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2019-02-19韩雪峰
刘 洋 韩雪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 阜新 12300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 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加,高等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除了国家在不断采取措施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所以,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三者再就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上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国家采取有效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教育和提高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加入WTO 后人才竞争非常激烈
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在加入WTO 之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应的就业机会会有所增加。但是,从短期来看,现阶段国内的经济结构正在面临的转型与升级的重大问题,经济格局正在进行重组与调整,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的过程之中,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另外,我国在加入WTO 之后,人才配置也逐渐由最初的计划配置逐渐转变为由市场配置,这样将会导致人才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加,同样会造成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高校扩招使得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
由我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在1999 年时仅为一百万人左右,在这之后我国教育部便颁布了高校扩大招生的政策。仅仅用了不到20 年时间的实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较1999 年增加了五倍左右,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超过了820 万人。现在我国高校都在扩大招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每一年都呈现快速增加的发展趋势,可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我国市场中的就业岗位每年增加的速度却远远小于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2011 年至2014 年这个时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一定的增加,不过,从2015 年开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便一直呈下降趋势。正是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的原因,使得高校学生存在高存量问题以及高膨胀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学生带来了较大的毕业压力。
(三)就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就业问题凸显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而言,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因为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这些地区的就业岗位数量随之减少,所以相应也会导致这些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加。而且,很多高校学生因为在自身就业理念的影响,会更加青睐于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外企等,导致这些企业的求职人员出现了“扎堆”的问题,使得就业压力显著增加。高校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文史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整体就业率偏低。
(四)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经济需求不适宜
如今,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过于侧重对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主要看中的是学科教学的系统性,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就业理念的培养工作却不足,现阶段,很多高校毕业生往往掌握相对多的理论知识,但是自身的实践动能技能相对较弱,而且在实际就业的过程中,又不具备较强的应聘技巧,这样就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同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对自己和环境没有正确的认知
现代大学生要能够看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与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工作地点与岗位。现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就业不平衡,985 高校、211 高校、工科和理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的机会就相对比较多,这就使得普通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着相对较大的就业压力,而且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对于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相对较落后,不太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导致了很多企业对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不高。另外,性别不同、不公平的竞争行为等也是阻碍一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影响因素[1]。因此,大学生应该了解各方面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对各方面进行宏观观察,尽量完善自身条件,减少对自己顺利就业的阻力。
(二)就业期望值高,承受挫折能力差
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期望过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因此在真正就业选择时就会产生些许失落感。很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而对择业的期望偏高。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期望过高、对自身的评价过高,这就使得他们总是倾向于一些高薪水、高职位的单位,甚至对用人单位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并且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可是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会发现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强,很多时候根本不可能获得如此好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年轻人第一次就业很不顺利,甚至于以后面对择业时不那么有自信心,而很多的就业单位往往将自信归为评判标准,如此往复循环,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希望工作却无法成功就业的无业者。因此面对就业问题,大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当放低自己的要求或者做好失败准备,打好提前量,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面对各种现实情况的准备。其次,拥有一颗坚强有力的心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切记不要破罐子破摔,做一个心理素质过硬的大学生。
(三)准备不足,就业意向不明确
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是应该从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做好思想准备的。基于明确的就业意向和思想基础,在大一阶段对自我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大二阶段逐渐明确自身兴趣和适合自己的职业,大三阶段有目的地通过多种方式拓展专业知识及提升职业修养,大四阶段初步做好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的过渡工作。众所周知,美国的大学教育被我们形象地概括为“进去容易出来难”,而在这种教育理念背景下的美国大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一踏入大学就开始努力学习。除此之外,基于他们在中学教育阶段培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也会在大学时作大量的市场调研,把知识放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并在一次次复盘中提取自身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与此同时,中国学生在中学阶段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拼命学习,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对应试知识和应试技巧之外的能力和习惯。而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考上大学后对学习的热情开始减退,而此时中学时期未能培养关注市场变化、社会变化习惯的弊端也开始显露。他们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无法正确认识自身兴趣和适宜所在,对职业目标模糊,无法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最终导致就业前自身准备不足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大部分毕业生在结业前尚未确定求职方向,不确定是否找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不确定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导致实习就业计划一再拖延。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他们在目标性和自身角色定位上想法模糊,对自我能力和性格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有何在哪里。
(四)校园环境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择业的选择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大的联系。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和择业选择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组织的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活动及教学体系中职业发展课程的设置,希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就业以及创业能力。现代大学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极强的模仿能力,周围同学朋友的观念或选择常常对他们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会将其作为自己实施行动的目标和理由,加以效仿。除此之外,师长的观念想法也能很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因为即使是在学生主要知识来源逐渐多元化的大学阶段,师长对学生们的影响依旧是无以复加的,不论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师徒理念,还是出于日常学习中学生对知识渊博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尊重钦佩,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老师们的理念和想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们完成学业后的就业选择。现代大学正逐渐增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因此如果学生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系统地接触、学习、了解有关择业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知识,这就会对于未来的职业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家庭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理念和观点一般会对孩子的职业选择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家庭生活中,随着孩子们成长阶段,思想观念会逐渐向家长的思想观念靠拢,即使是学生与家长思想观念出现冲突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来自父母观念深深的烙印。除此之外,家庭是每一位大学生的经济支持来源和情感依托,父母不仅仅能在经济方面给予学生们很大的帮助,更能在精神上给予学生无可比拟的影响。而正是家长们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感情、特殊的共处时期以及特殊的共处环境导致家长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选择,所以一个家庭能否发挥好正确的就业引导作用对顺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六)个人特质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
一般来讲,个人特质由个体品质和个人能力两方面共同组成:个人品质倾向于描述偏情商类的个人特性,包括冒险精神、个人性格、坚持不懈毅力、开拓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而个人能力更多的体现在有关于智商的各项能力,例如号召力、领导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等。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思路,高校应该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由独立发展、立足于当前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作为学生,如何在大学中获取到这些相关知识、培养如此品格绝不仅仅是各大高校应该思考的东西,更应该是学生们应该去思考、去实践的。也正是这些先天赋予与后天培养的个人特质,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们对就业的选择。
(七)用人单位资源配置以及用人要求的影响
在科技不断发展,资源不断整合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应当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来适应不断为求职者设立更高门槛的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各行业愈发要求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协作的时代,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多样化的知识储备库,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变化而带来的工作变动。同时,不同的用人单位在提高对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的要求之外,也根据自身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的需求对不同职务的求职者设立了不尽相同的个人要求。用人单位会对大学生提出这样的新要求,而作为求职者,大学生需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参考标准来规范自身行为,不断超越自己,完善自身。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一)全面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准备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的人适合做总统,有的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受尽挫折。”这是漫画家蔡志忠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学生对职业的发展方向的定择与职业目标的设定是应该建立在对自我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要对自己的优势、兴趣、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等信息为依据科学的进行评估。人们常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感觉就像是雕塑家在面对自己的艺术品就算是再枯燥他也乐在其中,反之如果是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就如失眠中等待天亮一般痛苦而煎熬。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以其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高低而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以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2]。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所在就是设定正确合理的职业目标,大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才能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然后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但是,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目标不是不可更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北大才子卖猪肉、哈佛毕业生开出租、复旦学子卖鸡蛋等事例可看出,职业选择与学历背景也并非完全对等的。名校毕业的精英,不一定要捧着所谓的“金饭碗”,他们也可能顺从当今的市场化就业,改变自己上名校的初衷,最后选择的是自己真正热爱的普通职业。他们发展方向和就业目标也会受到一定的社会影响,因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对于就业,大学生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就业规划。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当大学生一进学校就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书,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兴趣给自己未来的四年有一个大的轮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自己的计划中有那些方面是自己未来四年需要去修炼和充实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丰富自身的素养,以便为日后能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做准备。
(二)适应社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国家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开始走向人才市场,毕业生会自主择业,通过见面会、双向选择等方式落实就业,以往毕业生就业包分配,包当干部的政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需要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认清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所谓择业观,就是指择业者对择业问题的心理、看法、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指导思想。国家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这一政策的落实确实给毕业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一些问题仍旧是无法忽视的。功利化的择业取向,滞后的择业观,择业价值期待过于理想化,就业偏执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自身的位置、自我调整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大潮,就成为了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生要做的,不是依赖学校、父母、亲戚、朋友,而是提升自己的实力,主动走进人才市场,勇于通过竞争去达到自己理想的就业目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树立自信心,自主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努力寻找自己的就业之路。大学生还应树立多元化“通用人才”的就业观。如今,企业用人观念也在改变,不再是硬性要求专业对口,而是在很多招聘单位,只要员工的工作能力强,专业只要是与其相关便可以接受。另外,近些年来各个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都在日益增大,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实现就业,通过稳定来求自身的发展。因此,无论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都应树立多元化“通用人才”的就业观。
(三)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要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竞争。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年轻,所以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但是一旦在就业中遇到一些挫折,就很容易变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这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毕业生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之上,给自身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然而对自身评价应当是适当的,既不要太高,也不要过低。过高的评价往往会使自己与现实脱轨,使自己被认识不到的条件所限制,甚至盲目自信,使自己由自信走向自负。同时,自我评价过低,会使大家无法看到自己的长处,缺乏自信心,甚至可能感到有些自卑。毕业生在就业时应该勇敢积极地去面对竞争,及时地抓住适合的机遇,既不要缺乏自信,对自我评价过低;也不要过度自信,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对工作单位十分挑剔,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困难和委屈都是短暂的,同时也是在所难免的,并且要学会在每一次的困难、挫折中吸取经验,要求自己做到不能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而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从而使自己不断的强大。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每一次经历。
(四)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
对现在的很多毕业生来说,与其说是“就业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他们往往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科学的规划,这也是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常说,机会往往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所以,能否依据社会的需要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自己就业和创业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将来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做到“知己”比“知彼”更为容易,也更为重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只有对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特长、能力以及不足和缺陷有深刻的认识,真正确定自己更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有了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同时再结合当下就业形势为自己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激烈的应聘竞争中,扬长避短,充分展露自己的优点,最终取得成功。
(五)学习了解学校的相关知识
大学生要学习了解学校安排的相关知识,因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投入不仅能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完善,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从而使更多的家庭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而且大学生的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日后的就业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更高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满足择业时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需求[4]。积极开展创业知识教学和创业实践活动,引入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应有的择业知识和择业能力。作为学生要努力参与并学习校园的的相关活动并丰富自己对职业发展的知识。
(六)家庭要发挥积极作用,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家长要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家长只有在学生孩童时期就开始通过自身学习来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而从小培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会在学生更需要自主学习的大学阶段,更能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社会的变迁,学习到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的专业技能,获取到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其次家长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当前就业形势及时转变自身陈旧的就业观念,让自身观念与时俱进,贴合现今社会的观念,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时刻牢记科学发展观、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指导水平,让自己在孩子困惑苦恼的时候能够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做出遵从科学规律、符合时代背景的正确指导。
(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全方位的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择业能力。一是在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加强挫折训练,不断磨砺心神意志,以强化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心。学会在失败中获得成长,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此外,还应该用科学的心态去看待择业,培养“积极”、“理性”、“自信”的择业心理,尽力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二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的基础知识会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根基,促使接触事物的能力更强,因此,学生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把专业知识前后贯穿和整合,有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和专业技能比赛,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三是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我国创新创业的新鲜血液和后备力量。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托高校知识高地和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优势,丰富自己关于行业和职业发展的知识,扎实做好就业创业准备[5]。
(八)用人单位要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高校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实现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能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还能促进区域文化的快速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做到规范人才市场,抑制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使大学生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应用。还应该加强人才引进与储备,合理地调配人员。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的动态管理机制,为企业在市场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的竞争力提供强有力保障。最后是各个企业还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合程度,以此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依托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依托企业的项目和资金优势,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资源的合理化以及优化配置。大学生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他们的热血青春都撒在自己喜欢适合的工作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必将不断地得到规范和完善。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高校和自身三个方面,需要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多方协调,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加强高校就业教育,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这样才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校大学生,为保障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后备力量。