜”[2]265。荣氏兄弟的科学理念在这些言语中一览无余。在对待学习的目的上,荣德生认为:“在外(求学)不必以学位为目标,只要在事业上学会实用本领,一生受惠唉。”[2]87荣氏家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荣氏兄弟教育理念的传播提出了需要、提供了可能。除自办教育事业外,荣氏兄弟还经常派年轻人出国考察、留学。1919 年秋,他们多次派族兄荣月泉、长婿李国伟赴欧美实地考察,学习、了解纺织业、面粉业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订购了一批新式细纱机和发电机,这些机器设备都用于装备申新三厂,使该厂成为当时内地各棉纺织厂中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先进厂[11]。后来,为培养他们子女成为企业的接班人,更是积极地送他们的子、侄、女婿等出洋深造。
2.支持后辈推动技术革新。荣氏兄弟从实践中也愈益意识到改革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性,他委派得力干将薛明剑负责申三厂的改革,并要求荣毅仁、唐源熊等子婿向薛明剑学习,在他们的支持下,申三厂逐步以“学生制”(学校出身的技术人员)来代替落后的封建工头制。荣德生大胆启用长婿李国伟去汉口创办申新第四纺织厂,汉口申四纺织厂于1922 年投产,由于资金不足,依靠借债建厂,生产技术落后,在日本纱布倾销下连年亏本。荣氏兄弟积极支持李国伟,鼓励他进行技术升级和管理改革,废除封建工头管理制度,任用一批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改革,改变了生产落后的面貌。1933 年,申四纺织厂大火,3万纱锭的机器和厂房全部焚毁,荣德生支持李国伟趁机对企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增资420 万元,修复2 万余锭,另向国外订购新纱机2.5 万锭和3 000 瓦发电机全套设备。“经过两年整顿,工厂朝气蓬勃,至1935 年已拥有纱机5 万余锭、布机1 千台和全套染整设备,成为申新系统首创自纺、自织、自染能力的全能设备厂”[11]。
三、发人深省的启示
古今中外,家族企业主在家族企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通常是复合型人才,但他们的“通才”常常会限制家族企业其他成员主动性的发挥,忽视家族企业继承人的提前培养。因此,家族企业经通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能人经济现象。当家族企业主年富力强时,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把企业带上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当企业主年老或者遭遇不测时,如果未能提前做好继承人培养,往往会给家族企业的运转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倒闭的严重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荣氏兄弟未雨绸缪,将企业家精神实践和代际传承同步进行,在创业活动中探索企业家精神,并将自己理解和认可的企业家精神贯穿于继承人培养过程。事实证明,荣氏家族继承人无论身处何处,都极好地融入了当地的环境,取得了巨大成功,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商业魔咒。荣氏兄弟企业家精神实践和代际传承的形式和内容对当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古今兼蓄,中西合璧
荣氏兄弟处在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历史和现实要求荣氏兄弟必须重采用“古今兼蓄、中西合璧”的方式锻造家族企业继承人的企业家精神。荣氏兄弟灌输的中国传统经营理念,实际上就是传统道德教育。中国是儒学发源地,儒家的道德要求为国人普遍认同,一个有违传统道德水准的人,是难以为社会接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道德教育是事关家族企业生死的大事,它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更是家族企业继承人“成人”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在自然经济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弊端。实际上,商人不可能僵化地固守传统的教条,而是在保留优秀传统管理文化的同时,汲取现代西方商业文明。荣氏兄弟在继承传统的勤、俭、信等传统商业文化的同时,学习西方商业文明,成功实现了企业发展和继承人培养。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企业家精神培养既不是一门科学,也非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实践引导”[12]237。荣氏兄弟在对继承人进行企业家精神培养上,行动多余言论,主要通过示范把自己认同的企业家精神灌输给继承人。荣氏兄弟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事业上不断创新、诚实守信、勇攀高峰,在社会责任上积极奉献,继承人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在“商二代”的培养中,优越的经济条件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荣氏兄弟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给继承人们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他们本身的“忧患”意识、严格要求及道德实践,避免了这种优越带来的弊端,其继承人基本都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没有“脱轨”时段。事实证明:一个言行不一的人,企图通过道德示范教人以道德,必然是徒劳无功的;一个为富不仁的人,企图通过“商业技巧”实现家业永续,必然是事与愿违的。
(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在对家族企业继承人进行一段时间的企业家精神灌输后,荣氏兄弟通常会安排他们到家族企业基层进行锻炼,根据表现优劣,逐步变换工作岗位。家族企业继承人越早接触企业,越有利于他们熟悉家族企业的历史、文化和理念,进而融入企业,激发他们管理企业的兴趣;越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消化父辈灌输的企业家精神,强化为自觉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专家代培—基层锻炼—管理实践四阶段综合培养运营企业所需的各项技能,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1990 年4 月25 日,作为中信集团董事长的荣毅仁在视察秦皇岛渤海铝业公司时,充满感触的说到:“你们吸收大学生时,要让他们在机器底下爬半年,否则他不可能了解机器的真实情况。过去我在大学放假时,父亲叫我到面粉厂去,厂里的技术员、管理员当然不会叫我这个小开去爬机器底下,是我自己要钻下去看的。现在大学生出来,好像他们的工作只能动口,不要动手。不能动手的人,就不可能学到真本事,不可能很好指挥工作。”[7]40
(四)形式多样,因材施教
荣氏兄弟他们根据继承人本身情况、家族企业的实际需要对继承人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内容。对被视为家族未来支柱的荣宗敬长子荣鸿元,荣德生长子荣伟仁及次子荣尔仁,荣氏兄弟主要将他们带在身边督促教诲;对于其他家族继任者,荣氏兄弟主要依靠学校培养和专家代培;对于诸多继承人的培养侧重也有具体的规划,“余因业此垂五十年,不可不谋根本办法,日后始能奠定基础,发扬光大;纺织已有二、三、五诸儿,面粉则欲四、六、七诸儿继承,始不失坠也”[2]175。可见,荣氏兄弟在对继承人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始终以家族企业的事业为中心,对继承人进行多元化培养。
荣氏家族的企业家精神实践及代际传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它是近代中国企业家适应环境、主动探索的结果,对丰富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企业家精神既要体现时代潮流,也要体现民族特色。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近代中国优秀企业家群体为凝练新时期中国企业家精神提供了研究范本。荣氏家族的企业家精神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荣氏家族的企业家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荣氏家族打破代际传承难题的密码,更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